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魏國公叔痤臨終舉薦衛鞅「不用便殺」:這打的是什麼算盤

臣光曰 發佈 2020-01-02T22:09:00+00:00

《資治通鑑·周紀二》【原文】公孫鞅者,衛之庶孫也,好刑名之學。當公孫痤第二次諫言「君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的時候,魏惠王自然地認為,「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國聽衛鞅也!既又勸寡人殺之,豈不悖哉」。

【出處】《資治通鑑·周紀二》

【原文】公孫鞅者,衛之庶孫也,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賢,未及進。會病,魏惠王往問之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諱,將柰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衛鞅,年雖少,有奇才,願君舉國而聽之!」王嘿然。公叔曰:「君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王許諾而去。公叔召鞅謝曰:「吾先君而後臣,故先為君謀,後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殺臣乎!」卒不去。

【譯文】公孫鞅,是衛國宗族旁支後裔,喜好法家刑名之學。他在魏國國相公叔痤手下做事,公叔痤深知他的才幹,但還未來得及推薦,就重病不起。魏惠王前來看望公叔痤,問道:「您如果不幸去世,國家大事如何來處置?」公叔痤說:「我手下任中庶子之職的公孫鞅,年紀雖輕,卻有奇才,希望國君把國家交 給他來治理!」魏惠王聽罷默然不語。公叔痤又說:「如果國君您不採納我的建議而重用公孫鞅,那就要殺掉他,不要讓他到別的國家去。」魏惠王許諾後告辭而去。公叔痤又急忙召見公孫鞅道歉說:「我必須先忠於君上,然後才能照顧屬下;所以先建議惠王殺你,現在又告訴你。你趕快逃走吧!」公孫鞅搖頭說:「國君不能聽從你的意見來任用我,又怎麼能聽從你的意見來殺我呢?」到底沒有出逃。

【解讀】公孫痤,戰國時期魏國國相。他在《資治通鑑》中有兩次閃亮的登場,主題無一不是與「人才」有關。

第一次出現是的是公叔痤因嫉妒吳起大才,設計將他趕出了魏國。從此,公叔痤穩踞相位,25年執掌魏國權柄。從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嫉妒賢能、心胸狹隘,將個人利益放在首位的 「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在他這裡,永遠是自己的利益第一,國家的利益第二甚至更靠後。

第二次出現便是此次臨死前舉薦衛鞅,「痤之中庶子衛鞅,年雖少,有奇才,願君舉國而聽之」。這次積極為國舉薦賢才,甚至直接要求「舉國而聽之」。

兩次相互矛盾,意欲何為?

史書一般認為,公叔痤知道商鞅是大才,就是一直沒向魏王推舉引薦(痤知其賢,未及進),直到臨死才跟魏王說讓商鞅接替自己,希望魏王將國政都交給商鞅處理。

很多人分析是:若過早地推薦公孫鞅,可能會取代他的職位,而在臨終時鄭重託付,博得薦賢之名,對自身利益也沒有什麼影響。

當然,這樣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

但如果站到當時兩位當事人的角度來看,可能就沒有這麼簡單了。

當時的魏國,經多年李悝變法、吳起練兵之後,軍事實力已遠超周邊韓、趙、秦之國。而魏惠王重用龐涓,更是在開疆拓土方面取得了實質性的成果,龐涓等戰將的政治地位遠高於原先魏國老臣。

魏國政壇上,以龐涓為首的軍事激進派和公叔痤為首的保守派,彼此互不相讓,矛盾一直存在

此次,作為執掌國相25年的老政客公孫痤,在臨時之前突然舉薦一個名不經傳的「中庶子」衛鞅,除了衛鞅確實有大才外,更重要的是:他想測試下自己在魏惠王心目中的地位。

如果魏惠王看重他,必然會聽取他的意見,面見一下衛鞅,給衛鞅一官半職,算是給他個交代。如果魏惠王的心目中沒有他的地位,那至少也會給他面子,殺了一個微不足道的的「中庶子」,防止衛鞅為別國所用。

而一直期待能夠成為戰國霸主的魏惠王來說,表面上對公叔痤尊敬有加,實則更加寵信龐涓。畢竟用真刀真槍打下來的疆土是實實在在看得到的,也是符合他稱霸戰國的戰略目標的。因此,當他聽到公叔痤推薦衛鞅時,他想到的一定不是此人有何才能、多麼厲害,而是會本能地想到:衛鞅是公孫痤的嫡傳弟子,是保守派老臣們的新代言人。所以「王嘿然」,不講話。

當公孫痤第二次諫言「君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的時候,魏惠王自然地認為,「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國聽衛鞅也!既又勸寡人殺之,豈不悖哉」

由此可見,臨時舉薦衛鞅是公叔痤一石數鳥的最後一搏,不愧是縱橫魏國政壇25年的老國相。遺憾的是,魏惠王對他最後的建議不理不睬。而衛鞅則是徹底點破了其政治生涯的終點,「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殺臣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