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但他愛的是楚國

心向青山 發佈 2020-01-02T21:01:01+00:00

我國的詩歌有兩大源頭:其一是北方的《詩經》,其二是南方的《楚辭》,之後的漢賦、唐詩、宋詞、元曲,甚至歷代散文無不在《詩經》和《楚辭》的影響之下。

我國的詩歌有兩大源頭:其一是北方的《詩經》,其二是南方的《楚辭》,之後的漢賦、唐詩、宋詞、元曲,甚至歷代散文無不在《詩經》和《楚辭》的影響之下。

而《楚辭》這種文體的創立者便是屈原,如果說《詩經》體現的更多的是現實主義,那麼《楚辭》所代表的便是浪漫主義。

屈原,既是一位浪漫主義詩人,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或者說,屈原不僅僅是一位詩人,他還是一位政治家。

1、屈原是楚國貴族

先秦時期,我國姓氏是分開的。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

屈原與楚王同姓同宗,均為「羋」姓,只是「氏」不同。屈、昭、景並稱楚國三大貴族。屈原志向遠大,但並非立志成為一位偉大的詩人,而是要振興楚國。屈原早年曾在樂平里(湖北秭歸)抗擊秦軍,後來又曾參加楚、魏、趙、韓、燕五國聯合攻秦,被楚懷王重用之後便著手變法改革,與楚國的舊貴族作鬥爭。

《史記·屈原列傳》記載屈原:

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2、屈原被逐

屈原是主張聯齊抗秦的,但無奈楚懷王並非英主,而遇到的又恰好是秦相張儀。張儀僅僅以「割六百里」商於之地的口頭承諾便拆散了楚齊聯盟,又到楚國走了一圈,最後還全身而退,楚懷王被耍的團團轉。

屈原屢次勸說楚懷王殺了張儀,但楚懷王更想結好秦國,屈原最終被逐出朝堂。

3、白起攻破楚國郢都,屈原自殺

公元前278年,白起率領秦軍攻破郢都,燒毀了楚國的王陵,楚懷王之子楚頃襄王狼狽不堪地逃難至陳城(今河南睢陽),從此楚國不復強國之姿,其滅亡只剩下時間問題。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但那又如何?屈原在聽到楚國首都被攻破後,在完全絕望的心情下,投汨羅江自盡。這一天,是農曆五月初五,而這也正是端午節的來歷。

屈原想做一個振興楚國的政治家,但事實上他始終無法在政治漩渦里同流合污,正是如此,無論他有何等卓越的眼光,他都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也正是如此,當楚國面臨亡國之時,他選擇了「殉國」。

4、屈原愛的是楚國,不是秦國,但這不妨礙我們紀念屈原

屈原之所以被世世代代傳頌,「愛國」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但屈原愛的是楚國,只是楚國。

楚國,出於南蠻,楚人也自稱「蠻夷」,也就是說楚國並非傳統的中原華夏族,但楚國最終融入了華夏,愛楚國的屈原也被漢民族永世紀念,紀念的是屈原愛國的「精神」,紀念的並非「愛楚國」。

秦滅楚,在當時楚人眼中同樣是天崩地裂的悲劇,八百年楚國就此毀於一旦。但由於時間過於久遠,由於民族的融合,今天的我們看秦滅六國已經沒有了亡國之感。

試想一下,我們如果生活在戰國時期會是哪國人,還會為秦始皇滅六國而歡呼嗎?答案恐怕是否定的。但我們依然紀念屈原,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5、大一統與愛國精神並非截然對立

  • 秦滅六國,終結了我國的「封建時代」,從此我國進入「大一統」的帝制時代。
  • 隋滅南陳,終結了漢亡之後的四百年亂世,隋唐在秦漢之後第二次完成了大一統。
  • 元滅南宋,終結了唐亡之後的近四百年分裂之局,使農牧兩區統一在了一個政權之下。
  • 清滅南明,結束了大明與蒙古的南北對峙,一統漢滿蒙回藏,避免了我國在西方列強到來之時的四分五裂。

回到過去,我們可能是楚人、趙人、陳人、宋人、明朝人,也可能是秦人、隋朝人、金人、元人、清朝人,但最終我們都是大一統之後的中國人。

而屈原、岳飛、文天祥、史可法、李定國等等都是在這些「大一統」完成的過程中產生的愛國詩人、愛國將領,我們紀念他們,不只是因為他們是漢人,而是因為他們在面對外敵入侵之時的那一腔浩然正氣,正是這種精神使華夏文明世代傳承至今。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寧死荒外,勿降也!

··· ···

這些精神不隨天下一統、民族融合而改變,猶如當年的屈原愛楚國一樣。

這些精神同樣昭示後人,秦檜、吳三桂們的遺臭萬年不隨天下一統而改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