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氏入晉到六卿專政——春秋時期趙氏家族的興衰

玲瓏文史 發佈 2020-01-23T10:36:50+00:00

在西周時期,諸侯及卿大夫只要有土地,都算是封君。由此可知,《史記‧趙世家》中「造父受賜趙城並將氏族改稱為趙氏」的舉動,就有趙氏在西周時期立國的意味。

在西周時期,諸侯及卿大夫只要有土地,都算是封君。由此可知,《史記‧趙世家》中「造父受賜趙城並將氏族改稱為趙氏」的舉動,就有趙氏在西周時期立國的意味。

造父第六代子孫名叫奄父,與其祖先一樣為周王駕馭,當時他侍奉的天子是周宣王。奄父陪同周宣王參與「千畝之戰」,戰局吃緊,宣王一度被包圍。靠著奄父的駕馭技術,宣王才安全脫離戰場。

此戰是西周王朝走向敗亡的重要轉折點,象徵著昔日婚姻政治聯盟崩解,原來的盟邦變成敵人,周室增加了一個外在威脅。

宣王去世後,繼位的周幽王昏庸無道,周的力量日趨衰弱,奄父的兒子叔帶決定尋找新的出路,他率領趙氏家族投奔晉國,這種行為代表位於趙城的趙氏之國,可能遭遇了嚴重的困境。他們在當時面臨何種問題,史書並無記載。然而,在西周末期,「闢土服遠」的浪潮正方興未艾,晉國日漸強大,許多鄰近晉國的小國都漸遭吞噬,趙氏之國也很有可能為大國所滅。

叔帶眼見局勢如此險惡,周王室又因周幽王之故不足為恃,依靠王室之力來復興家族的希望不大,遂決定脫離周室投奔晉國,效忠當時晉國國君晉文侯。

趙氏家族在晉國內鬥中作何選擇?

趙氏入晉後,晉國發生了兩大國內勢力的內鬥。晉文侯本有一弟,名叫成師,文侯去世後,由文侯之子晉昭侯繼立,此時成師勢力日大,昭侯將他封於曲沃,稱為曲沃桓叔。

此一決策頗為失策,因為曲沃不但土地肥沃,城邑也比當時的晉國都城翼大,加上桓叔好德,讓晉國內部形成晉國公室與曲沃桓叔兩大勢力。有識之士早已看出,晉國內部不安定的禍根已現。

此後幾十年,兩方為了爭奪晉國大權鬥爭不斷,東周王室支持當時的晉國公室,甚至曾派兵支持晉侯討伐曲沃桓叔一系,但都未成功,反而讓曲沃一方勢力日漸強大。最終,曲沃武公攻打晉公室並滅之,成為新的晉國統治者。

在曲沃一系與晉公室的對抗時期,晉國國內其他勢力要不可避免地慎選支持對象。身為異姓的趙氏在當時選擇支持曲沃一系。曲沃這一方獲得了政權爭奪的勝利後,趙氏由於在這場衝突中做了正確抉擇,更加獲得重用。

叔帶五世孫趙夙,在晉獻公時期的一系列軍事外交活動中,都圓滿地完成了任務,因此晉獻公決定將趙夙率軍攻下的耿封給趙氏,趙氏在投奔晉國後獲得了第一個采邑。

「曲沃代翼」的發生,打破了晉國國內的宗法傳統觀念,讓晉國的政局開始走向不穩定。晉獻公在武公死後即位,他為了避免類似「曲沃代翼」的事件重現,開始蓄意削弱或滅掉國內其他同姓公族。

但讓人驚訝的是,晉獻公受到寵妃驪姬影響,聽信她對於晉國三位公子申生、重耳、夷吾的構陷,造成太子申生自殺,二子重耳與三子夷吾逃亡,此「驪姬之亂」對晉國政局影響甚巨。

此時趙氏又面臨效忠何方的問題,趙氏的領導者趙衰選擇效忠重耳,並與其流亡海外、真心輔佐;重耳回國即位為晉文公後,周王室發生「王子帶之亂」,趙衰建議晉文公主動協助周王室平定此亂,以博得尊王的美名,有助於晉國成就霸業。晉文公依言而行,讓晉國獲得周王室的嘉獎與賞賜。晉文公為了酬謝趙衰,將周天子賞給晉國的原,賜給趙氏作封邑。

此後中原逐漸演變成晉楚爭霸的局面,兩國爆發了旨在爭奪中原霸權的「城濮之戰」,趙衰又先後推薦郤榖、欒枝、先軫等人統兵,獲得最終勝利,確立晉文公稱霸中原的地位。

為了適應國家地位提高的新形勢,晉文公將晉軍編制從三軍擴為五軍,並任命趙衰負責指揮新成立的新上軍;後來趙衰又被委以中軍佐的重任,等於全軍的副統帥,讓趙氏在晉國的勢力日益增加。

趙衰與重耳流亡期間,同娶狄人的隗氏兩姊妹,後來晉文公又把女兒嫁給趙衰,讓趙氏與晉公室親上加親,更有利於趙氏在晉國的發展。文公之女趙姬生下原同、屏括、樓嬰,代表了原、屏、樓三邑已屬趙氏,加上趙城、皋狼、耿,趙氏起碼已擁有六邑之地,這在當時晉國國內恐怕是首屈一指的。

趙衰的長子趙盾是狄女所生。趙衰在晉國安頓下來後,二妻四子一同團圓,趙姬發現趙盾較自己的兒子們更有才幹,主動建議趙衰將趙盾立為繼承人。最終趙盾在父親去世後,成為趙氏新宗主。

趙氏掌權與「下宮之難」

晉文公流亡期間,身邊的重要親信除了趙衰之外尚有數人,其中也包含了文公的舅舅狐偃。趙衰、狐偃在世時,趙、狐兩家未發生激烈衝突;兩人皆去世後,趙氏新宗主趙盾與狐偃之子狐射姑為爭奪晉國正卿之位產生了矛盾,最後趙盾獲勝,趙氏因此掌控了晉國大權,長達二十年之久。

這段時間,趙盾主導維持了晉國社會的穩定,任用賢能、依法辦事,還代表年少的晉靈公主持與同盟諸侯之間的外交盟會和聯合軍事行動,權傾一時。他不僅讓趙氏家族的地位更加顯赫,而且他對晉國公室仍算得上是盡心盡責、恪盡職守的。然而,在他執政的後期,發生了所謂的「趙盾弒君事件」。

趙盾晚年讓嫡,將宗主之位傳給同父異母的弟弟趙括。趙盾當初成為趙氏宗主,與趙括的母親趙姬不偏心己子,極力遊說趙衰有關。趙括與晉公室的血緣關係極近,又是趙姬在世時最疼愛的兒子,趙盾認為他將宗主之位交還趙姬之子一脈,可以增加趙氏家族的凝聚力。因此,他在晉成公即位後,便提出此一讓嫡之舉,並獲成公的允許。

孰料事與願違。趙盾去世後,趙氏家族在晉國的發展過於急躁冒進,引起其他卿族的側目,特別是晉國公室支系後裔,同時也讓欒、郤二氏不滿。偏在此時,趙同、趙括兄弟又仗恃著趙氏的勢力及與晉公室的親屬關係,張揚跋扈,導致趙氏在晉國益發孤立。

趙氏的外部局勢已偏險惡,此時趙氏內部又起內訌。趙盾讓嫡後,趙盾之子趙朔本應服從趙括的意志,但他娶了晉成公之女趙莊姬為妻,這使他敢於在家族內部表達與宗主不同的意見,趙莊姬也對丈夫不能擔任趙氏宗主有所不滿。

趙朔去世後,趙莊姬與其夫叔趙嬰私通。趙嬰能力比趙同、趙括兩位兄長高,早為兩位哥哥所忌,兩兄便利用此機會,將趙嬰放逐至齊國。對此不滿的趙莊姬,誣陷趙同、趙括有謀反的嫌疑,欒、郤二氏乘機落井下石,晉景公遂下令討伐趙同、趙括全族勢力,趙莊姬領其子趙武蓄養於晉宮,趙氏勢力大衰,史稱「下宮之難」。

晉景公本想把趙氏的田邑轉賜給其他卿族。自幼受趙氏照顧、由趙盾一手提拔、已升任為新中軍將的韓厥向晉景公勸諫,景公才改變主意,重新立趙武為趙氏嫡系後嗣,保留了趙氏的田邑。

趙武長大成人後,成了主事的人物,以過去的田邑為基礎,逐漸恢復了趙氏在晉國政壇的影響力。經歷了「下宮之難」後,趙武更加謹慎地處理與其他卿族的關係,不與其他卿大夫為敵。晉景公去世後,晉厲公即位,他積極剷除國內諸卿的勢力,消滅了當時勢力最大的郤氏,卻又被欒、荀二氏殺死,諸卿迎立了晉悼公。

晉悼公為穩定局勢,起用舊族子孫,趙武因此被舉拔為卿並任職新軍佐,後又升為新軍將、上軍將,最後被繼位的晉平公任為晉國的執政,至此趙氏重登晉國權力的頂峰。

趙武在執政期間致力保持國內各卿族勢力的平衡,舉薦賢能,亦維持了晉國與鄰國之間的良好關係,獲得時人的讚許;他無力解決晉國逐漸出現的「政在家門」問題,是較為人詬病之處。然而,這是晉國之沉痾,並非趙武憑一己之力就能迅速解決的。

趙武去世後,由次子趙成繼承趙氏宗主。雖然他未曾擔任過中軍將,且在晉國政壇上無重大作為,但他仍穩坐中軍佐的寶座,維持住了趙氏六卿之一的地位;他很重視後代教育,這讓後來接替趙氏宗主位置的兒子趙鞅,在日後獲得了更大的成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