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戲劇更確切的名稱應該叫做元雜劇,它產生的淵源是什麼呢?

悠悠文學歲月才女 發佈 2020-01-02T20:41:38+00:00

元代戲劇更確切的名稱應該叫做元雜劇,這是沿襲元代人的叫法而來的名稱。元雜劇藝術在元朝,散曲是一種新興的文學形式,其作者上至名公貴人,下至普通百姓,甚至包括歌兒、妓女由於女真人和蒙古人對音樂的偏愛,他們也成了元散曲的作者。

元曲包括元代戲劇和散曲。元代戲劇更確切的名稱應該叫做元雜劇,這是沿襲元代人的叫法而來的名稱。「雜劇」最早見於晚唐時期,當時身為西川節度使的李德裕寫的《論故循州司馬杜元穎狀》第二狀中就有「雜劇丈夫二人」的說法。所謂「雜劇丈夫」是指表演雜劇的男演員,由此可見,在晚唐時期就已經有雜劇演出了。但「雜劇」最初只是一個概括的名稱,指各類戲,近似乎「百戲」。

我國的戲曲藝術經歷了原始社會反映農牧業生產的歌舞、祭祀的舞樂、對祖或神的祝頌、俳優,以競技為主的角、漢樂府、撥頭、代面、踏搖娘、參軍戲的不同階段,這些為我國戲曲藝術的最後形成準備了充分的條件。各種民間歌舞和表演藝術雖然具備了戲劇的某些因素,但仍然不能稱為純粹的戲劇。宋金兩代是我國戲劇開始形成的時期,那時唐代盛行的參軍戲還在流行,並且在此基礎上進化成為「雜劇」。

宋代的雜劇有艷段、正雜劇、雜扮三部分。作為開場部分的艷段一般先演一段人們熟知的尋常之事,接下來演出的是兩段正雜劇,演出的是較完整的故事,以滑稽、諷諫居多。最後演出的是雜扮,它是在兩段正雜劇之間或者末尾時的穿插部分,一般假裝某些地方的「鄉下人」逗人發笑。宋雜劇有末泥、引戲、副凈、副末等角色。末泥是劇團的主要領導,演什麼由他拿主意。引戲類似於今天的導演,是安排演員如何演戲的。副凈和副末是主要角色。副凈是滑稽演員就是參軍戲中參軍那個角色,是被諷刺對象。副末是蒼鶻那個角色,是專門諷刺參軍的。宋雜劇有歌曲空白,多以滑稽諷刺為主。

到金代後期出現「院本」的戲劇形式,因是妓女、樂人、伶人、乞者等類人衝州撞府流動演唱時所用的戲劇腳本,所以這種戲劇形式被稱為「院本」。在內容和藝術形式方面「院本」都較以前有了長足的進步,類似於獨立的短劇。它演出的時候有艷段、正雜劇、雜扮部分,故事內容之間有了有機的聯繫,有統一的主題,於是到元代便產生了真正的戲劇一元雜劇。

元散曲的產生也有淵源。中國的韻文文學同音樂有著水乳交融的密切關係。宋詞源於唐曲子,唐曲子又源於隋唐燕樂民間樂曲不斷變化,各種少數民族樂曲更是色彩紛呈,宋詞越來越不能適應當時社會上歌唱和歌舞戲子演出的需要了,於是宋金時代便產生了散曲。當時的散曲也稱樂府或北樂府、小樂府、新樂府。它是在北方發展起來的一種口語味比較濃厚、流行於民間的雅俗共賞的歌曲,以直抒胸臆為主。元散曲多出自於少數民族的樂曲、南北地區民間小調、部分尚有地位的宋詞以及唐宋以來的大曲、鼓子詞、傳踏、諸官調和賺詞。

在元朝,散曲是一種新興的文學形式,其作者上至名公貴人,下至普通百姓,甚至包括歌兒、妓女由於女真人和蒙古人對音樂的偏愛,他們也成了元散曲的作者。當時流行的曲調主要有〔秦樓月〕、〔點降唇〕、〔念奴嬌〕、〔阿納忽〕、〔也不羅〕等。元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兩大部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