上海赫德的創新戲劇教育有多精彩?這場研討會,透露出三大關鍵

赫德學校 發佈 2020-01-23T15:36:50+00:00

徐老師提出的要求是,以"Ifeel XX when I XX"的句式為基礎,結合面部表情與肢體動作,完成英文造句練習。

1月10日,由新學說主辦、凱文教育集團協辦的戲劇教育研討會在北京市朝陽區凱文學校舉辦。五位來自國際學校及雙語學校的戲劇老師,和與會人員分享了開展戲劇課程的經驗。上海赫德雙語學校中學部的戲劇教師徐薇作為演講嘉賓之一,介紹了戲劇課程在赫德中學的創新實踐,原來,在赫德中學,戲劇課程不僅僅等同於一門教孩子排演劇目的學科,更是一種跨學科融合的學習手段,一種展現學習成果的輸出方式。在上海赫德雙語學校學戲劇,可以很多元,也可以很精彩!


On 10th January, a seminar on drama education was held at Beijing Chaoyang Kaiwen Academy where five teachers from various international or bilingual schools were invited to give keynote speeches on the innovative design and practice of drama for learning. Mirror Xu, Bilingual Drama Teacher at HD Shanghai Secondary School was one of the guest speakers, and shared her insights on drama education. Here at HD Shanghai, Drama is not only a course which teaches students how to be an actor or actress but is also regarded as one of the ways to break the boundaries between different disciplines and integrate them with other subjects to facilitate learning. It is believed that all teachers can be drama teachers, and that drama education is more than rehearsals and productions.



戲劇教育 = 排戲 + 演出?


在由新學說主辦、凱文教育集團協辦的戲劇教育研討會上,來自上海赫德雙語學校中學部的徐薇老師突然搖身一變,給參會人員"上起了課"。徐老師提出的要求是,以"I feel XX when I XX"的句式為基礎,結合面部表情與肢體動作,完成英文造句練習。



於是,在座的老師們紛紛開動腦筋,積極發言,這種利用戲劇技巧學習英文的方式,恰恰契合了徐薇老師在演講中一個最主要的命題——


戲劇,並不僅僅等同於一般所理解的"排戲+演出",它本身是一種充滿趣味性與娛樂性的學習方式,可以和其他學科的教學相融合,成為促進各學科知識學習的有效手段!


為了闡述這個觀點,徐老師又舉出了自己在日常教學中的幾個例子,比如在學習"sentimental(多愁善感的)"這個單詞時,僅通過傳統的學習方式,學生可能很難理解或記住這個單詞,即便學會了,往往也是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但如果老師將戲劇的手段引入——設計一段英文對話,來表現一個人物"多愁善感"的性格特質,在編排與表演的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地就將單詞的含義與語境牢記於心。這是一種"內化再外化"的過程,讓學習充滿樂趣。



徐薇老師本身是上海戲劇學院表演及文化藝術管理專業學士、英國諾丁漢大學教育學研究生,擁有紮實的戲劇專業背景,但她卻在會上大膽提出:


戲劇方面的專業背景,並不是成為戲劇教師的必要條件,當我們把戲劇理解為一種與其他學科緊密聯繫的教學手段,任何學科的老師,都可以是戲劇老師。


在上海赫德,我們如何學戲劇?


在上海赫德,是如何開展的呢?


事實上,戲劇在上海赫德雙語學校本身就是一門雙語課程,在徐老師的課堂上,有時會使用英文進行教學,有時則會使用中文,雙語的輸入與輸出將伴隨著整個學習過程。



隨後,徐老師從常規的即興戲劇練習、PBL項目制學習、舞台作品演出這三個方面,詳細介紹了上海赫德戲劇課程的創新設計。


首先,在研討會上所分享的英文單詞與句型的學習方式,都是戲劇與英文相結合後的教學案例。在徐老師看來,即興的戲劇練習能夠讓孩子們將在語文、英文、數學乃至歷史人文課上學到的知識付諸實踐。戲劇,提供了運用所學知識的輸出途徑,也在融合的過程中,加深了孩子對知識的理解。



而當戲劇與語文教學相融合之時,我們既能看到在語文課堂上,孩子們根據《范愛農》的文本演出一幕戲劇,讓他們通過自導自演的親身經歷,體悟行文線索的變化與人物描摹的關鍵;也能看到在戲劇課堂上,孩子們以所學文本為基礎,做進一步的創編。


比如,學過了魯迅的作品《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那麼假如你是小魯迅、小閏土,你們又能在百草園裡做什麼呢?孩子們從這個問題出發,就可以上演一幕又一幕妙趣橫生的原創戲劇。


"戲劇學習是十分有趣而富有娛樂性的。" 徐老師說,"同時,它也是開啟想像力與創造力的一把鑰匙。"



在常規課堂的即興戲劇練習之外,戲劇還在赫德中學的項目制學習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赫德中學在第一學期末,開展了一場以關愛老人為主題的項目制學習——"守護記憶",孩子們自行結組,分別以為老人設計遊戲、向老人學習烹飪、用詩歌與表演展現老人人生故事等方式,守護老一輩的生命記憶。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就會在採訪老人後創作雙語詩歌,再用飽含深情的方式在舞台上演繹出來,戲劇既是用以展示孩子們學習成果的一種手段,也為整個項目制學習賦予了藝術的美感。



做有中國特色的原創戲劇


當然,強調戲劇的跨學科融合性與對其他學科學習的促進作用,並不意味著它將失去排演舞台作品的本色。在上海赫德,我們同時也尊重戲劇學科的相對獨立性,並計劃用精彩紛呈的原創戲劇,回溯我們的民族身份與文化根底,向祖國致敬。



徐老師提到,對於雙語學校或國際學校的孩子們來說,學習、排演莎士比亞的戲劇很重要,但這並不是戲劇表演的唯一方式。在戲劇作品的創編與演出方面,徐老師非常看重原創性,也看重在劇作中體現中國的文化與特色。"用世界語言,講好中國故事",是徐老師一直以來的目標,也是她計劃在赫德中學戲劇教學中加以落實的關鍵。


2004年,央視知名導演胡勁草曾執導過一部5集系列紀錄片《幼童》,在片中,一段鮮為人知卻值得銘記的歷史被生動地記錄——


有這樣一群平均年齡只有12歲左右的孩子,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批官派留學生,在風雨飄搖的晚清,揮別世代生存的中華大地,遠赴大洋彼岸的美利堅合眾國,開啟一段長達15年的留學生活。


這群身穿錦緞、留著長辮子的晚清男孩,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留美幼童",他們獨自在異國他鄉求知識、學本領,清政府也希望他們在學成之後報效祖國,用自己的才識和能力挽救危亡的國家命運。



曾在哈佛、耶魯、麻省理工念書的他們,的確不負眾望,以驚人的速度克服了語言障礙,還在各自就讀的學校內取得了拔尖的成績。後來,他們當中的不少人還成為我國礦業、鐵路業、電報業的先驅,甚至為祖國的富強獨立奉獻了青春與生命。



我國著名的鐵路工程師詹天佑

中華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唐紹儀

清華大學首任校長唐國安

都在當年的"留美幼童"之列


徐老師說,這段歷史是非常打動她的,也相信能夠打動赫德中學的孩子們——一群在千禧年之後出生的"零零後"。和當年的"留美幼童"一樣,他們也是一群註定走向更大世界舞台、擁有雙語背景的孩子,當他們以這樣的方式學習人文、銘記歷史,並在戲劇中與那個年代的雙語學子相遇,一定能收穫別樣的反思。



作為80後的資深戲劇教師,徐老師邀請了優秀的90後編劇對這段歷史進行雙語劇本的創編,此後,赫德中學的孩子們也會參與到劇本翻譯與排練過程中,完成一場集合歷史、人文、中文、英文等學科的綜合性學習,最終以雙語戲劇的形式呈現。在整個過程中,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界限依舊是模糊的,會共同為實現最後的成果展示目標而服務。


"在上海赫德雙語學校,我們一直強調的是做有中國特色的原創戲劇,把中國的故事講給世界聽。" 徐老師認真地說,她表示,這樣一場由80後教師發起、90後編劇改編、00後演員參演的原創戲劇,將不僅僅局限於教學的意義與課程學習的目的,更是一份獻給祖國的禮物,而在其中,每個全情投入的孩子必將收穫與眾不同的成長與進步。


今年六月,赫德中學的原創雙語戲劇《留美幼童》將作為期末劇在學校劇場上演,敬請各位家長與同學關注。而在未來這場戲劇表演中,赫德師生又將帶給我們多少驚喜,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