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古遺址考之三:大汶口文化與梁王城遺址(作者 張可春)

大洲文苑 發佈 2020-01-02T16:43:59+00:00

從下到上,依次為大汶口文化層、龍山文化層、商周文化層、春秋戰國文化層、南北朝至隋文化層、宋元文化層等及現代耕土層梁王城大汶口文化層為大汶口文化晚期遺存,是梁王城遺址中時代最早的一批遺蹟,包括房址、墓葬及大型作坊遺蹟。

梁王城遺址為春秋戰國時期蘇北地區最大的城址,有多達5000年的文化堆積,其內涵極為豐富。從下到上,依次為大汶口文化層、龍山文化層、商周文化層、春秋戰國文化層、南北朝至隋文化層、宋元文化層等及現代耕土層

梁王城大汶口文化層為大汶口文化晚期遺存,是梁王城遺址中時代最早的一批遺蹟,包括房址、墓葬及大型作坊遺蹟。通過發掘,認識到梁王城遺址「金鑾殿」高台上的大汶口文化時期遺蹟,其中台北側為居住區和生活區,發現有房址12座、陶窯2座及一處大型的作坊遺蹟,房址周圍分布有兒童瓮棺葬6座;台地南側緊鄰中運河河道為墓葬區,共揭露出大汶口文化時期墓葬142座,較有規律地排列在「金鑾殿」高台西部1500餘平方米的範圍之內,發掘再現了5000年前梁王城先民們的生活場景,一個個撲朔迷離的遺蹟,有待今人去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同一座墓的兩位男性先民


南京博物院的朱曉汀,是一位在大學學體質人類專業的考古隊員,在墓穴里發現一具很完整的人骨架,雖然有破碎和裂痕,但卻沒有散亂,連指骨都一節不少,整齊地排列在泥土裡。對考古隊員來說,這非常難得,要知道這具骨架是大汶口文化時期先民留下的,距今已有5000年。朱曉汀初步判斷,這是一具成年男性骨架。「5000年前的人骨能完整保留下來,主要是因為這一帶的土壤偏鹼性,在江南的酸性土裡,2500年前的人能留下牙齒的都很少。」朱曉汀說。

在她背後又同時發現另一具男性骨架,兩具骨架都是直身仰躺,有趣的是他們居然臉對臉,這給沒有血肉的骨架賦予了感情色彩。兩個男性葬在一座墓中,在這片墓群中還是首次發現。「他們是什麼關係呢?是父子或兄弟嗎?」給人們留下謎團。

令人驚異的不止是性別,這兩位先民的身高都在1.8米以上,比其他墓穴中的先民都要高。一般來說,生活優裕、營養充足的人個子較高,可是這座墓中一件隨葬品都沒有,不像絕大多數墓穴中有10件以上的陶器。在已經產生貧富分化的大汶口時期,這常常表示墓主是窮人。此外,其他墓主都是頭東腳西,只有這兩位「高人」是頭南腳北。總之,這是座很特別的墓葬。



大汶口人的拔牙習俗


以缽覆面和拔門牙是大汶口文化的又一葬俗。在現場清理墓穴的徐州博物館考古隊員原豐告訴記者,這批墓葬幾乎每個死者下葬時都用陶缽蓋住臉,有紅陶也有黑陶。其次,死者手中往往攥著幾枚獐牙,為雄性獐的犬齒。再次,陪葬物品大多放在墓主的左側,陪葬品多的墓葬,往往還會發現豬的下頜骨,這是財富與地位的象徵。

鑿齒習俗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有不少記載。其實,鑿齒就是拔牙。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居民十分流行拔牙的習俗。一般說來,大汶口文化早期階段的居民實行拔牙的頻率較高,如屬於大汶口文化早期階段的王因墓地,近300人中實施拔牙的比例達75%以上。晚期階段的西夏侯墓地拔牙比例不足50%。大墩子遺址拔牙比例達64.6%。

考古領隊、南京博物館考古所副所長林留根說:「這個風俗整個環太平洋地區都有,但是大汶口人是最早的,這可能與某種成人儀式有關,拔掉門齒影響發音和進食,這樣做肯定不是出於實用,而是追求某種精神力量。」他還說了一個有關拔齒的故事。春秋時期吳國和干國(在今揚州一帶)發生過一場殘酷戰爭,干國因為兵敗而損失大量兵力,許多干國少年紛紛拔掉門牙,以成人的姿態成立敢死隊,然而干國仍然無法逃脫滅國的悲劇。到龍山文化拔牙習俗開始明顯減少和衰退,以後,就逐漸地退出了海岱地區的歷史舞台。




高度發達的黑陶工藝


黑陶工藝的發達是大汶口文化的又一大特徵。此次發掘出大量陶器,有鬹、罐、鼎、豆和背水壺等許多種類,有普通紅陶,也有細膩光滑的白陶,然而其中最為珍貴的,是黑陶中的蛋殼陶,出土文物中胎體最薄的僅為0.2毫米,而且還有鏤空,這樣的工藝,即使在5000年後的今天也很難達到。

根據學術界的研究,黑陶是大汶口文化和其後龍山文化的典型特點。紅陶是在氧氣充足的情況下燒制的,而黑陶是通過悶燒,在氧氣不足的情況下讓大量碳分子附著在陶器表面,燒成的黑陶像被油漆漆過一樣,光亮得能照出人的影子,其中蛋殼黑陶工藝令人嘆為觀止。在5000年前能拉出厚度僅為0.2毫米的薄胎簡直是個奇蹟,而且薄胎在燒制時極易炸裂,生產難度很大。

在隨葬品豐富的墓葬中,黑陶高柄杯很常見,這是一種酒器,只有具有一定身份的人才能擁有和使用。釀酒需要用糧食,這說明5000年前這裡已經有農業,並且規模不小,糧食在食用之餘,還能用來釀酒。考古隊員們在生活遺蹟區取了土樣,希望用水淘洗的辦法從中尋找炭化稻米等植物種籽,研究當時的農業生產狀況。



富足安寧的生態福地


林留根所長還告訴記者,5000年前這裡曾經是一片「福地」,生活在這裡的先民富足而安寧。大汶口先民是這裡最早的定居者,他們當年的生活質量可能比我們想像的要高。土裡到處有麗蚌殼,白色的蚌殼像蛤蟆皮一樣布滿疙瘩,是先民們吃剩的食物,這表明附近有大片沼澤,食物充足。當年這裡有河、有山、有高地,很適合先民生存。這些墓中的隨葬品中,只發現了6枚骨箭頭,武器稀少表明這裡可能很少有戰爭。而只有在資源足夠豐富,能養活所有人時,氏族之間才不必為生存而戰爭。考古隊員在閒談時甚至懷疑,食物足夠充足使得先民們較少從事危險而辛苦的狩獵。

史前聚落集中也表明這一帶適宜人居。在梁王城遺址外,方圓30公里範圍內還發現了同時期的劉林遺址、大墩子遺址和山頭東漢遺址,面積都在20萬平方米以上,先民們和平共處,共同在這片土地上過著較為富足的生活。中國其他的大汶口遺址都表明,那時的氏族社會比較穩定,生存壓力不大,在中國歷史上,那是先民們難得的快樂時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