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電圖基礎:心肌細胞不應期的分類

心電圖劉醫生 發佈 2020-01-23T07:22:49+00:00

在這段時間中,由於膜電位過低,快速Na通道完全處於失和狀態Na不能內流,即使用大於閾值1000倍強度的刺激也不能引起心肌興奮。

心肌細胞不應期分為:


1、絕對不應期

相當於動作電位的「0」時相、「1」時相、「2」時相和「3」時相的前半期,相當於體表心電圖從Q(或R)波開始到T波頂端稍前的一段時間,即膜電位值恢復到-55mV以前的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中,由於膜電位過低,快速Na通道完全處於失和狀態Na不能內流,即使用大於閾值1000倍強度的刺激也不能引起心肌興奮。因此這段時間在生理學上稱為絕對不應期。

2、有效不應期

在絕對不應期以後,從-55~-60mV的期間內,非常強大的刺激,可以使膜發生部分除極化(局部興奮),但仍不能發生全面除極化或擴布性興奮,因此,從除極化開始(「0」時相)至-60mV這一段不能產生動作電位期間稱作有效不應期。由於一般所謂的「興奮」是指「擴布性興奮」,因此所謂不能發生興奮的絕對不應期實際上就是有效不應期。

3、相對不應期

從有效不應期完畢(膜電位約-60mV時)到復極化大部完成(約達-80mV)的期間內,特彆強大的閾上刺激可以使膜產生擴布性興奮(動作電位),此期稱為相對不應期。在相對不應期內所產生的興奮稱為期前興奮(過早搏動或期前收縮)。由於此時膜電位水平較低(-60~-80mV),其動作電位「0」時相上升的幅度和速度均較正常為低,故興奮的傳導較慢。此時有K迅速外流趨勢,可使期前興奮的「2」時相平台期過早結東,因而不應期也較短。傳導緩慢和不應期縮短都是折返性心律失常發生的因素,所以相對不應期內發生的期前興奮易引。

4、超常期

復極化完畢前不久(從-80~-90mV)的短時期內,膜電位比復極完畢更接近閾電位,引起興奮所需要的閾刺激可比正常為小,亦即興奮性比正常為高,此期稱為超常期。相當於心電圖中T波末部的U波,往往在復極末期延長的情況下顯示出來。

5、易顫期

心臟在相對不應期開始時有相對超常期,在此期內應用較強的電刺激容易發生纖維性顫動,稱為易顫期。心室易顫期在心電圖T波升肢達到頂峰前約30ms的時間內,心房易顫期在心電圖的R波降支中。易顫期形成的機制,目前認為可能是在興奮性恢復初期,心肌細胞之間興奮性恢復的速度和程度不一致,呈現在興奮性,不應期和傳導性不均勻的電異步狀態。如此時給予一個較強的刺激,則容易形成許多折返環路,如同時出現許多微折返,便使心房或心室的興奮和收縮失去協調一致性,造成纖維性顫動。

更多心電圖知識關注@心電圖劉醫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