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撰」在北宋時期已是熱詞,其來歷很逗而且有趣

蔡駟讀歷史 發佈 2020-01-23T06:38:49+00:00

詞中的「杜」,本來還真是一個人,而且與「杜」姓或「杜」字的諧音有關係。這個詞的來歷,有幾種不同的說法,都很逗而且有趣。杜默,姓杜名默,「杜撰」一詞的出處,流傳最廣,此人是北宋不太出名的詩人,神宗熙寧九年以特奏名獲進士出身,任新淦縣尉。

「杜撰」,即臆造;虛構,是指沒有根據地編造和虛構。在北宋時期,已經是家喻戶曉的熱詞。詞中的「杜」,本來還真是一個人,而且與「杜」姓或「杜」字的諧音有關係。這個詞的來歷,有幾種不同的說法,都很逗而且有趣。

杜默,姓杜名默,「杜撰」一詞的出處,流傳最廣,此人是北宋不太出名的詩人,神宗熙寧九年以特奏名獲進士出身,任新淦縣尉。據說其人吟詩作文很浪漫,重情感而不拘形式,一向反對循規蹈矩和引經據典。也許是天馬行空慣了,這位仁兄上了科舉考試獨木橋,依然我行我素,比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篷篙人」還要徹底,結果可想而知。凡事都有規則,隨性的遊戲是不行的,故此屢次科考都沒有中榜。

有一次,好友石介和歐陽修為再次名落孫山的杜默設宴告別。席間自然少不了詩酒唱和,杜默在答謝詩中寫道:「一片靈台掛明月,萬丈詞焰飛長虹;乞取一勺鳳池水,活取久旱泥蟠龍。」按理說,這首詩語帶豪放之氣,一片誇獎師友之心可見。但是詩的後兩句重複了一個「取」字,這是犯了詩家忌諱的。有人指出來說修改一下,這首詩就更好了。

杜默聽了,舉杯自己獨飲一杯,說:「你那是死守金科玉律,而詩貴在意境,決不能以詞害意。」這就是杜默,與人不同之處,他行文吟詩總是跟著感覺走,從來不遮遮掩掩,但率性中少不了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算哪裡的感覺。因為杜默寫詩不講韻律,所以有人就評價說他寫的東西,詩不像詩,文不像文,實在是有點不倫不類。後來,人們每逢看到不講規矩的詩文便拿杜默開涮說:「這是杜默撰寫的。」漸漸地,這句話就簡化為「杜撰」了。

還有一種說法,岳飛的幕僚沈作喆在《寓簡》中提出了「杜撰」的另一由來。這個人本來不姓杜,叫田何,是臨淄人。後來他從臨淄遷居杜陵,給自己取號叫杜田生。田何這個人也是比較牛氣的,他曾從淳于人光羽受《易》學,得孔門真傳,後來廣收弟子,傳授《易》。當時,人們認為自秦「焚書坑儒」之後,《易》學已失傳,杜田生所講授的《易》學為「白撰」,即無依據而自己編撰,也稱之為 「杜田」,或曰「杜圓」——信口雌黃、自圓其說。嘲笑田何的《易》學無所師承,乃「杜撰」 !於是「杜撰」就成了憑空亂編的代名詞。

還有一個說法,與「杜」姓無關,但與其諧音有關。據北宋僧人文瑩《湘山野錄》記載:北宋參知政事石中立在中書省任職時,盛度任翰林院學士。盛度奉旨撰寫一篇文章,題為《張文節公知白神道碑》,要呈送給皇上看。按公文呈遞程序,先送中書省石中立審閱。石中立問他:「這是誰撰寫的?」盛度匆忙中回答:「度撰。」但話一出口,他便覺得「度撰」與「杜撰」同音,結果搞得同僚們一陣哄堂大笑。

《湘山野錄》是一部筆記體野史,全書共三卷,書成於神宗熙寧年間,主要內容是記載自北宋開國至神宗時期的歷史,內容十分廣泛,涉及朝章國典、宮闈秘事、將相軼聞,下及風俗風情,但主要內容偏重於朝廷高官顯貴的趣聞軼事。從其中的「度撰」落得哄堂大笑的記述來看,說明「杜撰」一詞在北宋已經是熱詞了,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其含義同現在是一樣的。(文/蔡駟讀歷史 圖/源於網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