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愙齋書法」大儒顧炎武「逸書」,寫字是有講究的

愙齋書法 發佈 2020-01-03T02:42:46+00:00

在書法上,顧炎武學的是董其昌一派,是其入室學生。顧炎武一生輾轉,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學問淵博,於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之學,都有研究,且在各個領域都是開拓者。


顧炎武(1613-1682),世稱亭林先生,與黃宗羲、王夫之同為明末清初三大儒。


在書法上,顧炎武學的是董其昌一派,是其入室學生。書法碑帖融合,拙巧無痕。觀其書,嘆字如其人,凜然有一股寬博堅定的堂堂正氣。《清史稿》將顧炎武之書與陳洪綬、金農、鄧石如等大書家並列為逸品


顧炎武一生輾轉,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學問淵博,於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之學,都有研究,且在各個領域都是開拓者。


顧氏晚年治經重考證,開清代樸學風氣,顯示出和程朱理學迥異的為學旨趣。如大家所熟知的,他提倡「利國富民」,並認為「善為國者,藏之於民」。提出「禮義廉恥,是謂四維」,「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影響後世的觀點。


梁啓超將顧炎武與傅山、黃宗羲、王夫之、李顒、顏元一起,並稱為"清初六大師"。


《與潘次耕手札》



顧炎武行草手札,現藏台灣何創時書法藝術館


此幅《與潘次耕手札》收錄於《亭林佚文輯補》。行筆飄逸,點畫凝澀,結體縝密,字形較小,行距極大,頗得計白當黑之妙。因點畫收縮,精氣內斂,具渾厚華滋之美,返璞歸真之妙。


釋文:「昨退翁見召,午後趨往,而太史公已行,不得一晤,幸致意。明日有便酌,可於晡時過我,昏後遣騎送回。此啟次耕賢弟炎武頓首」。這裡「太史公」指衛太史既齊,「退翁」指孫退谷承澤。


《楷書七言詩扇》



《行書王維詩》立軸


南京藝蘭齋藏


據有關資料:這一天是1682年的小除夕,顧炎武已在山西曲沃住了一年。北游25年,他還是第一次在一個地方「淹留」超過三個月。70歲的他,一年患了幾次嘔吐和風寒。快要走不動了,他想。今天是小除夕,顧炎武興致很高。他寫道:夜晚登上山崗,看見遠處燈火明滅,聽見狗像豹子一樣的叫聲。他獨坐著,童僕也靜默一邊,坐對清泉流水,想起那時攜手賦詩的情景。在感傷的句子中行文戛然而止。過了十天,正月初八,顧炎武騎馬時失足墜地,翌日猝死。


行書條幅



《行書手札》


紙本14×13.2cm,上海圖書館藏


楹聯作品



《五台山記》


《五台山記》13.5*23.5cm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