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一院呼吸科主任王廣發自述,「我是怎麼感染的?」

每日經濟新聞 發佈 2020-01-23T07:55:33+00:00

1月22日深夜,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呼吸和危重症醫學科主任、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王廣發在微博發文稱,稱經過1天的治療,自己不發熱了。

1月22日深夜,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呼吸和危重症醫學科主任、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王廣發在微博發文稱,稱經過1天的治療,自己不發熱了。他此前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所致的肺炎。

他在文中回憶了自己被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過程,將原因歸結為沒有戴防護鏡。

此前,央視新聞客戶端報導,2020年1月21日,央視記者從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獲悉,王廣發疑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目前正在隔離治療。

資料顯示,王廣發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專家組成員,曾隨國家衛健委專家組前往武漢。

王廣發於1981年進入北京醫科大學醫學系,1995年曾前往日本進修,1998年出任北大一院呼吸內科副主任,並在北京大學獲得碩士及博士學位。2003年SARS疫情期間,王廣發自當年3月初起,即始終奮戰在抗擊SARS的第一線,並擔任北大一院SARS的主檢醫師和專家組組長,全面負責醫院的SARS疾病治療和SARS病房的籌建工作。

2020年1月10日晚,王廣發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指出,目前病人的病情和整體疫情處於可控狀態,大部分患者病情屬於輕到中度。確診的病例中,重症所占比與普通肺炎重症所占比差別不大,目前也沒有出現參與救治的醫護人員感染情況。

多地相繼確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病例後,有網友質疑其「疫情可防可控」的言論。1月22日,在微博上,王廣發再次談到了這個話題。

王廣發稱,最終疫情會得到控制。但不同的疫情階段達到疫情控制的措施是不一樣的。今天的疫情控制,在武漢當地和其他地區是不一樣的。在疫情初期,針對華南海鮮市場的處理措施是迅速、有效的,而且很快初步認定了病原。這較之2003年SARS疫情,無疑是巨大的進步。有了病原學的認定,很快發展起了核酸診斷方法,雖然專家層面對檢測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曾有過爭論,這無疑對疫情控制提供了有力保障。

「對於疾病的傳染性和人群易感性,我們當時確實沒有資料證實,因此不能妄下論斷是強還是弱。在我回京前,通過各個醫院發熱門診的走訪,意識到疫情的確較前有了明顯的惡化。但仍然是可防可控,只不過,社會為此要付出更多的代價,包括親情、人情、健康和經濟。關鍵是我們要因地施策。」王廣發說。

談到自己是如何被感染,王廣發梳理了自己在武漢的軌跡和細節。他認為最有可能的是兩個節點:一是到武漢第二天去金銀潭醫院去ICU看重症病人,正好趕上插管,有近距離的接觸。「但都是全副武裝,戴著防濺屏,感染的可能極小。」

另一個節點是在他回京前2天去了幾家醫院的發熱門診和臨時隔離病房,有的醫院的發熱門診比較擁擠,裡面很可能存在新冠狀病毒肺炎的患者。「現在回想起來,在發熱門診感染的可能性最大。」

他認為,自己的防護盲點是因為沒有戴防護鏡。他回憶稱,回京後出現最早的症狀是左下眼瞼的結膜炎,很輕。2-3個小時後出現了卡他症狀(小編註:包括咳嗽、流涕、打噴嚏、鼻塞等上呼吸道症狀)和發熱。

他還表示,基於他看到的病例,還沒有以結膜炎為首發表現的,因此他把自己排除在新冠狀病毒肺炎之外,而更多地考慮是流感。但經抗流感治療無效,發熱時斷時續,最後做了新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呈現陽性。

「說明我的結膜炎很可能也是新冠狀病毒引起,而且是局部結膜首發。因此高度懷疑是病毒先進入結膜,而後再到全身。如果這個推測成立,則我的防護盲點就在沒有戴防護鏡。」王廣發說。

1月23日上午,王廣發再次發微博稱,「聽說因為我的微博有些地方護目鏡脫銷了!哎,其實我寫的重點是告訴一線的臨床醫生注意眼睛的防護。不是普通人大街遛彎也需要。」

23日上午,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我國著名傳染病學專家李蘭娟院士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醫護人員由於直接接觸發熱病人,需要佩戴護目鏡進行防護,普通民眾如不住院、不接觸發熱病人,暫不需要護目鏡,用口罩可以防護。

李蘭娟院士介紹,目前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疫苗正在研發,目前還有沒研發出有效的疫苗。

王廣發微博原文:

編輯|盧祥勇 杜恆峰

疫情實時追蹤

截至1月23日8:20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571例,死亡17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