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你知道最該去的五個寺廟嗎?

真誠永恆 發佈 2020-01-23T05:44:18+00:00

來自中國佛教協會的數據:大陸佛教界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有13000座,僧尼近18萬人,其中漢傳文化佛教寺院8400座,僧尼50000餘人;藏傳佛教寺院3000餘座,僧尼120000餘人;南傳佛教寺院1600餘座,僧尼8000餘人。

文:真誠永恆

題記:

提起古寺廟,唐。李珣一首《巫山一段雲。古廟依青嶂》把所有的古寺廟描繪的淋漓盡致,有聲有色,富有靈氣:

古廟依青嶂,行宮枕碧流。水聲山色鎖妝樓。往事思悠悠。

雲雨朝還暮,煙花春復秋。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

來自中國佛教協會的數據:大陸佛教界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有13000座,僧尼近18萬人,其中漢傳文化佛教寺院8400座,僧尼50000餘人;藏傳佛教寺院3000餘座,僧尼120000餘人;南傳佛教寺院1600餘座,僧尼8000餘人。全國佛學院34座,佛教刊物近50餘種,各省市分別都設有不同類型的慈善機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的佛教信徒已經占總人口的十分之一。寺廟總數遠遠大於「南朝四面八十寺」之多。 那麼你知道哪五個寺廟最該去嗎?


一、遼寧海城的大悲寺

遼它海城的大悲寺係為重要古剎之一,始建年代不詳。原址位於海城市毛祁鎮唐王山南坡,據現存碑文及史料記載,曾於清道光二十八年、同治無年等屢經修葺。光緒八年,周圍八屯推五品銜貢生曲泳長為社長,倡議籌得巨款,增修多處建築,寺院規模空前。

此後歷經戰亂,社會跌宕,僧眾遭到驅逐,無人住持,後又值文革變故,寺院年久失修,僅有一位老信徒看守。 1993年易址復建時,原址的古寺石碑、殿堂磚瓦木材、「大悲寺」寺名等物質文化古蹟全部遷至曹家堡村現址。

現住持為妙祥法師。妙祥法師一九九五年自山西省五台山行腳回至遼寧,後在本溪茅攻蓬閉關三年,於二000年應當地政府及信徒邀請率眾僧團至大悲寺常住。現有僧眾一百二十人,發心出家及常住護持居士一百多人。另有一下院源寺,位於海城市接文鎮,有尼眾二百多人,發心居士八十多人。

大悲寺僧團遵循佛陀遺囑,以戒為師。日常規則都要遵照佛制的戒律制定,大悲寺常住有如下八項要求:一、持不捉金錢戒:二、日中一食;三、行腳、乞食;四、不接客;五、一切供送養歸長住;五六、三衣缽不離身;七、不化緣、不求人;八、依教奉行。

大悲寺的特點為:不收錢財,不設功德箱,並為行腳僧團。每年的八月十五後,僧眾集體外出,行二時頭陀,沿途托缽乞食,野外露宿,行走里程約六百里,歷時十五天左右。這幾年已行走過遼寧省大部地區,以及河北省、山西省、陝西省、內蒙古等地。

自2016年,僧眾行腳已有二十二年歷史。行腳乞食,可折伏我慢,除去執著,福利群生,令眾生對佛法生凈信心,塑天下僧人形象,佛言:「頭陀行住,佛法亦住「。



二、江蘇宜興大覺寺

宜興大覺寺位於江蘇省宜興市,為禪宗臨濟宗道場。南宋咸淳(1265年-1274年)年間,由志寧禪師創建,至今約有七百多年歷史。大覺寺建址位於橫山水庫東側。

雞龍山岕,周邊資源優越,依山傍水,形成獨特地地域景觀特色,是現代與古代文化的結合,具有仿古的江南建築風格,通過佛教文化的引入,傳播佛教思想。

大覺寺在文革期間被毀,2005年開始重建,2011年底基本完成,包括山門、山門大道、十八羅漢、佛陀行化圖、大雄寶殿、東禪樓、西凈樓、風雨走廊及中間的菩提廣場、成佛大道等,總面積約42.500平方米。

第三期興建的香林多寶白塔以及修道院於2015年投入使用,白塔108米,內有15層樓,將作為文教行政大樓,未來白塔以佛、法、僧三寶為架構,設有:萬佛殿、法寶殿、主師堂以及喜喪婚方面儀式館、國際會議廳、宴會廳、滴水坊、住宿區等。

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重建,充分融合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去除傳統佛教【神秘化】佛學精神的理解,以【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方便】為信條,以【提倡人間佛法,建設佛光,建設四眾教團,促進普世和慈】為目標,重點表達佛法的精神內涵而不是表相,呈現給信眾的是一個國際化、制度化、現代化、人間化的寺院。

三、江蘇省蘇州市靈岩山寺

靈岩山寺,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太湖之濱,木瀆古鎮西北,位於有」秀絕冠江南「之稱的海拔220公尺的靈山上;始建於西晉,是一座具有1600餘年歷史的莊嚴古剎。靈岩山寺又名崇報寺,梁時名秀峰寺,唐代始稱今名。明弘治年間寺廟遭毀。清康熙時重建。咸豐時又毀於戰火,現存殿主要為印光法師於三十年代重建。

靈岩山,本是春秋時代吳王夫差館娃宮的舊址,也是越國獻西施的地方。現今尚存吳王遺蹟和古蹟有:吳王井、梳妝檯、玩花池、玩月池、響廊、琴台、西施洞、智積井、長壽亭、方亭等。清聖祖康熙和清高祖宗乾隆二帝南巡時,在山頂築有行宮,清咸豐十年焚於兵火。

靈岩山寺開創後,高僧輩出,晉、唐間的住持已無可考,自宋以後,如宋之圓照、慈愛、佛海,元之石湖、清之弘儲等,均為著名高僧。到民國十五年,凈土宗十三印光法師卓錫靈岩,遠紹廬山東林,力闡凈土宗。

靈岩山寺是我國著名的佛教凈土宗道場之一。同時,也是國內外馳名的名勝古蹟和風景遊覽勝地。地處太湖之濱,毗鄰木瀆鎮,距蘇州市西南方十五公里,山高海拔220公尺。居高臨下,湖光山色,蔚為壯觀。因為以前多奇石,猶如靈芝狀,故山名靈岩;南列峭壁如城,又名石城山;又因山勢右轉似象回顧狀,故又故名象山。

四、座落在廈門的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位於福建省廈門市東南五老峰下,毗鄰廈門大學,面臨碧澄海滿港,該寺占地面積25.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1270平方米。始建於唐朝末年,稱為泗洲寺,宋治平年間改名為普照寺,明朝初年,寺院荒蕪,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才得到重建。因其供奉觀世音菩薩,與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類似,又在普陀山以南而得名「南普陀寺」,為閩南佛教勝地之一。

南普陀寺坐北朝南,依山面海而建,規模宏大,氣勢莊嚴,中軸線主建築為天王殿、大雄寶殿、樂途殿、大悲殿、藏經閣;其中,天王殿位於寺院中軸線的最前端,前殿正中供奉笑容可掬的彌勒佛,兩側立有怒目環視的四大天王,殿後有韋陀菩薩覆掌按杵而立,威武異常。殿閣依山層層升高,層次分明,俯仰相應。東西兩側依次升高迴廊。回護三殿兩側,使之成為一體。

寺內所有建築,一律採用古代宮殿式的重檐飛脊大屋蓋,飾以杏黃琉瓦,使之統一協調。再以石構圍牆將全寺建築群環抱起來,如散珠承盤,形成一個整體。藏經閣是中軸線上的最高層建築,為歇山重檐式雙層樓閣,一層為法堂,是僧人講經說法的地方,二層為玉佛殿,內供28尊緬甸玉佛,並藏有數萬卷古今中外的佛典經書及一些珍貴文物。

改革開放以來,諸方來寺視察朝參、訪問的高僧大德和佛界知名居士,絡繹不絕。其中有中國內外佛教界領袖人物,如班禪大師、中國佛協會長趙朴初、新加坡佛教總會歷任會長宏船、常凱、妙燈法師、菲律賓佛教總會會長瑞令法師、學者南懷瑾,還有日本、美國、朝鮮、泰國等友好國家的僧團組織、佛教或個人也相繼來寺考察。

五、浙江台州國清寺

國清寺位於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城關鎮,始建於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後取名「寺若成,國即清」,改名為國清寺。寺廟占地面積7.3萬平方米。

隋代高僧智越在國清寺創立天台宗,為中國佛教宗派天台宗的發源地,影響無及國內外。鑒真東渡時曾朝拜國清寺。日本留學僧最澄至天台山取經,從道遂學法,回國暫不在日本經睿山興建沿歷寺,創立日本天台宗,後尊浙江天台山國清寺為祖庭。

國清寺現存建築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敕重修。浙江天台國清寺與濟南靈岩寺、南京棲霞寺、當陽玉泉寺並稱中國寺院四絕。該寺曾駐錫不少高僧,包括唐一行法師、寒山、拾得、濟公和尚、日本東密開宗祖師空海大師、日本台密開宗祖師最澄大師等。

國清寺依山就勢,層層遞高,按四條南北軸線而列六百多間古建築,分為五條縱軸線,正中軸由南而北依次為彌勒佛殿、雨花殿、大雄寶殿、藥師殿、觀音殿;還有放生池、鐘鼓樓、聚賢堂、方丈樓、三聖殿、妙法堂、伽藍殿、羅漢殿、報恩塔、七佛塔、文物室等。

智者大師在天台開宗立說後,規定每年在各寺院庵堂舉行盂蘭盆法會。時間是農曆七月初九至十五,共七天。以為報父母養養育之恩,亦求延年益壽。時國內外信徒雲集,可達數千人。法會期間,每天上午由首席在妙法堂講盂蘭盆法經,約兩小時。

結語:

寺廟是佛教建築之一,漢傳佛教的寺廟均是中式建築風格,藏傳佛教的寺廟以中式建築風格為主。中國寺廟建築正好相反,它有意將內外空間模糊化,講究室內室外空間的相互轉化。寺廟和寺和廟的統稱。所以寺廟,包括祠堂皆是敬順仰止之地,得妙法真如之地,當頂禮。寺廟莊嚴,神聖不可侵犯,寸土之間,可隨順而不可隨意更改,敬順即得妙法。為此,使得廣大民眾,善男信女不惜千里迢迢前去參拜,以求自身平順安康,國家風調雨順。使得中國的佛教傳統文化得以在中國民眾中源遠流長。

作者介紹:真誠永恆,酷愛文學詩賦,喜好探析生活情感問題,喜歡看書學習,喜歡品味人生樂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