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書紀年》完全顛覆了《史記》記載的歷史!哪個才是歷史真相?

古今都付笑談中 發佈 2020-01-02T22:12:28+00:00

這是一部編年體史書,記錄了從夏朝到魏襄王這段歷史時期的重要歷史事件,成書年限大概在公元前三百年左右,由春秋時期晉國的史官和戰國時期魏國的史官合作而成,比司馬遷的《史記》要早了大約兩百年,對於研究先秦歷史有著極大的幫助。

公元279年,西晉咸寧年間,一位名叫不準的盜墓賊,在盜發戰國時期魏襄王的墓葬時發現了數十車記滿古文的竹簡。

晉人奉命將散亂的竹簡排定次序,並用當時通用的文字考訂釋文其中記載夏商周年間的十三篇史書,被命名為"紀年",後人稱之為《竹書紀年》。

這是一部編年體史書,記錄了從夏朝到魏襄王這段歷史時期的重要歷史事件,成書年限大概在公元前三百年左右,由春秋時期晉國的史官和戰國時期魏國的史官合作而成,比司馬遷的《史記》要早了大約兩百年,對於研究先秦歷史有著極大的幫助。

按理來說,具有如此研究價值的《竹書紀年》應該在史學界有著極高地位才是。但事實上,這部《竹書紀年》並不為傳統史學界所認同,歷代史學家對其嗤之以鼻,認為這是一本"異書"。

因為《竹書紀年》所載實在太過駭人,其內容與《史記》幾乎是背道而馳,完全顛覆了我們的歷史觀。

比如,傳說中的堯舜禹時代,在《史記》中乃是美好和平的大同治世,帝位繼承更是選賢舉能,三位遠古先賢相繼禪讓,傳為一段佳話。

但在《竹書紀年》中,這卻是一場場血腥的陰謀政變。先是舜囚禁堯,最後把堯殺死,奪取帝位。後來禹又據夏地抗舜,最終擊敗舜,將其流放到蒼梧,舜遂死在蒼梧。

再比如據《史記》記載,商朝的伊尹是一代賢臣,他一心為國,當國王太甲暴虐無道時,他將其囚禁,代為治理國家。而三年以後,太甲改過自新,伊尹便將國家還給了他。

但按照《竹書紀年》中的記載,伊尹卻是篡位,他放逐太甲以後,就自立為王,並沒有還政於太甲。後來是太甲自己潛回國都,殺掉了篡位的伊尹,並改立伊尹的兒子伊陟和伊奮繼承伊家。

還有大家所熟知的武王伐紂,按照《史記》記載,乃是商紂無道,武王姬發替天行道,推翻暴政。但在《竹書紀年》中的記載卻是,商與周本就是敵對勢力,雙方處於戰爭狀態。

周文王當初之所以被囚於朝歌,並不是因為崇侯虎的讒言,而是在其與商朝的戰爭中戰敗被俘。而後來的"武王伐紂"乃是紂王主力東征東夷,都城空虛。周武王姬發乘虛而入,滅亡了商朝。遠沒有《史記》所記載的那般大義!

以上種種記載,可以說是完全推翻了《史記》所言,為世人呈現了一個充滿了血腥和陰謀的上古時代。然而多年以來,《史記》一直被認為是史家正朔,乃"正史"之首,在歷史學界地位極高。

特別是其中所宣揚的治世理論,道義思想,更是代表了儒家學派一直以來所奉行的大道。與"《春秋》三傳"這樣的儒家歷史經典可以說是一脈相承。

換句話而言,《竹書紀年》的出現,衝破了儒家的整個古代歷史體系,自然是不會為當時已經主導史學界的儒家學者們所認同。所以《竹書紀年》被定為"異書",為傳統史學界所不容,更不為大眾所知。

但是,從人類文明發展的角度來看,《竹書紀年》似乎更加真實,因為它比《史記》更加貼近人性。《史記》中記錄的先秦時代那段歷史,太過於的理想化,似乎遠古的先民們,比後世的人們更加的文明,這未免太不真實。

至少在我的認知中,人類的發展,絕對不會是從文明走向野蠻,由儒雅走向血腥。歷史的車輪或許會有短時間的停止,或者些許的倒退,但絕對不會逆向而行。

所以在缺乏先進生產方式,缺乏足夠的食物以及足夠道德思想理論支撐的情況下。上古先民們的時代,應該是黑暗的,是血腥陰謀的殘酷鬥爭,是你死我活的以命相博,這才符合人性。

當然,這裡更多的是對《史記》等儒家史籍的質疑,並不是就此斷定《竹書紀年》就一定真實。因為《竹書紀年》同樣有著主觀編撰的嫌疑,其記載的內容不排除為政治服務的可能性。

前面提到,《竹書紀年》是由春秋時期晉國的史官和戰國時期魏國的史官編撰,而在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禮樂崩壞,諸侯之於天子,早已經不再是臣屬。而"三家分晉"更是以下克上,完全背離禮制,作為參與者的魏國,很可能會通過《竹書紀年》來宣揚自己的合法性。

因為按照《竹書紀年》的記載,上古就沒有禪讓,只有血腥的政變,以下克上,自古有之。如此一來,他們趙魏韓三家分晉甚至於自立為王,就可以說是順天下大勢而為,合理合法,無需受到道德的譴責。

所以,《竹書紀年》雖然比儒家史書更加貼近人性,但其真實性同樣值得懷疑。這就論證了咱們所常說的那句話:"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