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一齣好戲過大年 名家名角戲曲里話春節

環球網 發佈 2020-01-23T15:38:43+00:00

圖源:曹子木/ 圖蟲創意現如今,新春戲曲演出依舊是各家劇院的重頭戲,過年期間不僅好戲連台,進到戲院裡賞一齣好戲,更成為一部分青年戲迷所追求的過年時髦方式。

張嘉玉

資料圖:鄉間社戲。圖源:淡淡事淡淡人 / 圖蟲創意

資料圖:西雅圖當地華人慶祝農曆新年。圖源:見龍在田991 / 圖蟲創意

【環球網文化頻道 記者 張嘉玉】正月裡來唱大戲,歡歡喜喜過大年。在電視機還沒有普及的年代裡,請戲班熱熱鬧鬧搭台唱戲所帶來的興奮和熱度,不遜於看一場央視春晚。背著椅子,提著凳子,看戲的男女老少笑意盈盈,至今還是不少人難以忘懷的過年回憶。各部梨園除夕子夜張燈火以待,戲台上一顰一笑流轉風華成為鄰里鄉親的共同話題,廣受熱愛的戲曲故事被繪入年畫,城裡鄉間,聽戲成為春節不可或缺的節日傳統。

圖源:曹子木 / 圖蟲創意

現如今,新春戲曲演出依舊是各家劇院的重頭戲,過年期間不僅好戲連台,進到戲院裡賞一齣好戲,更成為一部分青年戲迷所追求的過年時髦方式。春節里上演的戲曲會有哪些特別的講究和扮相?京劇、崑曲、評劇里都有哪些過年時必演的經典劇目?節日裡上演的戲曲寄託了哪些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和情感?為此,環球網文化頻道記者獨家採訪了北京京劇院葉派小生李宏圖、中國評劇院白派傳人王平、北方崑曲劇院旦角名家魏春榮,他們將帶您一一細品戲曲中的濃濃年味。

葉派小生李宏圖在《佘賽花》中飾演楊繼業。(受訪者供圖)

京劇葉派小生李宏圖:「大團圓」「滿堂紅」京劇賀歲

「每到春節老百姓要看大戲,已經形成京劇演出的慣例。過去每到春節赴外地演出,都非常受歡迎,最突出的就是《龍鳳呈祥》《四郎探母》《紅鬃烈馬》《鳳還巢》《呂布與貂蟬》等喜慶戲,觀眾非常喜歡。」北京京劇院葉派小生、梅花獎得主李宏圖說道,「春節演出上座率更高,觀眾熱情程度比平時高漲,演員也更加動情投入。觀眾越熱情,演員創作慾望越高。」

過年京劇講究看「吉祥戲」,台上還有「滿堂紅」。《玉堂春》中八府巡按王金龍身著紅蟒,按察使劉秉義穿藍袍,照例官階不同穿戴也有規矩,但在新春佳節之時通通身著紅袍,為觀眾呈現喜慶吉祥的過年氣氛。《御碑亭》書生王有道錯休妻子,使出渾身解數討好妻子,劇情詼諧幽默,不僅是「大團圓」的圓滿結局,又有「滿堂紅」的場景,滿台人物皆穿紅袍營造喜慶吉祥的氣氛,是年節演出的經典劇目。春節期間還有反串戲,舞台上的角兒們跨越行當,為戲迷展示演員更為全面的功夫。

葉派小生李宏圖在《群英會》中飾演周瑜。(受訪者供圖)

京劇形成可以追溯到乾隆末年著名的「徽班進京」,進京的四大徽班在兼唱多種聲腔系的基礎上又融合了京腔和秦腔,嘉慶道光年間漢調藝人入徽班演出,又開始了與漢劇的融合,多聲腔融合逐漸形成京劇。200多年的歷史中,從一種地方戲曲發展到聞名海外的「國粹」,京劇最突出的特點是兼容並包、雅俗共賞。從唱念到表演接地氣,又有文言講究。「任何藝術必須注入時代活力才能被老百姓接受,才會擁有這麼大的觀眾群和影響力。」

評劇白派傳人王平《良宵》人物照。(受訪者供圖)

評劇白派傳人王平:戲曲凝結國人對年節的共同情感

「好像鑼鼓一敲,過年的氛圍就濃烈起來了。」中國評劇院旦角演員、文華獎得主王平講述,「春節期間評劇演出多是《花為媒》《秦香蓮》《良宵》《鬧嚴府》《皆大歡喜》《金玉奴》《楊八姐游春》《乾坤帶》等骨子老戲及新改編的傳統戲,主要以喜慶吉祥或觀眾熟知的劇目為主。」

評劇起源於清末河北灤州的民間說唱藝術蓮花落,即盲人乞丐行討而唱的戲文,二人傳也是由蓮花落演變而來。從蓮花落到平腔梆子戲,吸收借鑑華北東北民間藝術,演繹身邊的家長里短,因反映社會現實、評古論今而稱為「評劇」。「評劇本身非常樸實、很接地氣,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很多劇目的內容是從老百姓當中來,又是以普通話來演繹,受眾面很廣,基礎也很紮實。」

骨子老戲《花為媒》。(受訪者供圖)

骨子老戲《花為媒》是每年春節的必演劇目,首當其衝。評劇創始人成兆才老先生創作劇本,百年間長演不衰。兩對年輕人通過媒婆的穿針引線結為夫妻,故事詼諧幽默,輕鬆愉快。《金玉奴》是「三小戲」,小旦、小生、小花臉為主,小花臉的插科打諢使這個戲顯得格外有趣。「凡是這樣設置的戲一定是輕鬆愉快的,不會很沉重,最後的結局也一定是皆大歡喜,是大家比較喜歡看的圓滿結局。」

「戲曲可能在春節的時候擁有了一個和平常不太一樣的特殊功能——民俗功能,春節要考慮讓大家過年能夠更加歡樂祥和、更有中國傳統的文化特色。」王平認為,春節作為傳統節日,與戲曲文化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中國傳統的民俗文化需要戲曲當中喜慶祥和歡樂的特色劇目,這些劇目同時又反哺給中國傳統節日,凝結著中國人對於年節的共同感情。

崑曲旦角名家魏春榮。(受訪者供圖)

崑曲旦角名家魏春榮:一家老小進劇場看戲其樂融融

「到了年節假期,很多觀眾會拖家帶口地來看戲,一家老小,其樂融融。」北方崑曲劇院旦角名家、梅花獎得主魏春榮在春節忙碌的工作中,是在觀眾和劇場中感受著這份過年團圓的溫馨。

崑曲精美的服飾、載歌載舞的表演、優美的曲詞音樂,婉轉清麗,給人以一種美的享受。崑曲在明清時期以家班為主,所以節慶期間的應節戲一般都是官家來點的,也都是一些喜慶團圓的戲。比如《紅樓夢》里提到過生日唱《上壽》。

崑曲《販馬記·寫狀》結局圓滿,也是春節的常演劇目。(受訪者供圖)

「崑曲中很多戲都很適合節慶,有大團圓結局和歡樂詼諧的情節。」《獅吼記》源於北宋文人蘇軾調侃好友陳季常的詩句,「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河東獅吼中潑辣悍婦與懼內丈夫之間故事輕鬆活潑,是適合觀眾入門的崑曲劇目。除了經典劇目,《胖姑學舌》《春香鬧學》等輕鬆喜慶的折子戲也更突顯崑曲雅俗共賞的一面。

崑曲《獅吼記》。(受訪者供圖)

「往往越是假期,越是戲曲演員忙碌的時候,忙著在這樣喜慶的時刻為觀眾奉上崑曲經典劇目,希望大家能夠在過年當中享受喜悅和幸福。」魏春榮說。

責編:張嘉玉

版權作品,未經環球網 huanqiu.com 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