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茅藥酒獲獎又撤銷,鬧劇何時消?

法治周末 發佈 2020-01-02T21:38:26+00:00

2019年12月26日,中藥協發布致歉函,表示因把關不嚴,在表彰環節出現了爭議較大的入選企業和個人,決定撤銷本次表彰,糾正錯誤,規範管理。

與歸

  最近,鴻茅藥酒被中國中藥協會授予「2018年度履行社會責任明星企業」稱號、鴻茅藥業副總裁獲評「2018年度履行社會責任年度人物獎」的消息,讓輿論炸開了鍋。2019年12月26日,中藥協發布致歉函,表示因把關不嚴,在表彰環節出現了爭議較大的入選企業和個人,決定撤銷本次表彰,糾正錯誤,規範管理。

  眼見它頒獎了,眼見它被質疑了,眼見它又撤銷了……這一波三折的劇情,讓這起事件看起來更像是一場鬧劇。但如果僅僅把這當鬧劇看,就浪費了民間的注意力資源,辜負了公眾的正義感。

  在致歉中,中藥協會承認自己「疏於審查和管理,尤其對於『鴻茅藥酒事件』在社會公眾輿論中的影響認識不足,引起廣泛質疑」。是的,是人就會犯錯,一個社會組織也會犯錯,但真正嚴重的,不是客觀原因造成的錯誤,而是基於主觀原因犯下的錯。中藥協會自稱「認識不足」,其實耐人尋味。

  自2017年年底發生「跨省抓醫」事件,鴻茅藥酒遭受了一系列質疑。監管部門公布了鴻茅藥酒違法違規的具體問題,媒體梳理報導了詳實的數據,如近10年違法2630次;多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數次要求停止其銷售和廣告發布。當時的輿情傳播不可謂不廣,影響不可謂不大,持續不可謂不久。

  然而,就是在這種普通公眾都記憶猶新的情況下,對鴻茅藥酒直接負有監督職責的中藥協會,卻犯下了「把關不嚴」「認識不足」的錯誤。換句話說,本應最了解鴻茅藥酒的機構,卻表現得好像個「陌生人」。顯然,這個錯誤本身就充滿離奇、引人遐想,甚至是質疑:會不會是揣著明白裝糊塗呢?

  行業協會是政府與企業之間的橋樑,是提供服務、諮詢、溝通、監督、公正、自律、協調的社會中介組織。其社會角色正是體現在這個「中介性」上,其社會價值正是體現在行業內的服務和監督上,對應的是不偏不倚、主持公平公正的中立立場。但這次評選,實在讓人難以捉摸其中的公正性。

  有意思的是,中藥協會在協會章程中明確表示:「開展評比表彰等活動,不收取任何費用。」 然而,2019年3月29日,中藥協發布了關於編纂出版《中國中藥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通知,其附件顯示,報告的封底、封二、封三、前扉、後扉等版位明碼標價,價格從3.2萬元到6萬元不等;特邀編委單位需「關心和支持報告的編輯出版工作並提供支持費用8萬元整」。

  對於這種明碼標價的「收費」,中藥協相關負責人表示,發布會是該協會和第三方機構合作的項目,評選是由第三方機構負責。但是據介面新聞報導,這個所謂的第三方機構,疑為一家空殼公司。那麼,在鴻茅藥酒獲獎的評選中,中藥協會究竟扮演怎樣的角色,對應怎樣的責任和義務,不應成為一筆糊塗帳。

  去年9月,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強和規範事中事後監管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推動行業協會商會建立健全行業經營自律規範、自律公約和職業道德準則,規範收費、評獎、認證等行為。一家企業最大的社會責任,就是把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做好。鴻茅藥酒在其主業頻繁遭受質疑時,卻高調拿下了社會責任獎,著實尷尬。

  其實,類似的問題評選並不罕見。在2018年,至少有中國建築裝飾協會、中國烹飪協會等5家行業協會因違規開展評比、表彰活動並收費,被民政部通報處罰。通報甚至將其與改善營商環境聯繫起來。的確,失去公正和誠信的評比表彰,其危害不僅體現在收費上,更體現在對行業秩序的擾亂、評判體系的污染上。

  公眾最大的不滿或許在於,當鴻茅藥酒頻繁出現產品和營銷問題時,中藥協沒有發出有力的聲音,監督會員、主持公正的功能沒有體現出來,倒是在褒獎這類問題企業時,卻表現得格外積極和突出。這讓我們產生一種錯覺:一些行業協會究竟是行業內的醫生護士,還是一些企業的僕從家丁?

  我們不是不需要行業協會,恰恰是欠缺有社會責任感和組織擔當的行業協會,欠缺能夠起到自律、凈化、督促作用的行業協會。就鴻茅藥酒一事暴露出的行業協會問題,需要追問,更值得深問。一些行業協會或許需要一碗醒酒湯,走出「不見功能,缺乏動能,沒有效能」的渾噩狀態。

  責編:高恆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