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職業是糖尿病重災區!做好這幾件事,能防75%的2型糖尿病

保健時報 發佈 2020-01-03T00:37:07+00:00

發表於英國《糖尿病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得出結論:職業是糖尿病更具體的一種風險因素,與大學教師和理療師相比,職業司機、製造業工人和清潔工罹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會增加3倍。

瑞典科學家研究發現:

工人、司機更易患糖尿病

保健時報記者 燕聲

在日常生活中,工作占據了人們大部分的時間,這意味著工作環境的改善是預防糖尿病的第一步,尤其對於糖尿病的高危職業。發表於英國《糖尿病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得出結論:

職業是糖尿病更具體的一種風險因素,與大學教師和理療師相比,職業司機、製造業工人和清潔工罹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會增加3倍。研究者表示,職業不同的人其糖尿病風險不同,主要是生活方式中的危險因素不同。

1 不同職業人受不同的糖尿病危險因素影響

為了揭示不同職業人群的糖尿病風險,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環境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索菲婭·卡爾松博士對瑞典兩個全民登記資料庫中的相關數據展開了梳理分析。

這些資料庫涉及1937~1979年出生的所有瑞典公民,研究數據涉及患病情況、死亡原因、健康保險以及就業等情況。研究人員於2006~2015年對年齡至少為35歲的參試者的糖尿病患病率進行了隨訪。

結果發現,不同職業人群中糖尿病發病情況有所不同。男性中,製造業工人、機動車駕駛員、個人護理人員、店員和運輸職員發病率較高,而大學教師、建築師和土木工程師發病率較低。女性中,製造業工人、清潔工、廚師、女服務員及管家和個人護理人員發病率最高,而理療師和牙科保健師、作家和創作或表演藝術家的發病率最低。

進一步分析發現,與瑞典勞動人口總體相比,男女製造業工人糖尿病風險分別高出49%和80%。相比之下,男性大學教師糖尿病發病率低46%,女性理療師和牙科保健師糖尿病發病率低45%。

研究人員認為,不同職業間2型糖尿病患病率和發病率的明顯差異,與這些人群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狀況的不同有很大關係,涉及的影響因素可能包括超重/肥胖比例、吸菸比例、飲食狀況、運動、睡眠狀況、工作壓力和收入水平等。

2 不同職業對同一個危險因素的影響也不盡相同

高危職業人群較低危職業者相比,其超重、吸菸的比例更高,身體素質更差,這些危險因素可促進2型糖尿病的發生髮展。但有趣的是,這種不同職業間危險因素的差異早在年輕時(還沒進入勞動力市場時)就已存在,因此,職業僅僅是作為2型糖尿病的危險提示,而非存在因果關係。

另外,不同職業對同一個危險因素的影響也不盡相同。如汽車司機長期久坐不動增加糖尿病風險,但從事計算機工作的職業人群同樣也可能久坐不動,其2型糖尿病風險卻相對更低;製造業工人也許久坐並不多,但2型糖尿病風險卻比白領職員更高。這就與具體的危險因素有關,如高危群體還同時有熬夜、壓力大、心理素質差等其他特有因素的綜合作用。

本項研究的主要負責人,來自卡羅林斯卡學院流行病學系的副教授索菲亞·卡爾松博士說:「2型糖尿病的罹患風險在不同職業人群中差異很大,發病率高的職業往往伴隨著較低的社會經濟地位,生產工人、司機和清潔工群體2型糖尿病罹患風險顯著高於其他職業,屬於高危群體。改善生活方式,可能會帶來降低高危人群糖尿病罹患風險的獲益。」

3 保持健康身體指數和習慣能防75%的2型糖尿病

一項針對超過40萬人的研究顯示,保持健康的體重指數(BMI)、良好的腰/臀比和飲食、不吸菸可預防75%的2型糖尿病。

體重指數(BMI)又稱身體質量指數,是用體重的公斤數除以身高的米數的平方。其可以用來幫助判斷人體的體型是否正常,是否有超重或者偏瘦的情況。我國健康成年人(18~64歲)的BMI正常值應在18.5~23.9kg/m²之間。

一個人體重指數過高(BMI在24~27.5kg/m²之間超重或BMI在28~34kg/m²之間肥胖)或體重指數過低(BMI小於18.5kg/m²)都是不健康的表現。而超重和肥胖與糖尿病存在密切的相關性。

腰臀比是判斷中心性肥胖的重要標準,世界衛生組織以腰圍/臀圍,即男性>1.0、女性>0.9定義為內臟型肥胖,即中心性肥胖(或腹型肥胖)。中心性肥胖又稱為腹型肥胖、向心性肥胖,過多的脂肪不僅堆積在皮下,更重要的是堆積在內臟,從而誘發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

《中國超重/肥胖醫學營養治療(2015)專家共識》指出,對於肥胖者的飲食治療有三種膳食模式。

一是限能量平衡膳食,是指一類在限制能量攝入的同時保證基本營養需求的膳食模式,宏量營養素的供能比例應符合平衡膳食要求。

二是高蛋白膳食,每日蛋白質攝入量超過每日總能量的20%~40%,但不超過每日總能量的30%,慢性腎病患者慎選。

三是輕斷食膳食,指每周5天正常進食,其他兩天(非連續)攝取平常的1/4能量的飲食模式,輕斷食可有效減重並預防2型糖尿病。

本項研究表明,職業似乎可以作為2型糖尿病的危險指標,對於高風險人群應予以更多的關注。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 || 燕聲 李娜

值班主任 || 范宏博

轉載及投稿 || 010-62969002轉8486

郵箱:ln8103@cnki.net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