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梟雄手中的王牌第一說

爐邊古今暢談 發佈 2020-01-24T05:45:56+00:00

三國時期,群雄逐鹿中原,相互攻伐,各梟雄在戰爭中逐漸建立起一支戰鬥力極強並且極為忠誠的部隊,成為精銳,我們稱之為「特種兵」。

三國時期,群雄逐鹿中原,相互攻伐,各梟雄在戰爭中逐漸建立起一支戰鬥力極強並且極為忠誠的部隊,成為精銳,我們稱之為「特種兵」。但是,在歷史漫長的歲月里,這些精銳曾煊赫一時,威震天下,但是萬物相生相剋,也終究化作煙塵,消逝在歷史長河中。



1.陶謙的丹陽兵:曹操:「丹陽山險,民多果勁,好武習戰,高尚氣力,精兵之地」。丹陽郡,位於揚州,大致包括今天皖南、蘇南西部和浙西北一帶,徐州刺史陶謙,丹陽郡人,手握3萬丹陽精兵,坐穩徐州,曾贈備4000丹陽兵,這也成為劉備轉戰天下的基底。至孫策開拓江東,也以丹陽郡為基地。太祖(曹操)兵少,乃與夏侯惇等詣揚州募兵,刺史陳溫、丹陽太守周昕與兵四千餘人。



2.袁紹的先登死士:在界橋之戰之戰中,由麴義率領大破公孫瓚之精銳「白馬義從」,為袁紹統一北方奠定基礎。原文中「紹令麴(qu)義以八百兵為先登,強弩千張夾承之,紹自以步兵數萬結陣於後,義久在涼州,曉習羌斗,兵皆精銳」。



在這裡,給大家說一下三國北方一場著名戰役——界橋之戰。這長戰爭發生在漢獻帝初平二年(191年)冬,公孫瓚主動進攻冀州袁紹,袁紹在界橋被迫應戰,是袁紹與公孫瓚為爭奪冀州而進行的一場決定性戰役。結果公孫瓚大敗,精銳白馬義從損失殆盡,袁紹保住冀州,由戰略防禦逐漸轉為戰略進攻,直至最後消滅公孫瓚,一統北方四州。

大家來看圖:



當時,袁紹步兵居多,騎兵不如公孫瓚,所以袁紹布陣,兩翼為騎兵,中間為步兵,前面就是麴義率領的先登死士,八百盾牌兵在前,千張強弩在後。而公孫瓚居幽州,長年與少數遊牧民族較量,手握強大的騎兵,分置兩翼,步兵較少,所以在步兵前配置強大的精銳,「白馬義從」(後面會有介紹),公孫瓚的想法是兩翼騎兵毫無懸念擊破袁紹騎兵,中間白馬義從為先鋒打亂敵步兵陣腳,形成前後夾擊,大破袁紹。袁紹也明白,自己兩翼的騎兵不是公孫瓚的對手,將希望寄托在自己步兵身上,希望形成中央突破,攻占敵方大本營,使對方騎兵無所立足,逼退公孫瓚。所以,中路成為這場戰役的關鍵,先登死士能否抵擋白馬義從的衝擊成為這場戰役的關鍵所在。

戰爭開始,公孫瓚手下大將嚴綱率領白馬義從發動進攻,麴義的士兵俯伏在盾牌下,待敵騎衝到只距離幾十步的地方,一齊跳躍而起,砍殺過去。同時,千張強弩齊發,向白馬義從射去。白馬義從陷入一片混亂,嚴綱被臨陣斬殺,袁紹軍隊乘勝追擊,過界橋攻破公孫瓚大營。與此同時,公孫瓚的兩翼騎兵雖然擊潰了袁紹騎兵,但見中路戰敗,大營被占,無心再戰,紛紛撤退。一個上午,界橋之戰落下帷幕。



3.袁紹的大戟士:在界橋之戰中,袁紹曾面臨險境,為公孫瓚騎兵所圍。《後漢書》記載:「餘眾皆走。紹在後十數里,聞(公孫)瓚已破,發賾息馬,唯衛帳下強弩數十張,大戟士百許人」。在這裡,提到的袁紹的貼身衛隊,就是張郃率領的大戟士。大戟士應該屬於重裝步兵,身披重甲,手持大戟,但是史料中記載較少。

下集介紹公孫瓚的白馬義從、董卓的飛熊軍和呂布的陷陣營。感興趣的夥伴敬請關注。

讀一點書,行一程路;看一看世界,講一講故事。原創小文,點擊右上角關注,每日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