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大族的產生與消亡:王謝堂前燕,飛入百姓家

往事有料 發佈 2020-01-23T07:47:07+00:00

隋唐以來,真正意義上的琅琊王氏家族已經不復存在,雖然琅琊王氏在唐朝有宰相四人,分別為王方慶、王睿、王璵、王摶,這幾個要是與兩晉南北朝的琅琊王氏家族相對比,真是滄海一粟了,南朝四大盛門中在唐朝能持續繁盛的實際上只剩下蘭陵蕭氏了,其中沒落得最徹底的當是陳郡謝氏,在唐朝,陳郡謝氏竟無一

西方的家族延續了兩三百年就沾沾自喜,但是在中國兩三百年的家族根本不值一提。細數中國的那些世家大族,不傳承兩三百年都不好意思和別人打招呼,孔老夫子的孔家就不說了,延續了兩千多年;太原王氏也有一千多年,在中國傳承幾百年的世家數不勝數。中國門閥世家萌芽在東漢中期,魏晉南北朝時期達到頂峰,唐末後影響力逐漸下降,走向消亡。

從東漢末到隋唐的歷史繞不過去世家大族,那些世家大族在這段歷史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1.世家大族的萌芽期

秦商鞅變法以後,將爵位劃分為二十等,並按軍功授予,秦統一後繼續推行這些制度,由此形成了一個軍功集團,這個集團不按血脈傳承,不論社會地位,只看軍功。同時因為秦統一的時間過短,秦帝國並沒有產生世家大族。由於秦末戰亂,那些山東六國遺留的貴族受到嚴重打擊,勢力幾近滅亡。

漢高祖劉邦出身微寒,和他一起打天下的也多是一些平民階層,因此漢統一後形成的還是一個軍功集團,他們靠秦末漢初的戰爭立下功勞,並獲得爵位。西漢王朝延續了兩百一十年,大一統的國家、相對長期穩定的和平環境以及漢代外戚干政的傳統為世家大族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同時漢代採取舉孝廉的制度,而孝廉大都由當地的官員舉薦,地方官員大都是地方豪強,這種取士制度促進了那些世家對當地的壟斷。

新朝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位面之子」劉秀如有神助,一番砍瓜切菜之後,結束了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重建漢室政權。劉秀作為一個沒落的皇族後裔(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出自漢景帝子長沙定王劉發一脈,父親劉欽是濟陽縣縣令,並在劉秀九歲的時候就去世了)能在起兵後的短短三年就稱帝,並用十幾年的時間擊敗眾多的割據勢力實現統一,與河北的地方豪強的支持密切相關。漢光武帝繼位後,對支持他的豪強投桃報李,促進了地方勢力的膨脹。以至於後來成了尾大不掉之勢。

大家都知道東漢末年宦官專政,可是為何會這樣呢?當時因為受書寫工具和印刷工具的限制,教育權和受教育權都壟斷在那些地方豪強手裡,即使下層的人們受到了教育,也被打上了世家的烙印。地方豪強經過兩百年的滲透發展,逐漸形成為世家。這天下已經不是劉家的天下了,而是世家的天下了,世家通過舉孝廉等方式壟斷了中下層的官員任命,底層的平民百姓也受到當地世家的直接影響。

世家擁有大量的財產、土地和私人武裝,並對地方擁有巨大的影響力。漢直系皇室已經基本失去了去帝國這艘大船的控制,為了鞏固皇權不得不重用宦官,兩次黨錮之禍與其說是宦官和士大夫之爭,不如說是代表皇權的宦官與世家大族之爭,而後來的結局無疑證明了漢皇室失敗了。當時典型的世家大族的代表就是汝南袁氏和弘農楊氏。

汝南袁氏自袁良以後,至其孫袁安官至司空、司徒,袁安的兒子袁敞及袁京皆為司空,袁京的兒子袁湯為司空、太尉,袁湯的兒子袁逢亦至司空,袁逢的弟弟袁隗亦至三公、太傅。四世中居三公之位者多至五人,故號稱「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袁紹憑著自己的出身,身為渤海太守的他,硬是逼迫自己的上級冀州牧韓馥(東漢分為十三州,州牧掌一州的大權)向他俯首稱臣,並派自己的兒子把冀州牧的印綬送交袁紹。由此可見袁氏當時影響力之大。但由於袁紹袁術不和,消耗了袁家的實力,以及袁紹官渡之戰敗於曹操,汝南袁氏從此沒落並逐漸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弘農楊氏就比較厲害了,始自西漢丞相楊敞。楊敞玄孫楊震在東漢光武帝時官居太尉,人送稱號「關西孔子」。其子楊秉、孫楊賜、重孫楊彪,均官至太尉,是為東漢「四世三公」。另楊震第五子楊奉的後代,也是世居高官。從「西晉三楊」,到北魏楊播兄弟,無不是一時顯赫。

其他的世家也數不勝數,如整個中原世族最有影響力的,要數潁陰荀氏。東漢時期的荀淑,為戰國荀卿第十一世孫,曾征拜郎中,再遷升當塗長,當時名士李固、李膺都曾拜他為師,後出為朗陵侯相。人稱為「神君」。他的八個兒子,並有才名,人稱「荀氏八龍」,其第六子荀爽最為知名,官至司空,故又成「荀氏八龍,慈明世無雙」。荀淑的孫子荀彧、荀諶、荀衍、荀悅,重曾孫荀攸等人,都是漢魏之際的風雲人物和曹魏集團的重要謀士。荀彧更是被曹操稱為「王佐之才」、「吾之子房」。

2.世家大族達到鼎盛

魏文帝時,陳群制定九品中正制,並隨著晉的統一而被推行到全國。九品中正制按照家庭出身和背景選拔官員,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世家大族的春天來了,隨之他們的勢力也達到了正式達到了頂峰。

南方以「王謝袁蕭」為最。琅琊王氏是中國古代頂級門閥士族,晉代四大盛門「王謝袁蕭」之首,是中古時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門望族,素有「華夏首望」之譽稱。琅玡王氏鼎盛於魏晉時期,由於對司馬家的大力支持和艱苦經營,琅琊王氏被司馬睿稱為「第一望族」,並欲與之平分天下,王氏勢力最大時候,朝中官員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與王家相關的人,真正的是「王與馬,共天下」。代表人物有王導、王羲之、王獻之等。

陳郡謝氏起家於魏晉時期,在著名的「淝水之戰」中,以謝安為首的謝氏家族為東晉大勝立下至偉的貢獻,奠定了陳郡謝氏為東晉以及南朝的當軸士族。後人將門閥士族鼎盛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比喻為「王謝」並稱的年代。為南朝四大盛門「王謝袁蕭」第二位。其他的還有陳郡袁氏、蘭陵蕭氏、潁川庾氏等。

北方則已五姓七望為最。即太原王氏、趙郡李氏、隴西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除了五姓七望之外,還有依靠軍功起家的關隴集團,其代表為:宇文氏,楊氏、獨孤氏、竇氏、元氏等。

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大一統的朝代,隋朝的著名宰相,越國公楊素,其子楊玄感等,就是弘農楊氏的後人。隋文帝楊堅為了抬高自己的身價,也自稱為弘農楊氏之後。即使隋朝滅亡後,唐朝的「李武韋楊」四姓聯姻集團中的楊姓「十一宰相」世家、武則天之母楊氏,處處昭顯著這個關西第一望族的無限輝煌。唐皇室也自稱為隴西李氏的後代。由此可見世家大族的影響力之大。

以崔、盧、鄭、李、王為首的山東士族,雖經農民戰爭打擊,但根深蒂固,到唐朝時,仍有一定勢力。唐太宗的大臣房玄齡、魏徵都爭相與山東士族聯姻,山東士族依然保留著他們的社會地位。「五姓七家」,「恃其族望,恥與諸姓為婚」,傲慢地進行著內部通婚,以保持高貴的血統,他們不屑與其他姓氏為婚。於是有盛唐宰相薛元超的一嘆:「此生所遺憾者,未能娶五姓女!」薛家已屬以韋、裴、柳、薛為成員的「關中四姓」之一,但仍如此仰望「五姓七家」,足可見其影響。

士族勢力的強大,對皇權不利,唐太宗尤其不能容忍山東士族凌駕於皇族之上。唐太宗命重臣修《氏族志》,但在初稿中,編修者無視皇室,而將「山東士族」中的博陵崔氏排為天下第一。後在太宗的干預下,《氏族志》抬高了皇室,對「山東士族」進行了壓制,但卻沒取得實際效果。

唐文宗時,皇帝向宰相鄭覃求婚,希望鄭覃能把孫女嫁給皇太子,但鄭覃寧可把孫女嫁給時為九品官的崔某。為此文宗無語:「民間修婚姻,不計官品而上閥閱。我家二百年天子,顧不及崔、盧耶?」

3.不可避免的衰落

世上沒有長盛不衰的事物,世家大族的春天也終會過去。關隴集團在入隋後開始解體,李唐起自關中,唐初關隴集團逐步消失。江左和代北士族,至唐朝已經沒落。

隋唐以來,真正意義上的琅琊王氏家族已經不復存在,雖然琅琊王氏在唐朝有宰相四人,分別為王方慶、王睿、王璵、王摶,這幾個要是與兩晉南北朝的琅琊王氏家族相對比,真是滄海一粟了,南朝四大盛門中在唐朝能持續繁盛的實際上只剩下蘭陵蕭氏了,其中沒落得最徹底的當是陳郡謝氏,在唐朝,陳郡謝氏竟無一人出任過宰相!五姓七望也無法避免的衰落了。

世家的衰落的原因有更多,一是唐初「關隴軍事集團」仍有很大勢力;二是皇帝有意壓制;三是大力推行的科舉考試製度導致不少庶族朝臣出現,而當時「五姓」多以門蔭入仕,不適應且不接受科舉考試這種新的出仕方式;四是雕版印刷術及後來活字印刷術的出現促進了知識的傳播;五是寒門出身的朝廷權臣的嫉恨。而唐末的戰亂則把世家大族徹底送入了深淵,世家大族失去了自己往日的輝煌,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落。世家大族一手遮天的時代逝去了。

正如那首古詩所言: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