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齡:續寫開元盛世的名相,唐玄宗若聽他的話,就無安史之亂

青林知青 發佈 2020-01-03T03:56:12+00:00

張九齡: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同大宋朝一樣,唐朝的賢相也集中在前期,那著名的房玄齡和魏徵就不用說了,接下來的杜如晦、長孫無忌、褚遂良、上官儀、狄仁傑等等;而自安史亂後,後期的大概除了那一直相互死掐的「牛李黨爭」中的牛僧孺和李德裕,勉強能算上的,怕也就只有一個裴度了,唐朝宰相就權力

張九齡: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同大宋朝一樣,唐朝的賢相也集中在前期,那著名的房玄齡和魏徵就不用說了,接下來的杜如晦、長孫無忌、褚遂良、上官儀、狄仁傑等等;而自安史亂後,後期的大概除了那一直相互死掐的「牛李黨爭」中的牛僧孺和李德裕,勉強能算上的,怕也就只有一個裴度了,

唐朝宰相就權力來說,含金量要比宋朝高得多,宋朝為了分權,那相當於宰相,或享受宰相待遇之人一大堆,而唐朝的宰相又因時代的原因,一般都有著很高的文學素養,尤其在詩歌方面,比如張說、宋璟、姚崇等等,當然,那些靠裙帶上位的,如楊國忠一類就算了。

在人們的印象中,這宰相是手握重權,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之人,而且是不分丞相和宰相地混為一談,其實這是不對的,二者是有很大區別的。

丞相是王朝的具體官稱,而宰相併不是具體官職,是一種俗稱, 所有的丞相一般都可以稱之為宰相,但是宰相不一定是丞相,自唐玄宗始,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直至朱元璋廢除丞相,而後世則將擔任類似工作之人,統統俗稱為宰相。

正是在這玄宗朝有個宰相,無論從政治還是文學,都是當世了得之人,他那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不知迷倒了後世多少人,每到月圓之時,望月懷遠之際,這句詩便湧上了億萬華人的心頭,每年的中秋聯歡晚會上,這肯定也是出鏡率最高的詩句,這人便是大唐玄宗時的宰相張九齡。

張九齡,字子壽,韶州曲江人,即今廣東省韶關人,進士出身,初授校書郞,後遷右補闕,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等要職,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他經唐中宗、唐睿宗和唐玄宗三朝,被稱作「開元盛世」的最後一位名相,於62歲時逝世,諡文獻,世稱「張曲江」或「文獻公」。

他追溯其為西漢留侯張良之後,這個就權信之吧,他是個神童,七歲便會屬文,24歲時即中進士,在這中間有兩個人對他的影響最大,一是大詩人沈佺期在嶺南為考功郎時,發現了他的才能,第二位更是影響了他一生,這便是他的恩師張說。

張九齡的一生其實很是傳奇,他除了最後遭貶謫外,大部分時間都是在京城做京官,神奇的是,他的人脈是相當的好,除了最後做宰相時,遇到了那著名的壞人李林甫被貶官,不然,他會在大唐的歷史上,留下更加輝煌的業績。

他人脈好,在朝堂上樹敵不多,其實這裡面有個不太被人所知的緣故,這得感謝他的父親為他打下的基礎。

張九齡的家鄉在韶州,再向南便是在唐朝時尚未被開發的煙瘴之地了,那兒有個大庾嶺,因嶺上多梅花,故也被稱作梅嶺,歷朝在那裡詩人們留下了許多地詩作,最著名的除了陳毅元帥的《梅嶺三章》外,還有就是宋之問的《題大庾嶺北驛》,那一聯「江靜潮初落,林錯瘴不開」,引後世多少人的感嘆。

通過南雄的梅關古道,是去嶺南的必經之路,而當時他的父親張弘愈在韶州當官,張家為范陽張氏南遷,世代官居於韶州曲江,在當地亦是名門望族。

而當時唐朝統治者對於犯官,一般都喜歡貶往嶺南,無數曾經朝堂上的高官,名動天下文士,被貶後都要過大庾嶺南下,而他的父親便在此對這些人都熱情款待,廣為交結,可以說,他為兒子作了其人生前程的鋪墊。

潮起潮落,福禍相依,誰也不知道天上哪塊雲有雨,一般來說,這些被貶謫之人,都有可能官復原職,或者更加的仕途通暢,而這些來到這裡,無論以前是同一陣營還是對立方,在此皆可把酒言歡,一旦北上歸京後,那相互間的感覺便會親近了許多。

張九齡是個耿介之人,在京城為官時,因以「封章直言,不協時宰」,招致了當時重臣姚崇的不滿,「道不同不相為謀」,旋即他以秩滿為辭,去官歸養,回到了嶺南,住了約有一年多時間,但他並不閒居,而是想為家鄉辦點實事,甫到家中,便主持修建了開鑿大庾嶺,修通了梅關古道。

可別小看這梅關古道,千百年來,這條道路是連接嶺南與中原的重要通道,而這條道路的一個牌樓上的對聯寫著「不必定有梅花,聊以志將軍姓氏;從此可同粵海,願無忘宰相風流」 ,這就是流傳千古的「九齡風度」。

這條被後人譽之為「古代的京廣線」,不僅為唐代南北交通作出巨大貢獻,而且造福子孫後代。宋代大量移民南下,這條路對他們來說是最快捷便當的通衢大道。

這就是張九齡在此聚集起的人脈,當此之時,這可謂是「功在當時,利在千秋」的不世功業,也許,他是在懷念曾經在這條路上過來過往之人。

這其中所結識的貴人中,有據可查的便是沈佺期和張說,當然,肯定還有很多其他的人,這些人在後來張九齡京城為官之時,給予他多少的幫助和支持我們不得而知,但他從中所受的益處,怕也是我們可以想像得出來的。

張說是因為得罪了武則天的寵臣張昌宗被流放到嶺南的,當他路過韶州時,看到了張九齡的文章,誇獎他的文章「有如輕縑素練」,能「濟時適用」,遂一見而厚遇之。

張說博學多才,是當時文人的領袖,又是朝中多有建樹的重臣,他的激勵對剛剛走上人生道路的張九齡來說,肯定是極大的鼓舞,而且,張說的門生滿天下,當張九齡步入仕途之時,肯定是獲益多多。

張說拜相時,張九齡也因為政績突出被屢次提升,得以在朝廷居高位,張說重病之時多次推薦張九齡為相,玄宗終拜張九齡為相。

在張九齡任宰相期間,大唐王朝雖然處於極盛時期,但同時也隱藏著許多社會矛盾。對此,張九齡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他輕徭薄賦,重視農桑水利,促進了農業發展。

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秉公守則,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並整頓吏治,敢與惡勢力作鬥爭,做了許多利國利民的大事,他還能提拔後進,在當時享有很高的聲譽,也使得朝廷面貌煥然一新,續寫了開元盛世的輝煌。

大家都知道,玄宗一朝最大的隱患在於安祿山,張九齡一直認為安祿山有謀反之相,他多次上書,請求李隆基誅殺安祿山,他曾直言道:安祿山狼子野心,有謀反的面相,臣請求因罪殺了他以此杜絕後患。

但可惜的是唐玄宗沒有同意,反而說「愛卿不要誤害忠良」,沒辦法,作為宰相的張九齡是盡到了自己的責任了。

張九齡被罷相緣自於那一肚子壞水的李林甫,當時因一個張九齡舉薦的人被獲罪貶官,李林甫向玄宗進讒言,說張九齡薦人不慎,理應追責其連帶責任,於是,張九齡被貶為荊州長史,而他被罷相後,大唐迅速走向了沒落,終於爆發了 「安史之亂」,從此大唐王朝一蹶不振。

四年後,張九齡在回鄉掃墓時,病逝於嶺南家中,這時的唐玄宗後悔當初沒有聽從張九齡的話,殺掉安祿山,特遣專使前去曲江悼念張九齡,追贈其為司徒。

張九齡既是著名的宰相,也是當時的一位文學家和大詩人,他同很多著名文士都有交往,也深為他們所敬仰,如李白、王維和杜甫都對他崇敬有加,作有讚美他的詩篇。

他對這些人多有提攜,提拔王維為右拾遺,孟浩然為荊州府幕僚,而孟浩然那首著名的「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名為《望洞庭湖贈張丞相》,這相贈之張丞相便是張九齡。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張九齡遭讒貶謫後,作了一組《感遇》詩,共有12首,這是冠首之作,詩如屈原之《離騷》,借物起興,以蘭桂自喻,抒發了作者孤芳自賞,氣節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詩以春蘭秋桂對舉,點出無限生機和清雅高潔之特徵,繼而引發出與蘭桂同香的山中隱者,讚美其恬淡從容、枕雲聽泉的超脫襟懷,而此詩的關鍵之處是最後兩句,前面這些都是鋪墊,草木的繁盛流香是它們的本色,根本不需要靠美人的折取而揚名,

他在五言古詩方面成就斐然,善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風格俊逸,意境清婉,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在中國詩歌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被譽為「嶺南第一人」。

對他的詩,我們最熟悉,應用最多的,當屬那首《望月懷遠》,這也是《感遇》組詩中的一首,結合他寫作組詩的時間,可以肯定,這也是一首政治寓情的詩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月亮是中國古代詩歌最常見的意象之一,想到月亮就會想到故鄉,而他這首詩明面上寫的是思故鄉,但,令他夜不能寐的地方,其實還是他夢牽魂繞的長安。

該詩開篇即意象開闊,景象壯觀,是起手高響的典範,這看似平常話的口語,雖平淡無奇,但卻有著一股雄渾磅礴的氣勢蘊含其中,是人人心中有,個個口中無的天籟之句,展現的是詩人深刻的文化底蘊。

接下來無論是詩人的「思」還是「動」,相思的愁緒使他滅燭欲睡,但卻怎麼也睡不著,於是披衣而坐,冷月高懸,頓覺寒氣浸人,長夜漫漫,對應著前面的一個「怨」字,使整首詩都沉浸在一片孤寂哀怨的愁思之中。

月夜相思是傳統題材,但沒有一首能有這首詩開篇的雄渾,詩人以幽情絕倫的筆觸,將自己的深摯情感,在開闊中揉進了纏綿,寓景於情,從而憑添了許多餘音裊裊的詩意,讓人回味無窮,久久地難以釋懷。

作為詩人,張九齡的詩受楚辭的影響較多,既勁煉質樸又情辭委婉,寄託深遠,洗盡六朝鉛華,可以說是兼有「風騷」的情韻,他夙好山水清賞,喜表現風清月朗的江山與孤高清瑩的襟懷。

而且他的詩對王孟山水詩派也頗有影響,他寫的大量的山水詩,可以說是開盛唐山水田園詩派風氣之先。

作為政治家,張九齡是唐代唯一個由嶺南書生出身的宰相,他人品高潔,氣度非凡,政治才能超群,足以響徹古今,正是他輔佐玄宗皇帝,續寫了輝煌的「開元盛世」。

他舉止優雅,風度不凡,自張九齡去世後,唐玄宗對宰相推薦之士,總要問「風度得如九齡否?」足見張九齡的翩翩風度多麼地讓唐明皇念念不忘!他在李隆基心目的位置非同一般。

「仙鶴下人間,獨立霜毛整」,這是杜甫在《八哀詩》中讚嘆張九齡的詞句,張九齡正是以自己的才情和崇高的品格,在大唐中期,特別是唐玄宗開始享樂為上,作用李林甫這樣的弄臣之後,他不忘初心,不趨炎附勢,體現的是如後世范仲淹所說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所以,他無愧於大唐一代賢相的稱謂。

雖然張九齡為相只有短短的四年時間,但作為一位「有猷有為有守」大臣的典範,卻贏得了一個詞叫「曲江風度」,這個詞就是為他量身定製的,而「相國遺風」和「嶺南第一人」,這些褒獎之詞至今依然還很鮮活……

可惜的是,現今知道張九齡的人並不是很多,他的形象和詩歌也並不為人所熟知,加上如今郭德綱的德雲社中,有個說相聲的也叫這個名字,網上一查,都是他這個那個的緋聞,愈發使得至少這一代名相的聲名還不如這說相聲之人了,好悲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