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天成稿6天成曲 紀錄片《黃河大合唱》帶您重溫經典

央視新聞 發佈 2020-01-02T22:11:33+00:00

今年4月,為了紀念《黃河大合唱》誕生80周年,來自世界各地的《黃河大合唱》愛好者共同組成了尋訪團,重走《黃河大合唱》誕生之路。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 也是《黃河大合唱》誕生80周年。

今年4月,為了紀念《黃河大合唱》誕生80周年,來自世界各地的《黃河大合唱》愛好者共同組成了尋訪團,重走《黃河大合唱》誕生之路。


冼星海:天賦異稟考入巴黎音樂學院 戰火中譜寫民族之聲

《黃河大合唱》作曲者冼星海出生貧寒,僅靠著母親幫傭養大。從小,他就顯現出對音樂的卓越天賦。


△冼星海 (1905—1945)

1929年,懷著音樂夢想,24歲的冼星海考入了當時世界上著名的巴黎音樂學院作曲班。

1935年年底,日寇的鐵蹄踐踏中華大地,冼星海結束了在法國5年的求學生涯毅然回國。這位頭頂著巴黎音樂學院畢業生光環的音樂家,在上海這個十里洋場,並沒有忘記,自己過往人生中大部分時間都掙扎在飢餓和顛沛流亡中。他敏感地體察著勞苦大眾的呻吟,開始探索和創造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大眾音樂。

在上海學聯的一次救亡宣傳的活動中,國民黨當局派保安隊到現場阻止學生。劍拔弩張的對峙現場,青年詩人塞克把自己寫的一首詩交給冼星海。冼星海懷著滿懷激憤,倚牆只用5分鐘就寫出曲譜——「槍口對外,齊步前進!不傷老百姓,不打自己人!……」這首《救國軍歌》當場在學生中唱響,很多人邊唱邊流淚。

「七七事變」爆發前夕,在上海一次群眾集會上,光未然第一次遇見了冼星海,當時冼星海正在組織群眾學唱《五月的鮮花》。1937年,冼星海32歲,比光未然大8歲。


詩人與音樂家的激情碰撞,80年前《黃河大合唱》如何在延安誕生?

延安,中國西北一座偏僻的小城,曾經的中共中央所在地。抗戰期間,這裡也是由紅軍和抗日游擊力量改編的八路軍、新四軍的總指揮部。

當年,大批學者、藝術家、知識青年、革命志士從國統區、淪陷區甚至從海外冒著生命危險來到這裡,奔赴指引中國人民抗戰勝利的革命聖地。

1938年冬天,冼星海攜新婚妻子錢韻玲來到延安,就任魯迅藝術文學院音樂系主任一職。

1938年11月,武漢淪陷後,25歲的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隊第三隊,從陝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目睹黃河的驚濤駭浪,他被船工們搏風擊浪的精神所感染。


△渡河之前,演劇三隊隊員們在疙針灘渡口留下了珍貴合影

1939年,光未然抵達延安後,用5天的時間創作了長達400多行的《黃河大合唱》組詩。


△光未然 攝於1939年延安

光未然創作的這首歌詞長詩原名《黃河吟》。詩人按照八個樂章展開了一幅壯闊的幻想和現實的圖畫,並為它們設計了大合唱的布局。

延安的冬夜,三隊隊員為光未然的新作品舉行了一場詩歌朗誦會,冼星海也被邀請來參加。正是在這次朗誦會上,詩人和作曲家產生了激情碰撞。

這部壯美詩篇打動了冼星海,他在延安一座簡陋的土窯里,抱病連續寫作6天6夜,終於完成《黃河大合唱》的作曲。

△冼星海 攝於1939年 延安

5天成稿、6天成曲,光未然、冼星海將對民族危亡的痛化作中華兒女的「怒吼」。


△為《黃河大合唱》伴奏的延安魯藝樂隊 攝於1939年

詩人 光未然(生前採訪):我如果不到延安去,我想也許就(只是)寫了一首長詩,沒有插上音樂的翅膀。

6天時間裡,作曲家為《黃河大合唱》插上了音樂的翅膀!

《我怎樣寫黃河》——冼星海珍貴手稿為你解讀《黃河大合唱》八個樂章

《黃河大合唱》以八個曲章,展開八幅迥然不同的畫卷。它擷取中國民族音樂和西洋作曲技法,有熱情奔放的頌歌,有噙著眼淚的悲歌,有諧趣質樸的民謠。它是萬馬奔騰、急浪險灘,是直抒胸臆的怒吼,是百轉千回的淺吟低唱。一代又一代人飽含深情將它演繹傳承。

風在吼

馬在叫

黃河在咆哮

黃河在咆哮

......

這段歌詞選自《黃河大合唱》第七樂章《保衛黃河》,也是《黃河大合唱》八個樂章中公眾最為熟悉的一段。抗戰時期,《黃河大合唱》被評價為「一曲大合唱,可頂十萬毛瑟槍」。

《黃河大合唱》為何能成為民族史詩,讓無數華夏兒女為之感動和共鳴?紀錄片《黃河大合唱80年》挖掘冼星海珍貴手稿《我怎樣寫黃河》,帶你重新走近和真正理解《黃河大合唱》八個樂章。


《黃河大合唱》八個樂章

第一樂章《黃河船夫曲》。你如果靜心去聽,你可發現一幅圖畫,像幾十個船夫划船,畫上充滿鬥爭的力量。

第二樂章《黃河頌》是用頌歌的方法寫的,大都帶有奔放的熱情,高歌讚頌黃河之偉大堅強。

第三樂章《黃河之水天上來》是一首朗誦歌曲,我用三弦作伴奏,三弦的調子裡,除了黃河的波浪澎湃聲外,還有兩個調蘊藏著:一個是《滿江紅》,另一個是《義勇軍進行曲》。

第四樂章《黃水謠》是齊唱的民謠式歌曲。音調比較簡單,帶痛苦和呻吟的表情。但與普通一般只是頹廢不同,裡面充滿著希望和奮鬥。

第五樂章《河邊對口曲》是用民歌形式寫的,三弦和二胡代表甲乙的對唱和合唱。還有,過門是比較輕鬆而有趣。

第六樂章《黃河怨》音調悲慘纏綿,是含著眼淚來唱的一首悲歌,假如唱的人沒有這種感情,聽眾必然沒有同感。

第七樂章《保衛黃河》是一首輪唱曲,從兩部起至四部輪唱。這是全用中國旋律寫的。到三部至四部輪唱時,內有「龍格龍格龍」,是輪唱的伴唱,唱時要唱出風格才有趣。

第八樂章《怒吼吧,黃河》是一首四部的大合唱,裡面有二、三、四部不同聲部的組合。最後兩句要不斷地唱三、四、五次,直至聽眾有了同感才轉到結尾。最好用軍號吹奏主調,用戰鼓伴奏,更可表現《黃河》的偉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