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是最大的公益」是萬能的嗎?

csr環球網 發佈 2020-01-03T03:48:42+00:00

最近被廣泛爭議的水滴籌,其所引發的輿情危機,如果我們具體分析,其實就可以發現,確實正如水滴籌創始人兼CEO沈鵬發公開信中所表達的個人困惑,認為網友將水滴籌理解成慈善公益組織是一種誤解。

最近被廣泛爭議的水滴籌,其所引發的輿情危機,如果我們具體分析,其實就可以發現,確實正如水滴籌創始人兼CEO沈鵬發公開信中所表達的個人困惑,認為網友將水滴籌理解成慈善公益組織是一種誤解。

但這樣的「委屈」,其實也是水滴籌自己種下的果。我們看到水滴籌一直在公益行業內出現,這幾年獲得過很多來自公益行業的榮譽。這些榮譽包括所謂的社會企業大獎,還有「混合型企業」等等一些現在仍然面目可疑的一些好名詞加冕,但在行業內如今看來,卻相當於不斷的把這些名詞給糟蹋了。

01 社會企業如何才能不被濫用?

沒有清晰地辨識出公共利益還是商業利益的主導性和優先級,這也是目前很多公益創新經常會面目全非的根源,成為商業和稀泥的主要陣地,才會讓「社會企業」如今成為了一個笑梗頻發集中地。

針對所有的經濟機構/組織,如果把它們按照價值追求做一個區分的話,可以形成完整的價值譜系——公益屬性和商業屬性分別處於譜系的兩端,形成一個從「社會組織-社會企業-共益企業-創新企業-傳統企業」這樣一個有相對序列的譜系。

社會組織或NGO,位於公益屬性譜系的最左邊,它是純粹為了社會利益的、非營利的。第二位是社會企業,它是用商業的手段解決社會問題,需要利潤,但目的不是為了追逐利潤,而是把利潤作為項目和機構可持續運轉,同時可以有更多能力和資源服務社會弱勢群體和改善社會問題的手段。他們的共同特徵都是使命驅動的組織。

處於中間的是現在另外一個新的名詞叫B-corp,國內認證叫「共益企業」或「B型企業」,它具備公益的屬性,但是它對利潤可以是追逐的,同時它的股東也可以參與分紅,也就意味著它更偏向於商業公司的屬性,與此同時它的服務對象或者說它的公司領域,具備更多的公益屬性。在國內目前首家得到認證的「B型企業」是「第一反應」,這是一家專注急救培訓和賽事生命救援的機構。

再往下一級,應該是創新型企業,比如摩拜單車等。這些新的企業,用技術和創新改變了社會,同時也促進社會群體整體的福利提升。但絕不能把它們等同於社會企業,創新企業本質是為了提升企業以及股東權益,否則股東或投資人也不同意的。位於價值譜系最右邊的,是純粹追逐利潤的商業企業,對他們而言,首要任務是做好賺錢這個分內事。

共益企業,處於價值譜系的中間,目的是實現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的平衡。社會組織和社會企業,它們具有很強公益屬性的,突出的是社會價值創造。創新企業和傳統商業企業,它們具有很強的商業屬性,以追逐商業利益為目標。這一價值譜系本身是相對對稱的組織形態。

完整地構建整個企業/組織譜系,有利於避免社會企業概念的濫用,防止將不同屬性的企業混為一談。試想一下,如果有人明明經營的是一家商業公司,卻打著社會企業的名號自我美化,只會引起認知的混淆,這對於公益行業和全社會都是不利的。

其實,隨著社會發展,絕大多數的企業都是解決社會問題,具備社會價值,比如我在小區門口擺個菜攤,這就是解決了小區居民便捷買菜的社會問題,如果還送貨上門,更是解決一些行動不便老人的生活問題,但這不夠構成是我可以自我定位為「社會企業」。

參照這個譜系來看水滴籌的這個案例,就可以對號入座了:商業利益是它最優先的,目標是為了賺錢,那同時公共利益的社會效應只是它的一個附帶效應,我們不能因為它的附帶效應就認為是初心和目標。

這個基本上是可以作為一個最基本的判斷標準來看現在那些所謂的社會企業,它到底是公共利益優先還是它企業商業利益優先,公益最後是不是為商業利益服務的,還是商業最後是為公共利益服務的。這個標準看,水滴籌完全就是商業利益優先的企業。

當然,我們不否認水滴籌發揮的社會價值:即「用網際網路科技助推廣大人民群眾有保可醫」。當下滿足社會救濟的良好渠道,對於很多普通人來說,幾個平台個人求助可以很好地滿足大病急病的求助,面對中國這一個社會保障制度極其薄弱的國家,個人求助平台可以說是服務於弱勢群體的少數社會自救和自助的便利渠道,所以才更受普通民眾歡迎。但這個的價值只是企業運作模式的著手點而已,其企業最終目標不是讓公眾有保可醫,而是通過讓公眾有保可醫這個社會需求或痛點,促進其公司的發展。

02 萬能的「XX是最大的公益」

商業現在對公益的和稀泥,最顯著的還體現在很多人宣稱的:商業是最大的公益。其實這個問題,行業內是有很多的意見,但是在商業領域,這似乎成為一個最大的一個共識了,也讓所有的商人都有了理直氣壯的自信,到公益行業來指點江山,所有的商業都把自己放在了道德制高點上,占據了一個非常有利的位置。

其實如果一定要說「商業是最大的公益」,因為商業確實能夠大幅度、持續而高效地真正改進人們的福利,推動了人類的發展。但如果從這個邏輯出發,我們也可以從很多維度來看,那教育為什麼不是最大的公益?沒有教育的代代相傳,人類何來文明傳承?醫療為什麼不是最大的公益?沒有醫療的進步,人類能像現在枝繁葉茂嗎?科技為什麼不是最大的公益?沒有科技,也就沒有現代工業和信息文明了……所有能夠促進人類福祉和社會發展的,都算是「公益」。

但這些其實都是會把公益帶到溝里的一個做法,所以我們也會看到被評為社會企業的摩拜單車項目的發起人說「摩拜要是失敗了,就當做公益了」——公益現在就變成了專業背鍋俠了。

商業雖然客觀上是促進了人類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但是商業的本質不是為了公共利益的增長,是為了最後賺錢,逐利是最初心的動機。雖然其客觀上促進了社會發展和人類福祉。所以,如果一定要有從後果來倒推的話,其實最大的公益應該是政府才對:只有它定位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因而,如果從結果倒推的話就會陷入到幾乎所有的事情除了犯罪,都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促進人類發展和社會發展,那所有的東西都是公益,這就是胡扯了。

但這也正是公益行業到現在沒有話語權的一個原因造成的,對於社會來說,公益現在更多的時候是一個尿壺,或者說是一個裝點門面的時髦話題或者領域。所以我們看到的,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明星、名人進入了這個行業,做出那些自以為很漂亮但實際上很初級甚至是低級的公益行為,比如說曾經被譽為首善的陳光標,還有宣稱零成本做公益的范冰冰、趙薇等等。

但公益行業由於自身的弱小,現在不得不被這些名人、明星、企業家以及名企捆綁在了車輪底下摩擦,不得不成為這些人物貼金的一個道具。雖然從結果上,本身也會給公益項目帶來的資金和社會影響力等等的效益,但我們也不得不看到其中的一些潛在的危險,就是公益行業會不斷地加強其從屬性,而喪失其主導性,所以很容易發生一些偏離社會價值的行為。

在基金會論壇年會上,也聽到了有些聲音,說那些企業或者企業基金會,「你們只管出錢就好」,這其實也代表了行業的一些反思。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又可以看到這個聲音的本質又是脫離現實的,因為對於這些名人、名企來說對於公益的需求,是具有很強的目的屬性的,你不可能讓他們拿出真金白銀,卻不講究回報。

03 公益的服務對象是誰?

所以這就涉及到另外一個話題了,也就是說回到初心,公益行業到底是為誰服務的?現在各行各業都是講客戶第一,客戶思維是決定把一個事情能辦好的重要基礎,對於企業來說,服務對象很簡單,就是要讓對方掏錢的客戶,只有服務好了企業才是實現其目標——賺錢盈利。對於政府來說,從法理上來說,其權力來源是公民授予的,所以需要對社會公眾負責,為人民服務。

那公益行業到底為誰服務呢?客戶是誰?這個其實也是需要公益行業深刻思考的,這個決定了初心到底是從哪裡出發的?如果我們的服務對象或者說客戶是公眾,那就要討好公眾;如果我們的服務對象是這些出資者,那麼目標就是要伺候好這些出資者,如果是那些受助對象,那麼我們最應該關注的就是這些受助對象。

可是現在從整個行業來說,我們的服務對象是誰的這個答案應該是精神分裂的,也就是說,公眾、出資者和受益人,在實際過程中都是我們的服務對象。這經常會讓公益行業陷入一個糾結的境地。

當然,如果拆分開的話,大客戶籌資部門的客戶更多的是出資者,如果是項目部的,他們的服務對象是受益者,而公眾籌款部門更多的是為公眾,所以基金會要透明公開,服務於公眾的。但是如果我們拔高到基金會理事會、秘書長的層面,他們的工作重心是放哪裡?心目中的服務對象到底是誰?

如果是承擔政府購買服務的NGO,他的服務對象是政府嗎?如果是資助型的基金會,他的服務對象是受資助的草根機構嗎?但實際上,很多時候草根機構更像是一個處於被動的受助者,而不是服務對象。尤其是企業基金會,它是服務於出資的母體企業?還是它註冊時定下的宗旨?

當然,我們也可以說,公益的服務對象,最終都是受助對象,直接服務對象是出資者,但服務好出資者之後,都是為了組織/行業最終的服務對象——受助群體而服務的。但我們捫心自問,在實際過程中,我們真的會時刻清晰地記住自己的這個初心嗎?到最後,是否可以實現其寫入章程的宗旨?這個應該是每個基金會回到初心去深刻自問的一個問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