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淺析春秋戰國時期的間諜們

春秋亂舞 發佈 2020-01-02T22:51:22+00:00

情報工作者的起源--間諜 在人類的社會活動中,間諜從什麼時候發展起來,受制於有限的史料典籍,一直是個有爭議的話題,但在我國的大部分學術研究中,都認為是在國家以及階級的形成以後,才逐漸有了相關的間諜活動。 間諜在我國古代政治,軍事,以及社會中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情報工作者的起源--間諜

在人類的社會活動中,間諜從什麼時候發展起來,受制於有限的史料典籍,一直是個有爭議的話題,但在我國的大部分學術研究中,都認為是在國家以及階級的形成以後,才逐漸有了相關的間諜活動。

間諜在我國古代政治,軍事,以及社會中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自夏朝起,我國的古代文明就進入了階級統治社會。隨著國家這一形態的逐漸成形,不同勢力集團因為各自利益的紛爭,而產生了矛盾,矛盾的擴大化就是衝突和戰爭,當戰爭和衝突頻繁出現以後,間諜的發展也就顯得自然而然了。



夏時期的少康,是我國有文字記載中最早使用間諜的人。

左傳對此事有詳細記載:

《左傳·哀公元年》云:「少康以收夏眾,撫其官職,使女艾諜澆,使季橋誘。遂滅過、戈,復禹之績。

大意是:少康為了復國,派遣臣子女艾到澆那做間諜。又曾經派遣他的兒子季杼去誘殺了澆國的霾,進而滅亡了戈國。

從此,商、周時期也頻繁的使用間諜。進入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經濟、文化、軍事領域的快速革新和發展,諸侯國之間的聯繫不斷密切和加深,戰爭活動也更加的頻繁,情報工作者--間諜成為了諸侯爭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就將淺要談論相關時期的情況。


間諜活動為何發展

我們知道任何事物的發展必有其原因,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思想與學說蓬勃發展的時代,用「爆炸」一詞稍顯誇張,但不可否認當時各種流派林立,各家學說百花爭鳴,從而影響到人們的思想道德轉變。

如《左傳·昭公·昭公十八年》提到:「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何以知之?」


此話帶來的思考是:「人」的社會地位大為提升,強調了人的作用,人們開始從注重天道轉向重視人道。再有,各諸侯國開始重視生產,重視老百姓的生活,孟子所提:「君輕民貴」的思想也漸漸占據了社會主流。

其次,戰爭形態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春秋時期以戰車輔助步兵為主,自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後,騎兵成為了戰爭中不可或缺的一員,各國都意識到,擁有強大的騎兵才能擁有戰爭勝利的保障。而戰爭形態的不斷變化,使得對敵軍情報工作的掌握更為重要,以讓己方獲得更充分的信息,做到先知先覺,成為了各國的必修功課。這樣,間諜的發展也就越來越重要了。


間諜官職和機構

根據現有的史料記載,「士師」為我國最早的間諜管理官員,地位大致相當於美國中情局局長。

《周禮》記載:

士師之職,厖掌士之八成:一曰邦溝,二曰邦賊,三曰邦謀,四曰犯邦令,五曰拆邦令,六曰為邦盜,七曰為邦朋,八曰為邦誣。

其中,「邦溝」指的就是在其他國家從事間諜工作的人。「邦諜」指的是其他國家派來到我方的間諜。士師在對間諜的分類和管理,以及反間諜工作方面,已經有著較為完整的認知和一定的規模了。


春秋戰國時期,對間諜進行專門管理的官員開始出現。如晉國設有「侯正」、「元侯」、「侯奄」,他們主要負責敵人情報的搜集。

《春秋左傳注·成公二年》:「司馬、司空、厖侯正、亞皆受一命之服」。

《國語·晉語七》:「知張老之智而不詐,使之為元侯」。

戰國時期的齊、趙、秦等國均設有「侯」一職,就是負責刺探和偵查敵軍情報的官吏。這些專門官員的存在,意味著諸侯國針對間諜一事,有了相對嚴密的人員編制和職責分配。但並不意味著所有國家都開始設立這類型的官職以及體制,間諜的管理以及體系化的運作依然處於探索中。同時,各國貴族階層的門客其實也往往扮演著私人間諜的工作。


孫子兵法中的間諜理論

從前文可以看出,各國對於間諜的體系和制度都處於發展狀態和萌芽狀態,並不完整。而《孫子兵法·用間篇》則對間諜系統做出了詳細的分類。

「故用間有五:有因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寶也。鄉間者,因其鄉人而用之;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死間者,為誰事於外,令吾聞知之而傳於敵間也;生間者,反報也。


孫武所著的《孫子兵法》在軍事上將間諜歸屬五大類:

「因間」,就是利用敵方同鄉、親戚等有密切關係的人策反為間諜,不僅能獲得準確的情報,而且有著容易隱藏不易被察覺的好處。

「內間」,就是指敵方的官員,貴族等人,從他們那裡獲得的情報,或者利用他們進行反間計,作出有利於己方的部署。

「反間」,則是通過收買對方的間諜,來獲取情報,或者利用他們進行虛假情報的擴散,讓地方信息混亂,起到麻痹敵方的意圖。

「死間」,就是己方間諜抱著必死的目的去對方散播相關信息。

「生間」,指的是到敵方的間諜在完成工作以後,還能活著回來。


軍事中間諜的使用

《史記·田單列傳》



在此軍事案例中,田單的用間手段可謂十分高明,他用了三個方法成功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第一步,齊國正面不是燕國大軍的對手,田單用反間的辦法,利用剛剛即位燕惠王與樂毅之間的矛盾,四處造謠,妄稱樂毅猶豫不前,暫緩攻勢的的原因就在於他想割地稱王,這下可好,燕惠王疑心大作,用騎劫代替了樂毅。

第二步,為了己方軍隊的士氣,田單利用炮製出了一個「神明」來指揮作戰,並讓其擴散到燕國士兵去,田單先是說齊國士兵最怕俘虜被割掉鼻子,於是燕軍照此辦理,又說齊軍最怕先祖墳墓遭盜掘,燕軍又馬上就去毀屍掘墓,齊國軍士看到燕國的如此暴行,必然十分憤怒,田單成功挑起了己方士兵的怒火。

第三步,田單一方面鼓舞軍士,做出破釜沉舟之勢,一方面再派遣間諜到燕軍詐降,在田單的連續套路下,燕軍徹底的懵圈,最終燕軍戰敗,之後田單奪回七十多座城池,使得齊國得以轉危為安。


這一史例充分的說明了在軍事戰爭中用間的手段對戰爭勝負的決定起著非常大的作用,也可以看到在戰國晚年,使間諜手段是十分普遍之事,而燕軍在占據優勢的情況下還輸了,側面說明了對於間諜手段的防範還不夠成熟。

「游士」類型間諜

春秋時期,社會上就存在這「游士」這一群體,這些人往往周遊列國,有的為了遊學,有的為了求仕,他們一般來說擁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可以得到各國君主和貴族的重視,從而比較容易能夠接觸到各國的上層,了解到常人無法得到的關於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等方面的情報。所以他們是那個時代天然的適合從事間諜活動的一個群體。


「游士」也指說客,在春秋戰國時期,這樣的人很多,如孔子、張儀等等。他們目的各不相同,有的為了達成自己的政治意圖,有的則是為了富貴和求學。通常情況下他們具備較高的文化修養,在周遊列國的同時,能夠跟各國的上流的士大夫階層打交道,他們也是一個具備先天優勢的間諜群體。孔子的弟子子貢就有這樣一段經歷:


孔子在衛,聞齊國田常將欲為亂,孔子會諸弟子而告之曰:「魯父母之國,不可不救,不忍視其受敵,今吾欲屈節于田常以救魯,二三子誰為使?」於是子路曰:「請往齊。」孔子弗許。子張請,又弗許。子石請,又弗許。子貢請使,夫子許之。遂如齊,說田常曰,吳晉遂遇於黃池,越王襲吳之國,吳王歸與越戰,滅焉。孔子曰:「夫其亂齊存魯,吾之始願,若能強晉以弊吳,使吳亡而越霸者,賜之說之也。美言傷信,慎言哉。」

魯國受難,齊國想要攻打,孔子對自己的祖國不能見死不救,所以準備派遣一名弟子去遊說各國,可不要小看此次的行動,各方的利益和牽扯下,能讓其他幾國調轉矛頭,在計策上需要非常高明才行。在選擇弟子但此任務時,孔子最終選了以靈活善辯的子貢。


子貢到達齊國以後,先是勸服田常暫時不要攻打魯國,轉而進攻吳國。子貢又轉到吳國,建議吳國伐齊救魯,為了打消吳國的疑慮,子貢又前往越國,勸說越國幫助吳國爭霸,坐收漁利。最後,子貢又來到晉國,讓晉國和吳國爭霸。

經過這樣一翻操作,最終齊國敗給了吳國,越國戰勝吳國,成為春秋最後一個霸主。可以說,子貢間課活動不僅保住了魯國,還削弱了齊國,最終導致吳國滅亡,晉國實力增加,越國稱霸,直接改變了春秋時期的政治和軍事格局。同時子貢此次的遊說,開了戰國縱橫家遊說各國先河,堪稱此類間諜的祖師爺。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作為「游士」,他們由於具備很高的文化水平和見識,在政治上又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天生就適合充當情報收集工作和諜戰人員。此次救魯成功,正是很好的印證。


後宮妃子間謀活動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間的通婚是十分普遍的,這些被嫁到別國的女子和她們的陪嫁人員,由於跟所嫁之國的君主或者貴族生活在一起,可以方便的獲取重要情報,其中部分更是可以影響到國家的政策與用兵方略。

春秋時期非常出名的一個典故「鄭伯克段於鄢」,其中蘊含著很多關於間謀的內容:



鄭莊公的母親武姜因為偏愛小兒子公子段,為了推翻莊公,準備自己作為內應。而公子段在京城的任何行動,其實都是在鄭莊公的監視之下,這就說明在公子段一方,有很多莊公的間諜人員,他們把情報不斷的匯報給莊公,所以莊公才能聲色不動,暗中部署,最後除掉後顧之憂。

士大夫階層的間諜活動

春秋時期的士大夫極為活躍,他們會利用各種機會來滿足自己的政治慾望和企圖,或傳遞消息,暗通款曲,或偵查搜集,私設陰謀。像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如《左傳·信公二十五年》載:

公使厚成叔吊於衛,曰:「寡君使瘠,聞君不撫社稷,而越在他競,若之何不弔?」以同盟之故,使瘠敢私於執事曰:「有君不弔,有臣不敏,君不赦有,臣亦不帥職,增淫發泄,其若之何?」衛人使大叔儀對曰:「群臣不佞,得罪於寡君。寡君不以即刑而悼棄之,以為君憂。君不忘先君之好,辱吊群臣,又重恤之。敢拜君命之辱,重拜大觀。」厚孫歸,覆命,語城武仲曰:「衛君其必歸乎!有大叔儀以守,有母弟鱗以出,或撫其內,或營其外,能無歸乎?」


這段史料描述中,魯襄公派厚成叔去衛國弔問,他去的時候就帶著兩個目的,一個是表達自己的慰問,另外一個就是通過厚成叔去了解衛國的情況,做情報搜集了,還得出了「衛君其必歸乎」的結論,這個例子也很清楚的表明了出訪國外的使者本身就肩負情報刺探的工作。


刺客類間諜

刺客的構成也十分複雜,既有專業從事刺殺活動的人,也有其他階層的人員偶爾客串,司馬遷在史記中還專門撰寫了《刺客列傳》。很顯然,刺客作為間諜的一種,他的目的就是通過暗殺的手段直接消滅敵對勢力,達到己方的戰略目的,但這一類間諜基本上沒有生還的可能,可謂「死間」,我們熟知的荊軻也屬於此類。

《史記·刺客列傳》中就記載有專諸刺殺王僚一事:


是伍子胥了解專諸的能力,決定讓她擔任刺客,在知道公子光一直圖謀刺殺吳王僚之後,將專諸推薦給了公子光。公子光因為王位繼承的問題,早與吳王僚有尖銳的矛盾,得到專諸以後,公子光使其成為自己的死士。

之後專諸最終不辱使命,獻出生命,成功的刺殺了吳王僚。公子光即位後,也善待了專諸的後人。從中可以看出,專諸作為刺客間諜,伍子胥善於識人。公子光對專諸百般拉攏,可謂善任。這些都是刺客類間諜獨具的特點。


用間的特點

春秋戰國時期,戰爭與兼并一直是這段時間的主題。因此,服務於戰爭的軍事間諜活動得到了非常之大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遊說、縱橫甚至收買和暗殺都是主要的手段,他們直接或者間接的決定了諸侯國之間的戰爭勝負和政治走向。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從事間謀活動的人員中,如蘇秦、張儀、田單等人,這些人的間諜活動隨著在軍事作用中的提高,也為間諜理論基礎提供了強有力的依據。《孫子兵法·用間篇》就是對其進行了大量的總結。


在這一時期的間諜活動中,參與人員更加的廣泛,不僅僅是士大夫階層,和重要的政治人物,包括後宮妃子,商賈、遊俠、門客等等,身份已經多重化和複雜化,同時他們也取得了驚人的成績。

結束語

春秋戰國時期在我國歷史上有著極其特殊的地位,在這個充滿歷史變革的時代,間諜活動隨著諸侯國之間的爭霸活動有了長足發展。強大的諸侯國不斷利用間諜活動配合軍事以及政治行動削弱對方,而小國則通過一些間課活動保持自己原有的領土和利益不受侵犯。

所以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內的頻繁變化,間諜活動在此過程中有著重要角色。同時我們也看到了,間諜活動在成體系的發展上也逐漸成熟,並且對社會的各個階層產生了深遠影響。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