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縣臘月習俗

華州文史薈萃 發佈 2020-01-03T01:03:04+00:00

華縣舊時臘月習俗作者 郝慶年進入農曆臘月以後,就有了年氣。年氣首先是由婦女和孩子們釀造渲染出來的。女主人得要考慮一家人過年時的穿戴,或做新衣或漿洗舊衣,做鞋帽。孩子們則是從大人口中聽說要過年了,能吃好的、穿好的,就天天盼著喊著過年。

華縣舊時臘月習俗

作者 郝慶年

進入農曆臘月以後,就有了年氣。年氣首先是由婦女和孩子們釀造渲染出來的。女主人得要考慮一家人過年時的穿戴,或做新衣或漿洗舊衣,做鞋帽。孩子們則是從大人口中聽說要過年了,能吃好的、穿好的,就天天盼著喊著過年。

臘月上中旬各地大都有一些大的交易會、供人們備辦年貨。例如華縣,臘八和臘月十九在西關街就各有三天的大集會,周圍好多縣,甚至河南、山西許多客商都趕來,冬春生產和春節所用的各種貨物一應俱全,會上人山人海,規模盛大,西安一些大劇團也趕來助興,連演多日,非常熱鬧。臘月後半月,一些集鎮幾乎天天都是集會。

西關街的老店鋪 宋朝峰攝

臘月上旬,各家都淘麥子磨面,中旬後村中十多家磨子就預約排隊,有的直磨到深夜。

臘月二十以後,春節就進入倒計時,逐日都大致有了固定的安排。

臘月二十三是「送灶日」(有的也叫「過小年」),這一天灶王爺要攜寶眷上天庭向玉帝「述職」,反映各家的持家情況,七天後的大年初一一大早又要趕回人間(灶王爺像兩旁的對聯就寫著「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來」)。下午四點左右吃罷「晌午飯」,家家就烙「飥飥饃」。這是直徑約二寸厚約一寸的圓餅,面中拌有椒鹽,餅面用「攏梳」(細齒梳)壓上花紋圖案,是給灶王爺上路做乾糧用的。這種饃不好熟,需用麥秸火烤兩三個鐘頭。天黑下來後,各家就將在廚房貼了一年的灶王爺像揭下來供在桌案上,獻上飥飥饃、核桃、紅棗和灶糖等貢品;完後,再掐上米粒大的一點灶糖粘在灶王爺夫婦的嘴上,將像燒掉。灶糖是用玉米熬制的,很甜很黏,吃時能將上下牙膠在一起。所以,「給灶王爺嘴上粘灶糖」的一種說法是將他的嘴黏住,不讓在玉帝面前說壞話。

臘月二十四、二十五兩天,「掃房」,大搞衛生。家裡前前後後、角角落落都要清掃。器物當蓋的要蓋,當搬出的要搬出,往日的秩序全打亂了。大人們都戴上草帽,披上舊被單,給掃帚安上個長把,刷掃屋內的蛛網塵串。尤其是搭在鍋灶上方遮塵蘆席也要換,黑黏黑黏的,拉下來時整個廚房都搞得煙塵抖亂。塵封了一年的香爐、香筒、蠟台、桌裙等祭器物品,都要取出來檫撣。人們的衣服、臉上、鼻孔全是灰塵……幹完這些事,我們那一帶的孩子們還要到附近的崖腳找「黃沙」裝香爐,為的是討點財氣和吉祥氣;挖「白土」(一種顏色較白而非常細的土)和成泥水刷屋內的牆,增加一些新氣。

臘月二十五以後的幾天,各村院中多有殺豬宰羊的。放一小桌,燒一大鍋熱水,將豬放在小桌上,殺死後,投入鍋中將毛根泡軟拉出來煺毛,開膛取腸。這件事常需要兩三個小時。周圍站著許多買肉的,他們挑揀不同部位的肉,品評著膘的薄厚,與主人商討價錢。這種場合總少不了孩子們,他們興致勃勃地看著宰殺、放血、煺毛、翻洗腸肚全過程,笑喊著湊熱鬧。

臘月最後三天,年事的準備進入最緊張的時日,一天兩頓飯都顧不得做,湊合著吃,人們在巷道碰面時幾乎連說句話的時間都沒有。婦女們是最忙的,蒸年饃,煮肉,炸油鍋,裝蒸碗,醋熘白菜,有新媳婦的人家要剪貼窗花,孩子多的人這時還要趕做最後的幾針活,把孩子的衣物做妥貼。平日清貧的巷道這時瀰漫著油香和肉香。

做年饃時婦女們大都結伴組合,做完你家做她家。我們家鄉一帶年饃主要有貢、追往包子、棗糕和花花饃。「貢」是一種像石榴樣的花饃,敬神用。「棗糕」是將棗嵌在面卷中壓擠成花狀的饃,給親戚家祝年喜的。「花花饃」是將三個以上的繞成「8」字形的棗卷拼在一起做成的三角形花饃,小的是親戚間相送的,大的是供在祖宗和神前的。「追往包子」是形狀酷似乳房的饃,有乳頭,周圍還用攏梳壓出一圈輻射狀的花紋;饃腹中包有一塊油拌面,蒸熟後呈金黃色,好吃誘人。這饃通常只是出嫁女兒送給娘家媽的(也可送給長輩親戚)。年饃人們都非常看重,因為它不僅用著吃,其做工還要經受客人和親戚的評價,所以蒸時許多人都燃香計時,生怕火功火候不到,以至於常常燒過頭,鍋里起了煙。

舊中國,農民一年到頭清水煮白菜蘿蔔,就春節能吃點兒肉。大家以為豬肉不好熟,都是用「樹墩子」或粗點的劈柴燒煮兩個多小時。肉通常都是晚上煮,肉熟後撕下骨頭讓孩子們啃。最使我口讒的是肉湯泡饃,油汪汪的一大碗,放上點兒香菜或蔥絲,比現在的羊肉泡和什麼「三鮮火鍋」香得多。炸油鍋,在我們家鄉就是炸「麻葉」,饊子、丸子之類的東西。「麻葉」是菱形或蝴蝶結形的小油炸食品,春節期間待客用。這種小東西細嚼起來真有味。裝蒸碗在我家鄉就是以紅白蘿蔔、洋芋、山藥做底菜,上面覆蓋肉片、丸子或油炸豆腐。這種菜是快餐菜,有客人來只需騰一下即可。醋熘白菜用料簡單,放涼後特別好吃,家家都備一大盆,自己吃待客也用。

貼春聯、春帖是我國春節文化的一個亮麗的特色。進入臘月下旬,各地城鎮便有一些文化人寫售春聯。

臘月三十,中午再做最後一次清掃。房前屋後、門外院內都收拾得乾乾淨淨。傍晚各家門口的門神、兩側的鮮紅對聯、春帖齊刷刷都貼上了,有的村子人家門上還掛起了紅燈。平常有些髒亂的農村這時確讓人感到清爽明麗、煥然一新。下午,婦女們則忙著包餃子(絕大多數人家都是蘿蔔餡),除晚飯吃一些外還要給初一早飯做準備。這天的晚飯,在我家鄉一例都是餃子混麵條,叫做「錢串子」:餃子視作元寶,麵條就是串系元寶的絲線。

除夕,萬家團圓,長年在外的人都要趕回家,出嫁的女兒這天也不能在娘家留住。就因此我家鄉還有個說法:閻王爺三十晚上查戶口。他老人家也真精靈,利用這個節俗,自己不多費力氣就可以準確的弄清各家的人口狀況。其實這裡也會有假,比如我的母親,認為自己命苦,閻王爺不會讓她有孩子,就在這天晚上將我送到乾親家躲難的。

入夜,各家的財神、土地爺、和「爺(祖宗)簿」供桌前的蠟燭全點燃了。平時連多點一盞燈都不肯的農家這時燈火通明,一片輝煌。有一年我曾為此激動得徹夜不想睡。待一切就緒後,一家人就圍坐在方桌周圍,旁邊生上火爐;人不多時就都坐在炕上,中間放上麻葉、饊子、花生、核桃,我們家鄉還有柿餅,解放後日子好了,不少人家還備上「涼拼盤」和散裝酒,話舊祈新,互道安福。若有孩子,他們便是吉祥物,會給全家帶來更多的福緣和歡笑。

原文來源:華州百姓

原文作者:郝慶年

整理編輯:華州文史薈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