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積不如福建,人口不到100萬,葡萄牙如何成為殖民大帝國的

高廣銀 發佈 2020-01-03T03:59:58+00:00

葡萄牙這個面積不如中國福建,似乎是一個無足輕重的邊陲小鎮,但是卻以不到100萬的人口,引領了全世界的地理大發現,使互相隔絕的人類有了緊密的聯繫,而且在幾十年間,成為當時歐洲最富有的國家,掀起了了歐洲探索全世界的狂潮。

葡萄牙這個面積不如中國福建,似乎是一個無足輕重的邊陲小鎮,但是卻以不到100萬的人口,引領了全世界的地理大發現,使互相隔絕的人類有了緊密的聯繫,而且在幾十年間,成為當時歐洲最富有的國家,掀起了了歐洲探索全世界的狂潮。

公元1143年,葡萄牙王國終於在光復領土運動中獲得獨立,並且於1179年被羅馬教皇承認。新王國成立後不久,就經歷了多次的內戰與外戰,隨後建立了集權的中央政府。強大的王權給予葡萄牙人強烈的民族歸屬感,同時國家尋求財富,教會尋求宗教的傳播,於是葡萄牙率先在歐洲拉開了海外探索。



葡萄牙發展壯大的因素非常多,代議制,貿易文化,宗教傳播等都對其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其中市政廳制度是葡萄牙發展的靈魂,正是這種都市制度,吸引了眾多社會精英,在漫長的歷史當中,支持著葡萄牙海外殖民的發展。

市政廳以及仁慈堂

葡萄牙都市制度主要包括市政廳以及仁慈堂,市政廳是市政機構,仁慈堂是慈善服務機構,它們組成了殖民地城市管理和社會生活。在果阿、澳門、馬六甲都設有市政廳和仁慈堂。

在16世紀,葡萄牙市政制度已經形成,它來源於1504年制定的《規章》,這項制度在300多年時間裡,沒有大的變化。市政廳的核心是由市政議員組成的,市政議員的多少根據這個城市的規模而定,這其中還有法官和律師,他們在開會的時候擁有投票權。



市政廳監督城市當中公共土地的分配以及出租,評估城市當中的稅收以及物價等,為街頭的小販發放營業許可證等。同時他們還要檢查貨物的質量,負責維修公共設施,市政廳的主要收入來自市政地產的出租,還有大量的什物稅等。

仁慈堂是葡萄牙王后多娜·萊昂諾爾在里斯本教堂組建的,當時主要為那些死去海員家屬提供幫助,里斯本仁慈堂有600多成員,其中一半是鄉紳,還有行會的手藝人以及商人。在不同時期,里斯本仁慈堂的人數也不同,仁慈堂規定會員必須從事7種以上的慈善工作。



葡萄牙許多海外殖民地都建有市政廳以及仁慈堂,他們擁有和母國相同的權力,比如澳門和里斯本一樣,勞動階層也擁有代表權,雖然不是完全的代表,但是整個城市不會被擁有貴族頭銜的總督隨意左右。而且在澳門,有相當長時間裡,內議事會根本就不設立總督的職位,而且在澳門的市政廳甚至能夠直接向王室投訴,影響王室政策的制定。

而且在澳門,經常會發生市政廳與法官相衝突的事情,而當時皇室離這些殖民地都比較遠,因此也不會幹預。每個殖民地內部都存在宗派之爭,為了公共利益,他們通過市政廳的方式協調著各精英之間的利益。

仁慈堂里的資金雖然主要來源於捐贈,但是有很多財產都是來自於海外掠奪所得,他們捐錢的目的是為了免除牢獄之災,當然也不排除慈善的目的。仁慈堂不僅僅充當慈善的角色,還充當了郵局與銀行的功能,葡萄牙人在亞洲的任何地方仁慈堂,都可以將自己的財產捐獻給歐洲任何地方的家人或者機構。


當然議事會和仁慈堂還有其歷史的局限性,在這些機構當中,必須有純正血統的白人擔任法官,比如在澳門,土生的葡萄牙人不能擔任議事會的官職。同時還有宗教歧視,對於異教徒以及猶太人等,都嚴令禁止他們參與市政廳的職務。葡萄牙殖民地統治後期,市政廳和仁慈堂腐敗叢生,一些任人唯親的現象,層出不窮。

市政廳和仁慈堂通過代議制的方式,給葡萄牙人提供了參與議政與管理本地事務的機會,這種群眾的參與,是總督管理所不能替代的,極大提高了本地人民的凝聚力。



葡萄牙的武力征服

葡萄牙在每個殖民地都建有據點和要塞,正是依靠這種武力征服,才有其殖民地開發,政治統治,以及宗教傳播。征服與貿易並舉是葡萄牙人海外擴張的主要手段,從荷姆茲、達曼、果阿、澳門和馬六甲等地,這些城市兼具要塞與商站的雙重特點。

當葡萄牙人來到印度洋的時候,發現這一地區的貿易是由阿拉伯人所主導的,而且當時的貿易是和平進行的,但是葡萄牙人到來之後,他們用武力壟斷了印度洋的貿易權,而且他們還在這些貿易港口,建立海軍基地。果阿港口位於馬拉巴和古吉拉特之間,從果阿出發的艦隊能控制這兩個地方的貿易。葡萄牙人擁有這個港口以後構築了城堡和要塞,將它營建成了葡萄牙在東方的首都。



葡萄牙在亞洲建立的海上要塞並不比西班牙少,要知道16世紀的葡萄牙人口不到100萬,和美洲不同,亞洲的造船技術並不比葡萄牙落後多少。正是因為亞洲國家的內亂,給了葡萄牙人可利用的機會,比如在印度西海岸,卡利庫特的薩摩林土王與科欽的土王不和,葡萄牙人便支持後者反對前者;在馬六甲,亞齊人和柔佛人都對抗葡萄牙人,但他們之間也不和。

葡萄牙人並不完全依靠軍事手段,他主要通過貿易,將這些城市與母國聯繫起來。葡萄牙人之所以能夠長期居留澳門,也是因為他們能夠搭建日本和中國的橋樑,明朝禁止和倭寇貿易,這讓葡萄牙人從中找到機會。



宗教對葡萄牙人的影響

如果說香料是葡萄牙來東方的物質需求,那麼宗教就是他們的精神動因,無論是帶有宗教色彩的十字軍東征,還是後來的大航海,都和宗教有密切的關係。早在來東方之前,信奉天主教的葡萄牙,與信奉新教的西班牙都把伊斯蘭教視為不共戴天的仇敵。

公元8世紀初,來自北非的穆斯林民族摩爾人,渡海征服了西班牙與葡萄牙人的伊比利亞半島,信奉基督教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人,被擠壓到半島西北邊緣地帶。從那時起,他們就一直謀劃收復失地,這就是伊比利亞復地運動。13世紀,葡萄牙最先光復,但是土地還是太狹小,沒有足夠的縱深空間來保障安全,所以葡萄牙的國家戰略就是,要到海外開拓新的領地。



而且,經過幾百年復地運動的鬥爭,葡萄牙人對伊斯蘭世界的敵視情緒已經很深,所以他們的航海其實還帶著一個很有針對性的宗教和戰略意圖:繞到伊斯蘭世界的身後,牽制,甚至打擊他們。

葡萄牙人在傳教的時候,往往充滿了激情,甚至在香料貿易中落後於異教徒手中,他們也照樣熱衷於天主教事業。葡萄牙霸占了馬六甲之後,便將其作為壟斷東方航道與傳播天主教的基地,一方面搶劫、沒收穆斯林商船,另一方面極力排斥伊斯蘭教徒,或迫使他們更改宗教信仰,同時派出很多教士到東南亞各地去傳教。他們在馬六甲推行的殘暴的宗教政策激起了穆斯林的仇恨,並引起了他們的強烈反抗。而後來的荷蘭殖民者充分利用了葡萄牙人與穆斯林之間的矛盾,於1641年將馬六甲從葡萄牙手中奪走。



在澳門的耶穌會士有著多重身份,他們既是傳教士兼商人,又是政治家或間諜,必要時也充當澳門的防禦者。每年總有一些耶穌會士代表澳門當局到北京去向中國皇帝送禮,他們往往趁此良機一路傳教,為了更好地接近中國人,他們留長頭髮、蓄鬍子,照中國人的樣式裝扮自己,他們還會講漢語、寫漢字,據說途中能使不少人皈依天主教。

葡萄牙人這種狂熱的宗教情節,有助於他們保持非常高的凝聚力,但是同時他們也容易頭腦過熱,容易產生宗教偏執,包容不了任何異教徒的思想,在他們觀念里,異教徒比敵人更可怕。

在大航海時代之初,葡萄牙航海技術研究機構還允許有猶太人、摩爾人、阿拉伯人,到後來這種宗教狂熱,認為這些人都是異教徒,這些人要麼迫害,要麼被趕走。而且常以宗教之名,進行屠城,或者虐殺俘虜,除了早期和他們建立友好關係的城邦,其他地區的人都十分痛恨葡萄牙人,所以葡萄牙人一直沒有向內陸發展,勢力僅限於港口要塞。



隨著17世紀,這些異教徒西班牙、英國的崛起,他們就不像葡萄牙人那麼偏執,他們對印度的宗教信仰,給予相當寬鬆的自由。再比如,英國對殖民地雖然也有殘酷的鎮壓,但是他們也有相配套的懷柔政策,比如他們在印度建立全印度人班底的基層管理機構、招募印度人當兵入伍等等。英國人從葡萄牙人手中奪取了印度洋的控制權,接手了葡萄牙人手中的貿易帝國,成為日後的日不落帝國。

葡萄牙人在早期征服的過程中,利用市政廳這種代議制的方式,讓殖民地人民能夠充分團結在一起;同時仁慈堂也充當資本流通的工具,充分調動資本的力量,讓其不到100萬人口的國家,迅速在非洲、亞洲建立眾多殖民地,成為海上帝國。


但是葡萄牙人冒險活動得益於其宗教狂熱,也受制於宗教狂熱,一方面利用宗教的熱情,積極在海外冒險,為天主教積極開拓新的殖民地。但是礙於葡萄牙人的宗教偏見,他們不能真正融入到殖民地統治當中,常常採取高壓的方式,所以一旦和殖民地軍事差距沒有那麼大的時候,它的統治就沒有那麼穩固了。

雖然之後的英國人也傳教,但是他們就不像葡萄牙人那麼偏執,而且他們學會了葡萄牙人那一套代議制,還有金融工具的利用,再加上他們配套相應的懷柔政策,讓他們成為加強版本的葡萄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