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為什麼我看了新聞覺得自己也喉嚨痛」?這些心理準備也請知曉

上觀新聞 發佈 2020-01-23T05:34:36+00:00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在不少網絡論壇中發現,有網友提到,「一邊看著新聞,一邊就心裡緊張,總覺得自己在重大疫情中難以倖免,甚至還會覺得自己嗓子難受要咳嗽。」

日前,每個人都在面臨考驗: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傳播的時候,你的身體和心理還好嗎?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在不少網絡論壇中發現,有網友提到,「一邊看著新聞,一邊就心裡緊張,總覺得自己在重大疫情中難以倖免,甚至還會覺得自己嗓子難受要咳嗽。」其實,這是典型的焦慮體驗。為此,記者特邀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副主任醫師喬穎進行解讀。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焦慮源自於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和無法把控感,當這些感覺太過強烈或持續存在的時候,如果遇到外界的「風吹草動」,就很容易出現焦躁的感受。「簡單來說,我們的社會環境、日常生活瑣碎和各種突發事件都會給我們的內心造成壓力和衝突,而當這些壓力得不到緩解的時候,我們的身體就會出現一些異常的表現。心理上的壓力越大,生理上的反應就越強烈。」

喬穎說,同時,生理上的不適感會加重情緒的緊張,使原本異常的心理狀況「雪上加霜」。就這樣,心理調控了生理,而生理又影響著心理,形成了千絲萬縷的「絆」。

此時,也許有人會質疑:那為什麼不是所有的人都會焦慮緊張,都會出現身體上的反應呢?其實,這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主要的影響因素包括——

生物遺傳因素:比如有些人天生對壓力的察覺很敏銳、容易焦慮,屬於焦慮情緒的易感人群,較之其他人群更容易出現心理和生理的問題。

社會、文化因素:每個特定的年代及其文化背景給那個時代的人留下的心理烙印和軀體影響是不同的,這也是心身疾病的一個引發因素。

心理因素:這可以說是內因,主要包括情緒因素和個性特徵。長期而嚴重的負性情緒,如焦慮、憤怒、抑鬱、恐慌等會導致生理心理異常狀況的發生。不僅如此,研究者發現,容易出現這些狀況的人群,有一些性格上的相似之處,比如他們對自身的要求很高,性格上有時比較拘謹,容易受暗示,容易被外界事物影響等等。

生活應激事件:每個人的人生中都可能發生重要的應激事件,就是指那些可以造成個人生活風格和行為改變,並要求個體去適應和應對的特殊事件。這些事件包括:離婚、喪失親人、工作變動、突發災難等,它們會對我們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或創傷,並導致軀體不適。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倫敦遭受了持續而嚴重的空襲,每一次空襲後就會出現大批潰瘍病和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使得醫院病床供不應求。

那麼,既然人類的心理和生理狀況總是在相互作用,息息相關,那麼了解自身的心理狀態,學習情緒調節和管理,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就十分重要了。

喬穎介紹,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對自己的情緒和身體反應保持敏感性。如果察覺到自己長期處於負性情緒的困擾中,並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和工作時,就應該主動地進行情緒調節。可以藉助運動、娛樂、與家人朋友溝通或心理諮詢等方式疏導不良情緒,調整心身平衡,從而防病於未然。

「目前,大眾都在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揪心,但即便在面臨特殊狀況的階段時,也不用慌張。要知道,經過了學習,你已經了解了自己的情緒狀況和心理特點。」

她帶來了一些小方法幫助緩解焦慮,比如:減少信息過載帶給自己的恐慌,保持積極思維,全面客觀看事物,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適當做一些放鬆的娛樂活動,建立情感支持的網絡等。

「在這裡有一點必須提醒,如果覺得自己的情緒太過度、身體狀況非常嚴重,並影響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社會功能時,建議到精神專科醫院或者綜合醫院的心理科及時就醫。」喬穎介紹,醫生一般會採取心理治療和軀體治療結合的措施提供幫助,「如可以與醫生或治療師一起探討觸發精神緊張和身體不適的內在心理原因,改變負性認知觀念和消極行為,從而更好地面對自身狀況。」

欄目主編:顧泳 文字編輯:顧泳 圖片編輯:邵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