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小時候的年味和習俗,你記憶中還封存多少?

丹妮隨筆 發佈 2020-01-23T09:09:26+00:00

吃完飯後換上新年的衣服,走街串巷地去小夥伴炫耀家裡,看看誰的新衣服樣式最好看,誰的漂亮,其實在九十年代大部分人的衣服樣式都差不多,一個村那麼多孩子撞衫是常有的事,但大家都感覺很正常。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又到一年年關,也意味著要回家過年了。過年回家,過年回老家,過年回家鄉。對於遠方遊子,老家才是家,家鄉才是家。家鄉幻化為老屋門前的歪脖子柳樹,家鄉幻化為門前的青石板小路,家鄉幻化為院牆上爬的長豆角和絲瓜,家鄉幻化為母親那悠長的喊我回家吃晚飯的聲音......但無論怎麼幻化,家鄉的一草一木和風俗都定格在我腦海中。

現在我還清楚地記得小時候過年的場景:大年三十,一大早父親忙著把家裡里里外外再做一次大掃除,垃圾剷出去(初一到初五可以掃地,但垃圾不可以倒到院子外面,防止財氣外流)。媽媽在廚房裡忙著包餃子和燒年夜飯。弟弟和我忙著跑東家竄西家地去撿拾人家燃燒未盡的鞭炮。等到吃飯時,我和弟弟才拿著幾個小鞭炮樂滋滋地吃年夜飯。父母和母親一家人團團圓圓地為坐在一起其樂融融地吃著年夜飯。

吃完飯後換上新年的衣服,走街串巷地去小夥伴炫耀家裡,看看誰的新衣服樣式最好看,誰的漂亮,其實在九十年代大部分人的衣服樣式都差不多,一個村那麼多孩子撞衫是常有的事,但大家都感覺很正常。去小夥伴家玩過回家看春節聯歡晚會。

初一早上,一聽到外面響起鞭炮聲就一股腦地爬起來,這時母親和父親已經起床煮荷包蛋和餃子了。母親看到我和弟弟起床後,笑盈盈地說:「起來了!」我們興奮地說:「新年好!」洗完畢,母親給我和弟弟各盛幾個荷包蛋,荷包蛋的碗裡放了好多白糖,吃到嘴裡感覺從嘴你甜到心裡,荷包蛋就是最好吃的美味(那時農村家庭的雞蛋主要是賣的,賣來的錢是一個家的油鹽開支,不過年不過生日是不常吃的)。吃完荷包蛋再吃半碗餃子就飽了。

母親把頭一天晚上準備好的紙錢和祭品拿出了,對我們和父親說:「去上墳吧!」然後父親推出自行車,我和弟弟一個坐在橫樑上,一個坐在后座上和父親一起去祖墳地上墳了。到了墳地往往天天才剛麻麻亮,我們先來到爺爺奶奶的墳頭前磕頭燒紙錢。然後再給整個大家族的每一個長輩們一個墳頭燒一沓紙錢,希望他們在陰間也能過得個開心年。

燒完紙錢,我們回家後叫上東家的大娘西家的嬸子去給家族裡的長輩拜年,我們同一家族之間的拜年不用提禮物,只是坐一會聊聊家常問候長輩,當然長輩也不用發壓歲錢,長輩只要把家裡的零食拿出來給我們這些小孩吃一點即可。那時的零食不像現在零食種類這麼多,我們最常見的就是炒花、炸爆米花、瓜子和糖塊。我們小孩只顧吃,一個村下來,口袋裡裝得滿滿的,樂滋滋地回家了。

初一過完就到了初二,一大早母親就會把準備好的去外婆家的禮物準備好,我們一大家子就開開心心地直奔外婆家。我們到了外婆家先把外婆外公的禮物拿下來,再去其他外婆家(外婆的妯娌)還有親舅堂舅。一家一家地去,有的會給五毛錢、兩毛錢的壓歲錢(五毛是行情,一塊錢算是大方的家),七八家下來也有兩三塊錢的「收入」。所以小時侯特別熱衷於過年走親戚。

過年走親戚時,我們一般都會在我外婆家吃飯。這時會有更多的機會和外公外婆相處了,外婆這時會逗我:「妮,你的這件新衣服怪好看的,能不能借婆穿幾天?」往往我會斬釘截鐵地說:「不行!我的太小了,你穿不上!」但經常招來大家的鬨笑。那時年齡小其實我真的怕外婆一借不還了。回憶起來感覺那時真的太天真了,現在有能力給外婆買新衣了,外婆卻不在了。

後面的日子一直都在走親戚,走父親和母親的舅舅、大姨小姨的。那時的人雖然都不富裕,但親戚之間都很親,關係特別好,不存在攀比和心理不平衡的現象。

春節持續到正月十五,過了元宵節,十六一開學春節就結束了。現在回憶起小時候的春節感覺是那麼的清晰和讓人回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