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為什麼會失敗?慈禧一天開支4萬兩白銀

老王閒話2019 發佈 2020-01-23T06:17:04+00:00

其實,說近代中國衰敗的原因是貧窮落後這是不準確的,落後也主要是在腐敗專制的政治制度上,而中國的經濟一點也不落後,1840年,中國的GDP占全世界的30%,絕對的世界第一,只不過是富了皇帝,富了皇親貴族,富了權貴,窮了國家,窮了老百姓。

從政治上來看:一是中國的洋務運動是從軍事、造船、鐵路等實業入手的,屬於缺什麼補什麼,沒有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就像郭嵩燾所講,洋務運動是本末倒置。沒有政治、經濟、文化、意識形態全方位的改革,只有軍事、經濟方面的改革,是註定要失敗的。

比如,當時朝廷的腐敗到了無法形容的地步,北洋水師自1888年建軍到1894年甲午戰爭前,總計開支2000萬兩白銀。看看朝廷是怎麼花錢的,1872年,同治皇帝大婚,花費1000萬兩白銀;

1888年,光緒皇帝大婚,花費500萬兩白銀;為慈禧修頤和園,花費1000萬兩白銀;

慈禧60大壽慶典,花費500萬兩白銀。最誇張的是慈禧平時每天開支4萬兩白銀,那麼1年的花費就是1300萬兩白銀。以現在的白銀價格計算,1兩白銀約50元人民幣,那麼慈禧每天開支約200萬人民幣,1年的開支約6.5億人民幣,也是天文數字。

把上面幾項合計就是4300萬兩白銀,當時一艘鐵甲艦也不過170萬兩白銀,這些花費可以買多少鐵甲艦啊?

其實,說近代中國衰敗的原因是貧窮落後這是不準確的,落後也主要是在腐敗專制的政治制度上,而中國的經濟一點也不落後,1840年,中國的GDP占全世界的30%,絕對的世界第一,只不過是富了皇帝,富了皇親貴族,富了權貴,窮了國家,窮了老百姓。

二是在外交上,由於清朝對西方採取對抗不合作的態度,而日本則採取對西方開放和全面合作的態度,在當時西方人眼裡,日本與大清相比那就是個弱小的國家,所以西方在中日衝突中同情和支持日本,僅英國為日本提供貸款5000萬兩白銀,中日在朝鮮和遼東半島的衝突時,西方也不願意出面調停。

三是朝廷內部紛爭不斷,內耗太大。以翁同龢為首的清流派,長期與李鴻章爭鬥,雙方積怨太深,對李鴻章擁兵北洋水師的狀況非常不滿,一看中日發生衝突,那就是打擊洋務派的機會來了,明里極力主戰,愛國主義口號喊得震天響,實際上就巴不得北洋艦隊失敗。平時利用掌管戶部,即財政部的權力,對北洋水師的經費儘量少給,預算每年400萬兩白銀的軍費,最多也就是給130萬兩,最少時60萬兩,戰前李鴻章要求撥付300萬兩,實際到位只有18萬兩,戰前以丁汝昌畏敵恐戰之名,多次要求罷免丁汝昌。

從軍事上來看:

一是北洋水師總體戰略是防禦,沒有主動進攻和決戰意識。海軍是個多兵種合成的軍種,需要陸軍、海岸炮台、後勤保障的支持,否則在海上就是個活棺材。大清總體戰略思想還是只有海防觀念,根本沒有制海權的想法,還是原來對付海盜的一套打法,前提是敵人從海上過來,運用軍艦和海岸炮台還擊,根本沒有想到敵人從後方陸地包抄過來。

其實在豐島海戰,中方「廣乙」號遭重創擱淺,日方「吉野」也中彈負傷。黃海海戰,中方四艘沉沒,但「鎮遠」和「定遠」兩艘鐵甲艦仍有戰鬥力,日方兩艘重創。北洋水師表現尚可,基本上是打個平手稍差點。但戰略思想一味避戰保存實力,沒有一次像樣的主動進攻,如日軍包圍劉公島的時候,15艘魚雷快艇突然乘夜岀港,日軍大驚失色,以為是來偷襲,誰想到清軍是想跑到煙臺避戰,結果全部被日軍俘獲。

二是甲午海戰主要失敗原因在於陸軍太差。清軍武器裝備參差不齊,以淮軍的裝備最好,用的是國外的毛瑟槍,但規格、種類不統一,彈藥無法保證。晚清的兵工業雖然已有30多年的歷史,但仍不能提供統一制式的槍械。更為嚴重的是沒有類似兵站的近代化後勤補給系統。作戰時糧食、彈藥不能及時補充。平壤之戰,清軍彈藥只夠一天消耗,無奈葉志超下令連夜撤離,留下的糧食又被日軍獲得。日軍在遼東花園口登陸時,遼東地區發生災害,清軍糧食供應困難,官兵就地搶糧,並有軍隊譁變。

三是戰場情報工作太差。戰前日軍成功破譯了清軍通信密碼,清軍軍事部署被日軍掌握,日軍可以有針對的進攻。馬關談判中,李鴻章與朝廷的通信被掌握,使得中方陷入被動境地,清朝付出慘痛代價。

在有日軍的官兵軍事培訓和素養較高,「武士道」精神提高了日軍的戰鬥力。日本戰爭動員已進入近代化,青年人強制服兵役,類似於今天的義務兵,全國愛國熱情高漲。清朝雖然號稱有100萬軍隊,但八旗、綠營毫無戰鬥力,防軍、練軍分布全國各地,朝廷為防國內叛亂,不能把全國大部分兵力調往環渤海前線,使得北洋水師被困劉公島,被日軍海陸兩軍包圍,最終全軍覆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