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著也是閒著,過年不妨補一補這7部高能英美劇 | 獨舌年稿

影視獨舌 發佈 2020-01-23T07:06:20+00:00

這篇稿件本來是「獨舌年稿」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在疫情肆虐的年關當口,它似乎不僅僅是對2019年英美劇的點評,也有著為春節期間讀者敲定「片單」的任務。


今年春節,宅居刷劇成為文藝消費的不二之選。和長篇的國產劇相比,精緻短巧的英美劇顯然更適合假期來補。

這篇稿件本來是「獨舌年稿」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在疫情肆虐的年關當口,它似乎不僅僅是對2019年英美劇的點評,也有著為春節期間讀者敲定「片單」的任務。因此,我會在每一個劇目點評中略帶擴展,為讀者提供更多相關劇作的信息。

英美劇優秀作品極多,七部劇很難呈現出一年的全貌。事實上,從中國視角出發,對異文化的觀察本身就會經過一層過濾罩。本文綜合劇作品質、中國話題度、國劇可參考性三個維度,管中窺豹,選出以下七部佳作。


《車諾比》


「謊言的代價是什麼?不是我們錯把謊言當成真相,真正的危險在於如果我們聽信了太多謊言,就難以辨別真相了。」這是一個關於「謊言與災難」的故事,這個故事中有科學家、搶險救災隊、普通民眾和官僚體制。此時此刻,重溫這部劇,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在豆瓣網上,《車諾比》的主頁下面推介了《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康熙王朝》等劇。毫無疑問,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一部歷史劇。黑格爾說,「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的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作為與前蘇聯有著相似歷史經驗的國家,中國觀眾對這部劇有著一種複雜的情感。

通過高超的藝術表現手法,觀眾「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輻射」。然而,核輻射再可怖,在官僚體制「致命的自負」面前也甘拜下風。歷史劇總會涉及歷史真實和戲劇真實的討論,《車諾比》在網上也引發了左右之爭。或許這個評論最為中肯:「是體制決定了問題的爆發,也是體制決定了義無反顧的拯救。」

與《車諾比》同期,同樣是改編自真實歷史事件的災難題材劇,還有一部《血疫》,講述的是非洲伊波拉病毒在美國的傳播和防控。儘管更具「時效性」,但《血疫》觀賞性要略輸一籌。映照當下,不妨一看。


《王冠3》


原則上,續訂劇是要被排除在外的,但我依然把英國女王的傳記劇《王冠3》納入其中,原因無它——過於優秀。

首先要說的是《王冠》的劇作結構。每一集都是一個獨立故事,並且有自己的分集名稱,精緻的文本讓它像是十個獨幕劇合集,單拎一集出來看,完全不影響觀劇效果。

對於大部分國人而言,人們對於英國女王的印象莫過於——世界政壇領袖「不死鳥」。但英國皇室成員為了維繫君主製法統,在個人生活和情感做出的犧牲,以及英國君主制如何適應現代民主社會,我們還很陌生。事實上,在前三季中,《王冠》都緊緊圍繞這兩個主題展開:「神性」與人性的撕裂和「憲政危機」。

《王冠3》也是歷史劇,用女王串聯起英國二戰後的歷史。類似的題材在中國叫重大革命歷史劇,比如今年播出的《外交風雲》在內容和形式上和《王冠3》都略有相似,但意趣相差甚多。


《真相捕捉》


在去年,某款AI換臉APP風行一時。網友在「換臉」後,也在影視劇的名場面中過了一把明星癮,與此同時,關於AI換臉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引發不少討論。就在2019年,英國就在《真相捕捉》中,探討這項高科技與公權力結合後對社會可能造成的危害。

在AI換臉的噱頭之外,《真相捕捉》觸碰到了西方社會治理體系面臨的挑戰。在「難民潮」「反恐」重壓下,當程序正義等普世原則跟現實面臨的社會危機不相稱時,為了所謂的「善」,執法部門也要做點「惡」。到底孰是孰非,劇中也表達出了一種模稜兩可的態度,這也意味著,西方社會引以為傲的價值「基石」在崩塌。

這個誕生了《1984》《美麗新世界》等「反烏托邦」經典的國度,似乎一直對文學幻想中可能出現的「壞未來」保持警惕。某種意義上,《真相捕捉》中的英國,用「後現代」的技術實現「前現代」的管控。

政治驚悚劇已然成為英劇的招牌菜,就連人物設定也偶有重疊。在《無所畏懼》《貼身保鏢》中,也出現了人權律師、恐怖分子、退伍軍人、政客、國安人員等戲劇角色。


《致命女人》


不管是「爽劇」還是「女權」,都把《致命女人》這部劇簡單標籤化了。這顯然不是一部現實主義劇集,也並沒有那麼較真地鼓吹「殺夫即正義」式的女性抗爭。它用一種極具形式感的表現手法,幽默風趣地談論了親密關係這個永恆的話題。

「如何處理婚姻關係中丈夫的不忠」——這是《致命女人》三個故事的普遍性,但是橫跨半個世紀的三組夫妻也有各自的特殊性,不能一概而論。「幸福的家庭大抵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考驗兩性關係的,與其說是時代、金錢、智識,不如說是人性。兩性關係之所以不和諧,根本原因在於雙方有自己控制不了的慾望。

三個不同年代的故事因為一座「凶宅」勾連在一起,通過平行剪輯齊頭並進,既要在關鍵情節、故事節奏、戲劇衝突上達到某種一致性,又要保持各自故事的獨立性,在劇本創作和後期剪輯上,都十分見工夫。

與之相似,將三個時空的故事進行交叉剪輯,在敘事上進行創新的美劇,《真探3》也十分搶眼。


《守望者》


什麼是《守望者》?它是第一部以漫畫形式獲得「雨果獎」的虛構作品,同時,也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1923年至今百部最佳英文小說」之一。當然,絕大部分中國觀眾還是通過2009年電影版《守望者》接觸到這部神作。

《守望者》一開始就沒準備做成「粉絲向」的劇集,這種特立獨行的氣質,卻又在精神上和原作保持了一致。對於堅持「黃金七分鐘,生死前三集」信條的觀眾,可能早就棄劇了。即便是原作粉,在看前五集時,也一直困惑:這拍的究竟是電影版的續集?主宇宙人物支線探索?還是同一世界觀下的新故事?

除了「法老王」在未知時空與複製人的互動之外,劇版《守望人》前半程幾乎很難找到原作的痕跡。直到了第6集,劇情開始炸裂,不僅故事和主宇宙連上了,就連敘事手法和表現形式都極為驚艷。第7集更是通過精妙的文本和敘事呈現出「曼哈頓博士」這一超人異於常人的思維方式。前5集淺吟低唱,不知所以然;後4集引吭高歌,一切盡在不言中。

作為一部風格化的漫改作品,《守望者》拒絕了所有套路,不緊不慢地完成自己的亮相。這種主要表現超級英雄「內心陰暗面」的作品,2019做出新意的還有《黑袍糾察隊》。只不過,《守望者》有一種「末世情結」,《黑袍糾察隊》則諷刺了美國社會中的消費主義。


《性教育》


不少抱著獵奇心態的中國觀眾,相信看完全劇會得到了一種「心靈的凈化」。「性」只是一個引子,《性教育》關注的還是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自我發現、自我調整、自我接納的個體意識覺醒問題,主題非常正能量。

這部劇讓人聯想起經典的青春題材美劇《怪胎和書呆》,「壞孩子」總會和「好學生」混在一起,兩類人彼此吸引,又互看不慣,產生一系列嬉笑怒罵的故事。問少年心事,怎一「床事」了得?廣闊天地,有太多未知迷茫等待挖掘和探究。一句話:認識你自己。

作為流媒體巨頭,Netflix做青春題材劇很有心得,既有走復古風的科幻驚悚劇《怪奇物語》,也有很喪的小清新之作——《去他*的世界》。總體而言,英美青春劇在題材和表現空間上十分多元化。與國產同類題材相比,英美劇更關注青少年的個性解放問題,而國產青春劇則瀰漫著一種「規訓」的氛圍。這種區別,可能也是因為中西方在教育問題上的不同。


《為了全人類》


很早之前,《為了全人類》就憑藉一張海報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一個美國太空人站在月球上,他的太空衣的反射鏡中除了他的影子之外,還有早就捷足先登的蘇聯國旗。這是一部有「高概念」設定的劇集:在太空競爭中,蘇聯搶先美國登陸了月球。

文藝作品總有它的時代性。蘇聯早就解體,在一部美劇中繼續書寫冷戰時期老掉牙的往事,很難和當下的觀眾產生共情。在我看來,所謂蘇聯比美國早一步登月這個「或然歷史」的設定,其實置換了中美在5G為代表的高科技領域競爭中,中國「意外」領先的現實。也因此,《為了全人類》聯繫了過去、現在和未來。

對於喜歡太空科幻片的觀眾,《為了全人類》難免會讓人感到失望。它雖然有著一個「高概念」設定,卻進行了「低概念」處理,相比起登月,它的家庭戲、職場戲更多。客觀地講,《為了全人類》是一部宇航行業劇,即便是太空飛行,也沒有太科幻的大場面。

放在太空片的維度下,這可能是《為了全人類》的短板,但也是這部劇的特色。它表達了一個核心觀點:儘管人類可以征服月球,但我們對於心靈這個宇宙的認識卻微乎其微。處理好家庭關係、同事關係,掃除人類社會存在的偏見,一點不比征服太空容易。攘外必先安內,誠如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