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學中,因材施教的原則如何運用?一線名師這樣說

立恆語文 發佈 2020-01-02T22:38:47+00:00

其具體內涵凡是粗通文墨的人,都十分清楚,因此,這裡筆者就不再囉嗦它的含義了。作為教師,在具體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只要我們本著這種理念去施教,筆者相信,每個學生在其原有的基礎上都會有所進步,都能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學中的一條著名法則。其具體內涵凡是粗通文墨的人,都十分清楚,因此,這裡筆者就不再囉嗦它的含義了。下邊我們就直奔主題,談談這條原則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具體運用。根據筆者的經驗,要運用好這條原則,基本途徑有兩條:一是著眼於班級,從類上確定施教之材;一是著眼於個體,從個體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上確定施教之策。後一個方面筆者已有多篇文章作了探討,因此,這篇文章只就前一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從類的角度來看,根據筆者多年的經驗,我們可以把一個班級的學生劃分四類:第一類,不必老師說、老師管的學生;第二類,必須老師說、老師管的;第三類,老師不能說、不能管的;第四類,不能不說、不能不管,但說了、管了幾乎沒有起色的。下邊簡要做一分析。

1. 不必老師說、老師管的學生。這類學生一般是班級里的尖子生,他們學習好,自律能力強,各門功課在全班乃至全年級都是佼佼者,紀律方面也做得很好。面對這類學生,老師要做的就是想方設法拓展他們學習的渠道、視野,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的深度、厚度,使他們在學習上向兩個方面不但掘進:一個是知識的廣度,一個是知識的深度。

2. 必須老師說、老師管的。這類學生是班級里的主要群體,一般包括這麼四類學生: 在學習上處於中等水平的學生、中等偏上的學生、中等偏下的學生以及一部分差生。這四類學生在班級中占百分之八十,甚至更多。這類學生的特點是老師管得嚴、管得緊,他們就能持續前進,不會出現掉隊的現象;反之,老師管得松、管得寬,他們就有可能掉隊,滑入差生的行列。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面對這類學生,就必須緊扣一個字「嚴」!只有「嚴」字當頭,他們才會不斷進步,並最終取得成功。


3. 老師不能說、不能管的。這類學生老師之所以不能說,不能管,根本原因乃是這類學生大多有心理疾病或性格上有缺陷。主要有三種表現:心裡脆弱,接受不了老師的批評;從小嬌生慣養,喜歡聽表揚的話,聽不進去批評的話;性格叛逆,對任何人、任何事都懷有牴觸情緒。面對這三種學生,最好的教育辦法就是教師同家長聯繫,請家長請專業的心理治療師先治孩子的心理疾病,接下來再上學。為什麼要這麼做呢?根據筆者幾十年的觀察,這三類學生如果不把相關的心理疾病治好,會出現這麼幾種情況:

第一種,倘若留在學校里,由於老師碰不得,所以,遇到一些脾氣柔的老師,或熟悉他們情況的老師,一般都不會說他們、管他們,任其自生自滅。

第二種,如果遇到的老師同上面的情況正好相反,要麼出問題,要麼中途退學或轉學。出問題一般是離家出走,極端的還會選擇自殺;中途轉學的,最終的結果不是第一種里的結果,就是第二種里的結果。

第三種,有些孩子即使能升入高一級的學校,但最終結果還是不出前兩種。

4. 不能不說、不能不管,但說了、管了幾乎沒有起色的。這一類學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不是讀書的料子」。他們身體、心理都很健康,就是不愛學習;面對這類學生,老師就是用最嚴厲的方法來教育他們,他們也能接受,但最終還是不學。因此,筆者這幾年給這類學生開出的藥方是:只要他們能遵守紀律,至於學習,能學到什麼程度,就算什麼程度。我想,這恐怕是因材施教的最好的註腳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陶行知先生的這個解釋可說是道出了「因材施教」的真諦!作為教師,在具體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只要我們本著這種理念去施教,筆者相信,每個學生在其原有的基礎上都會有所進步,都能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