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你知道嗎?有些人會因為減肥患病

有點忙的周醫師 發佈 2020-01-02T17:38:10+00:00

我們在媒體中可能或多或少聽說過進食障礙或厭食症這一類詞彙,並常常會聯想到骨瘦如柴的女生的形象。進食障礙不僅僅包括厭食症,還包括了貪食症、暴食症等疾病,是一組疾病的總稱。

我們在媒體中可能或多或少聽說過進食障礙(Eating Disorders, ED)或厭食症這一類詞彙,並常常會聯想到骨瘦如柴的女生的形象。



那麼什麼是進食障礙?
進食障礙屬於心身疾病,好發於青少年和年輕女性,是以進食行為異常,對食物和體重、體型過度關注為主要特點的一組疾病。進食障礙不僅僅包括厭食症,還包括了貪食症、暴食症等疾病,是一組疾病的總稱。
厭食症,又稱神經性厭食,這類患者強烈恐懼體重增加,對體重和體型極度關注,有意去降低自己的體重,從而導致機體營養不良。厭食症最大特點是體重過低,由於營養不良或其他併發症導致的死亡率高達5%-20%,是精神科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貪食症,又稱神經性貪食,這類患者會出現反覆發作、不可控制的暴食,並在暴食後採取誘導嘔吐、過度運動、禁食、藥物濫用等代償行為來抵消體重的增加,這些行為與患者對自己體重體型的過度關注和不恰當評價有關。暴食症,又稱暴食障礙,患者反覆發作暴食而不採取抵消體重增加的行為,因此暴食障礙患者容易出現肥胖。


進食障礙離我們有多近?
根據國外文獻報導,進食障礙女性多見,成年人厭食症的終生患病率為0.6%,發病年齡13~20歲,通常女性與男性患者的比例為11:1。貪食症的終生患病率在1.0%,發病年齡較厭食症患者晚,12~35歲,女性與男性患者的比例為13:1。暴食症在女性中終生患病率為3.0%。
近5年,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進食障礙診治中心收住院的各類進食障礙患者數量(年均56例)是前5年(年均15例)的3.7倍,2018年收治進食障礙102例,創歷史新高;門診進食障礙月均就診人次數逐年增加,2018年達146例。據估計,當前我國進食障礙患者數量正呈現逐年增多趨勢。


為什麼會得進食障礙?
進食障礙發病的原因非常複雜,是與生物、心理、社會文化相關的複雜的多因素疾病,涉及到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的影響,但這兩者如何相互作用從而對疾病的發生髮展起到作用,目前依然不明確。
目前遺傳學研究發現5-HT系統、NE系統、DA系統等的基因多態性可能與進食障礙有關聯。影像學研究發現,厭食症患者的一些腦區的結構或功能存在改變,包括垂體、杏仁核、前扣帶回等。
個性特徵也會影響進食障礙的發病。自我評價低、難以表達負面情緒、取悅別人、追求完美、難以處理與父母的關係、依賴性強等特點都會增加患進食障礙的風險。
社會因素在進食障礙的發病中有重要作用。自從「瘦文化」自從西方進入我國,成為主流審美文化後,進食障礙的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以「瘦」為美給女性帶來了巨大壓力,她們更可能去控制自己的體重來讓自己更加完美,因而發展成為進食障礙。
家庭因素是進食障礙發生髮展的重要因素。父母對子女過度保護、過度控制、對子女強加個人價值觀,使子女覺得缺乏自主權,而拒絕進食則成為了子女反抗父母控制、達到反控制的一種手段。在一些理論中,進食障礙是一種迴避家庭矛盾、維護家庭穩定的一種機制。孩子拒絕吃飯,可能潛意識地讓父母關注自己,從而讓分裂的家庭重新聚合在一起。
可以說,進食障礙的發病因素非常複雜,還需要繼續探索、研究來證實。


進食障礙如何治療?
進食障礙是可以治療的疾病,需要多學科合作、多種治療方式相結合的綜合性治療,才能達到比較好的效果。進食障礙的治療主要包括營養治療、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
1. 營養治療
營養治療在不同的進食障礙疾病中的目標有所不同。對於厭食症患者,營養治療的主要目標是使飲食正常化,儘快恢復體重,恢復月經。對於貪食症患者,需要通過調整飲食來糾正暴食-清除的惡性循環。對於暴食症患者而言,則需要減少、停止暴食行為,肥胖者還需要減重。
2. 藥物治療
對於厭食症患者,還沒有發現能夠明顯改善核心症狀或增加體重的有效藥物,食物是最好的「藥」;醫生對厭食症患者的藥物治療主要用於減輕其焦慮、抑鬱情緒等症狀上。而對貪食症患者,氟西汀(俗稱百優解,60mg/day)是目前證據最多、且唯一獲得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批准用於治療貪食症的藥物,在控制暴食和清除行為、預防復發方面都有效果。對於暴食障礙,Lisdexamfetamine dimesylate (LDX) (50-70 mg/day) 是美國FDA批准的唯一用於治療暴食症的藥物,其次是新型抗抑鬱劑、托吡酯也用於治療暴食症。因藥物的副作用,通常選擇心理治療作為首選治療。
3. 心理治療
(1)認知行為治療(CBT):CBT是證據表明對進食障礙有確切療效的心理治療方法。CBT運用認知模型解釋患者歪曲的、適應不良的思維,認為患者對事件的負性評價影響了患者的情緒和行為。CBT通過改變患者的內在認知來重塑行為策略,達到治療的效果。CBT對三種進食障礙均有療效,且是貪食症的一線治療。
(2)辯證行為治療(DBT):DBT由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Marsha Linehan由傳統的CBT療法發展而來,並結合了東方禪學的辯證思想,主要內容是技能訓練,包括正念技巧、情緒調節技巧、人際效能技巧以及痛苦忍受技巧。正念技能幫助患者集中注意力於當下,不對自我和他人評判。情緒調節技能通過學習情緒模型,積累積極情緒來減少患者的情感脆弱性。人際效能通過訓練人際溝通技能來提升自信,最大化個人目標的實現。痛苦忍受技能則運用轉移注意力、自我安撫等方法幫助患者度過困難處境。辯證行為療法在諸多研究中表明對貪食症和暴食症患者有效。
(3)基於家庭的治療(FBT):FBT在上世紀80年代由家庭治療發展而來,吸收了各個家庭治療流派的精華。由於進食障礙患者常常存在家庭功能紊亂,FBT尤其適用於尚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青少年進食障礙患者。FBT在治療中不尋找病因,不指責父母也不指責孩子,鼓勵家庭成員共同參與治療,同時賦權予父母,利用父母技能和關係來促進患者的改變;FBT使用外化技術,將疾病與青少年分開,逐步提高青少年自主權;FBT在初期關注症狀,強調體重增加、改善症狀的重要性。FBT在眾多研究中被證實對青少年厭食症和貪食症患者有效。


來源: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