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4個釣魚冷知識,知道的人不多,用處卻是不小

天天愛釣魚 發佈 2020-01-03T01:39:10+00:00

釣魚是個技術活,想要多釣幾條魚還是需要靠技術水平的,畢竟現在多數地方都是水廣魚稀,甚至可以釣魚的地方越來越少。

釣魚是個技術活,想要多釣幾條魚還是需要靠技術水平的,畢竟現在多數地方都是水廣魚稀,甚至可以釣魚的地方越來越少。釣魚技術是個慢慢累積的過程,其中有不少有意思的小技巧。聊點很多釣友容易忽略的小技巧,在以後釣魚中應該能用得上。

一、不同魚類對食物顏色、形狀有偏好

釣魚中用餌是十分關鍵的,通常來說注意了餌料的味型和狀態,收穫應該就不會差。不過餌料除了注意味型和狀態,還需要注意顏色。魚是否能夠分辨顏色,這個貌似科學家還沒證明,但是可以證明的是魚對不同顏色是有感知的,會有所偏好。這個可能跟魚類數萬年來的進食習慣有關係,雖然未必能夠分辨顏色,但是對於經常吃到的食物顏色有偏好。

比如釣鯽魚,黃白紅的顏色比較合適,再比如說釣草魚,綠色的餌料效果比較好,再比如說釣鯉魚,褐色餌料比較合適。除了注意顏色還需要注意餌料的形狀,餌料的形狀要自然一些,拉餌比搓餌更容易上魚,很大的原因在於餌料入水後形狀更自然。所以餌料儘量不使用形狀比較特殊的,尤其是方塊狀的。

二、不同的魚進食動作不同,所以漂相差距很大

常見的淡水魚的進食動作大同小異,基本都可以用「吸」或者「吞」來描述,比如鯽魚、鯉魚、草魚之類的。碰上食物是長大嘴巴,空腔中形成負壓,然後把食物吸入口中。不過鰱鱅就比較特殊了,鰱鱅是慮食性魚類,是通過大口喝水的方法,把藻類喝進去,然後排掉水,把食物留下來。所以鰱鱅的這種進食動作,不可能讓浮漂動作過於明顯,再大體型的鰱鱅也基本都是小頓口。

進食動作不同還表現在進食習慣上,比如鯽魚是先試探,然後吸餌料,然後抬頭走,所以鯽魚的漂相是點動,小鈍,上頂,其中上頂的時候提竿中魚率是最高的。再比如說鯉魚,鯉魚通過鬍子來感受食物,有試或者嘗的動作,然後吃掉食物繼續往前走,所以釣鯉魚多是輕微的點動,然後突然黑漂。

三、浮漂的長短不同,相同線組釣的遠近不同

這點估計很多釣友都發現了,比如開始使用比較長的浮漂垂釣,某些原因更換一支比較短的浮漂,同樣打滿竿的情況浮漂短的話釣點也變近了。這個其實沒啥神奇的,浮漂長其實釣的就是遠一些。所以很多釣友在利用限竿長、限線長的時候用上一支比較長的浮漂,就能達到釣的比較遠的效果。或者只比別人釣的遠30厘米,但是對於限制杆長的黑坑來說,收穫可能會差很多。此類比較長的浮漂,釣友笑稱流氓漂。

四、鏵尖釣左不釣右

最後一個是關於選擇釣位的,我們都知道野釣中選擇鏵尖是個不錯的選擇,因為鏵尖伸入水中,魚在繞著水域迅游覓食的時候會距離岸邊一定的距離,鏵尖自然就成了魚覓食的必經之路,此乃咽喉之地,在鏵尖打窩下竿,收穫是能保證的,鏵尖也成了釣友的必爭之地。不過釣鏵尖有釣左不釣右的說法,為啥有這樣的說法,原因主要有2個。一是魚有逆時針遊動的習慣,魚到了鏵尖會先經過左邊,二是魚經過鏵尖後往往會游到深水,所以極端的時候左邊魚多,右邊沒魚,非常的有意思。

鏵尖釣左不釣右,倒是不至於右邊完全釣不到,但是左邊的確好很多。喜歡請收藏關注,每天準時更新,謝謝各位釣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