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忽視了龐統的一個建議,使自己的優勢徹底喪失

寄暇學宮 發佈 2020-01-23T08:45:27+00:00

遂到平原,說備曰:「慈,東萊之鄙人也,與孔北海親非骨肉,比非鄉黨,特以名志相好,有分災共患之義。今管亥暴亂,北海被圍,孤窮無援,危在旦夕。以君有仁義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區區,延頸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圍,從萬死之中自託於君,惟君所以存之。」

劉備在群雄的夾縫之中艱難地生存著,卻始終不知道自己應該以何種姿態展現於世人面前。直到太史慈奉孔融之命前來向劉備求援,劉備這才知道自己應該以何種面目存世。

遂到平原,說備曰:「慈,東萊之鄙人也,與孔北海親非骨肉,比非鄉黨,特以名志相好,有分災共患之義。今管亥暴亂,北海被圍,孤窮無援,危在旦夕。以君有仁義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區區,延頸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圍,從萬死之中自託於君,惟君所以存之。」備斂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間有劉備邪!」即遣精兵三千人隨慈。賊聞兵至,解圍散走。——《三國志·劉繇太史慈士燮傳》

在此之前劉備的廣行仁義,或許只是一種生存策略,未必就是刻意求名之舉。在屢屢失敗的征途中,劉備也許會對此產生過迷茫。直到太史慈的那句「君有仁義之名,能救人之急」,才重新奠定了劉備的信念。

正是因為劉備「有仁義之名」,所以劉備在失敗之後才能投奔他人,並且能夠得到他人的收留和資助;也正是因為劉備「能救人之急」,所以每當他人有難時,都會請求劉備前來救援。

曹操以為父報仇為名攻打徐州,徐州牧陶謙便向青州刺史田楷求救。田楷便和劉備一起去救援徐州。等到曹操的兵馬退卻之後,劉備就此歸屬於陶謙。陶謙上表劉備為豫州刺史,暫時屯兵於小沛。

很快劉備 「有仁義之名,能救人之急」的名聲,終於使劉備迎來了第一道曙光。徐州牧陶謙病重了,臨終之前安排讓劉備接手徐州。

謙病篤,謂別駕麋竺曰:「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謙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當。——《三國志·先主傳》

劉備正是憑藉著「有仁義之名,能救人之急」,所以陶謙在病重的時候,才會決定讓劉備統領徐州。

很多東西,並不是別人給你,你就能拿到手的。在這個亂世當中,劉備的力量還是十分弱小,所以劉備始終不敢接受徐州。劉備以近在壽春的袁術為名推託,陳登和孔融先後對劉備進行勸說。

備斂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間有劉備邪!」從這裡可以看出,劉備從來沒有想到過「仁義」這個魚餌,居然能夠釣到孔融這條大魚!正是因為獲得了孔融的支持,劉備這才敢接領徐州;正是在獲得了當地豪強陳登的首肯,劉備這才敢接領徐州。

劉備從鎮壓黃巾起義開始,不斷地跑來跑去,始終就沒有一塊自己的落腳點。只能不斷地依附於其他諸侯,也算是過著寄人籬下的日子。這會兒總算是有了自己的一塊兒地盤兒。

在實力決定一切的亂世,劉備的徐州是旋得旋失。之後又先後依附於曹操、袁紹、劉表等諸侯,再也沒有了徐州那樣掉下來的餡餅。

劉備在劉表那裡的時候,因為荊州的豪強前往結交劉備,所以就引起了劉表的注意。劉表就開始在暗地裡提防起劉備來了。以後的日子又將何去何從,劉備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迷茫期。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諸葛亮獻上了《隆中對》的策略。《隆中對》對於劉備來說意義重大,它從戰略的高度上給劉備做出了謀劃,解決了劉備走一步看一步的問題。

諸葛亮的《隆中對》主旨就是「跨有荊益、結好孫權。」諸葛亮雖然從戰略上做出了規劃,但是如何才能「跨有荊益」,諸葛亮卻沒有從戰術上給出一個詳細的方案。

歷史不斷地出現相似的場景,劉表在病重之時也將荊州託付與劉備。

英雄記曰:表病,上備領荊州刺史。魏書曰:表病篤,託國於備,顧謂曰:「我兒不才,而諸將並零落,我死之後,卿便攝荊州。」備曰:「諸子自賢,君其憂病。」或勸備宜從表言,備曰:「此人待我厚,今從其言,人必以我為薄,所不忍也。」

雖然場景與陶謙病重之時把徐州交給劉備一樣,但是這次劉備卻沒有因此而得到荊州。劉備能夠順利得到徐州,是因為得到了陳登和孔融的支持;而在荊州劉備顯然沒有獲得蔡瑁等人的支持,劉備即使接受也未必能夠順利得到荊州。

對於劉備的尷尬處境,諸葛亮也沒有給出什麼良策。只是在劉備經過襄陽之時,勸說劉備趁機攻打劉琮而已。只有在聯合了孫權打敗曹操之後,劉備總算有了荊州的五個郡。「跨有荊益」的戰略,只是剛剛開始起步。

就在這個時期龐統來到了劉備的身邊,劉備對他的禮遇僅僅低於諸葛亮一點。過了沒有多久,龐統就和諸葛亮並列為軍師中郎將,很顯然劉備已經開始重視起龐統來了!

因為曹操派遣鍾繇攻打漢中張魯,張松趁機勸說劉璋邀請劉備入蜀。由於劉備「有仁義之名,能救人之急」,所以劉璋就派遣法正前去邀請劉備入蜀。法正等人勸說劉備借這個機會圖取益州,但是劉備擔心會「失信義於天下」,所以劉備猶豫再三一直下不了決定。

為了解決取得益州之後「失信義於天下」的問題,龐統給劉備制定了另一套戰略層面的規劃:

統曰:「權變之時,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順守,報之以義,事定之後,封以大國,何負於信?今日不取,終為人利耳。」備遂行。

奪取益州相對簡單,最困難的是如何安排劉璋!龐統的這個策略,能夠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問題是龐統在奪取益州的過程中死了!

劉備在取得益州之後,是因為忘記了龐統的謀劃,還是當時的形勢所迫,劉備並沒有把劉璋「封以大國」,只是把劉璋遷到了公安。

劉備終止了龐統的策略,引起了諸葛亮「跨有荊益、結好孫權」的瓦解。

劉備入蜀之後,並沒有馬上採取行動,而是「厚樹恩德,以收眾心」。雖然劉備在益州收買了人心,但是在奪取益州之後還是遭到了強烈的抵抗。

城中尚有精兵三萬人,谷帛支一年,吏民咸欲死戰。璋言:「父子在州二十餘年,無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戰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遂開城出降,群下莫不流涕。——《三國志·劉二牧傳》

從這裡「吏民咸欲死戰」可以看出,益州官民都表現出了頑強的抵抗意志。劉備之前的「厚樹恩德,以收眾心」全部付之流水。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恐怕更多的是來源於劉備的人設崩塌吧!

在成都被圍困之後,劉璋派遣張裔與劉備進行談判。在得到了劉備「禮其君而安其人」的許諾之後,劉璋這才開城投降。

劉備在接受了劉璋的有條件投降之後,不僅沒有執行龐統的「封以大國」,也沒有給劉璋相應的禮遇。劉備對於劉璋的處理,更是加深了人們的這種印象。劉備前半生積攢的「仁義」之名,就此徹底地被抹去,人們看到的只是劉備那「背信棄義」的醜惡嘴臉。

自從孫劉結盟以來,劉備從結盟之中不斷地獲益,而孫權卻從未在此結盟中獲得任何好處。

劉備在取得漢中之後,馬超等人上表推舉劉備為漢中王。劉備不僅獨自占有了益州,而且還使自己晉升到了王爵。此時的孫權連侯爵都不是,這就立刻置孫權於劉備之下了。孫權開始感到極度的不舒服,孫劉聯盟就此開始產生裂痕。

孫權對於劉備的漢中王身份,就是不予以承認。等到孫權迫於曹魏的壓力,想與劉備重修舊好之時,孫權這才承認了劉備的漢中王身份。

在《後漢書·獻帝本紀》里記載「劉備自稱漢中王。」當時漢獻帝被曹操所挾持,所以劉備不可能會得到漢獻帝的封授。沒有漢獻帝的封授,劉備稱王就屬於非法。

既然無法從漢獻帝那裡得到封授,那麼就只好援引「河西五郡共推竇融為元帥」的故事。當年袁紹就是用這個方法被推舉為討伐董卓的盟主。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以馬超為首的一百二十人聯名上表。馬超被漢朝封為都亭侯,關羽被漢朝封為壽亭侯。因為關羽只是劉備的手下,不具有諸侯的身份,所以只能由馬超來領銜。

只有相同級別的諸侯推舉,才能產生更高一級的權力。所以只有一個馬超明顯是不夠的。如果這篇表文是由劉璋來領銜,至少把他的名字也列在表上,這時候自然就名正言順啦!

劉備仿佛忘記了孫權的存在,仿佛忘記了還有孫權這麼個同盟。劉備沒有執行龐統「封以大國」的策略,仿佛忘記了曾經許下「禮其君而安其人」的承諾,把劉璋遷到了公安。這恰恰給了孫權一個很好的機會。

孫權奪取了荊州之後,劉璋就落到了孫權的手中。劉備沒有採用「挾劉璋以治益州」,孫權卻是把劉璋的作用發揮的淋漓盡致。

孫權先是任命劉璋為益州牧,將他安置到了秭歸,利用劉璋號召益州人士反對劉備。等到劉璋死後,孫權又任命劉璋之子劉闡為益州刺史,將他安置到交州和益州的交界處,繼續策反益州反對劉備的勢力。直到劉備死後諸葛亮主政,開始恢復孫劉聯盟的時候,孫權這才收起了劉璋父子的這張牌。

由於劉備沒有把龐統的「封以大國」執行下去,被孫權充分利用劉璋父子牽制了劉備。劉備不僅失去了益州,而且被劉璋攪和的益州內部不穩!

諸葛亮的《隆中對》遭到了徹底的失敗。「結好孫權」只是虛有其表,被孫權用劉璋加劇了益州的內耗;「跨有荊益」也只剩下了一個疲敝的益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