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兩千年造反的源頭——為什麼東漢五溪蠻會發生大反叛?

苗疆漢子 發佈 2020-01-24T11:04:23+00:00

湘西兩千年造反的源頭就是東漢五溪蠻大反叛。這對弄清湘西人兩千年的造成史是很重要的,因為歷史往往是過去的重複。

五溪是沅水和湘西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概念。說穿了就是古代人們對河流的支流沒有那麼全面的了解,於是歷史上把沅水及其上流流域統稱為五溪(其實沅水較大的支流就有22條),五溪包括(雄溪、樠(朗)溪、酉溪、潕溪、辰溪)地域。辰溪始於梵凈山麓的貴州銅仁地區江口縣、流經銅仁,再下麻陽匯人沅江,是五溪中最大的一條溪河,也是最負甚名的一條溪河。樠溪即流經現銅仁地區松桃苗族自治縣的松江,潕溪即流經現銅仁玉屏的舞陽河的下游,雄溪即舞陽河的上游,酉溪即現在重慶酉陽縣的酉城河,辰溪是蠻夷的腹心溪河,明代的以銅仁府為核心的貴州正是在這條蠻夷者最集中的腹心溪河中誕生的。 從大致範圍來看,五溪地域應包括現在的湖南西部,包括湘西的大部分地區,以及巫溪流經的城步、綏寧、會同等縣;廣西北部;貴州的東北部,包括思南、銅仁、印江、松挑等地;貴州的東南部,包括武溪(舞溪)流經的黃平、施秉、鎮遠、岑鞏、玉屏等縣以及湖南的新晃、懷化等縣,還有沅江的支流清水江兩岸廣大地區;還有原四川東南部的酉陽、秀山等地。

「五溪」在今天的地圖上已經搜尋不到相關信息,可在歷史上的五溪可是西南地區一個重要的地名,這裡曾是西南地區著名的「五溪蠻」的故鄉。五溪蠻歷史上曾經非常厲害,他們可是湘西土匪的前身。



湘西兩千年造反的源頭就是東漢五溪蠻大反叛。為什麼東漢會發生五溪蠻大反叛 ?這對弄清湘西人兩千年的造成史是很重要的,因為歷史往往是過去的重複。

劉秀稱帝以後,武陵太守王堂直到建武五年(公元29年)才向劉秀政權「遣使貢獻」,表示歸服。在西漢時期,湖南地區還是「蠻多漢少」,漢族人至「漢末王莽之亂,始大舉移殖荊湘」。對於武陵郡這樣蠻族聚居的主要地區來說,「蠻多漢少」的情況尤其為甚,即或是經歷了新莽十幾年後也如此。當「武陵蠻夷特盛」之時,失去了中原朝廷憑恃的武陵太守王堂,大概也只能保守住郡治、縣城及其附近地區等幾個中心據點而已,對於動輒可出兵數萬的五溪地區蠻族應早就失去了控制能力。因此,他向劉秀政權「遣使貢獻」只是意味著他所能控制的郡、縣城等幾個據點歸服了東漢王朝,而廣大的五溪地區則仍然是如同原樣獨立的。

西漢推行的寬鬆的羈糜政策,但是隨著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 平定蜀地割據勢力公孫述後開始改變,開始強化對南方少數民族的統治。

東漢政府開始強化對南方的統治,南方開始也就出現「蠻族」的「反叛」。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有交趾、九真、日南三郡蠻夷的反叛;十八年(公元42年)有益州西南夷的反叛。東漢政府對這些反叛,都採取了強硬的鎮壓手段。

為什麼到了東漢包括五溪在內的南方開始出現「蠻族」的「反叛」?

《後漢書·南蠻傳》記載東漢五溪的「反叛」共十一次,其中有兩次說明了原因:「元初二年(115年),澧中蠻以郡縣徭稅失平,懷怨恨,遂屯結充中諸種二千餘人,攻城殺長吏。」又:「永和元年(136年),武陵太守上書,以蠻夷率服,可比漢人,增其租賦議者以為可……其冬,澧中、漊中蠻果爭貢布非舊約,遂殺鄉吏,舉種反叛,明年春,蠻二萬人圍充城,八千人寇夷道。」

「武陵蠻」、「長沙蠻」、「桂陽、零陵蠻」、「澧中蠻」、「漊中蠻」都是五溪蠻的別稱或一部分的別稱。從史書我們可以看出,東漢時已經在五溪徵用徭役、收取賦稅,並且「徭稅失平」,不斷在加重。顯然,東漢徭稅是引起了五溪蠻不斷起義反抗的原因。


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光武帝採取了一項新措施,他下詔,州郡檢核墾田頃畝和戶口年紀,名曰『度田』。『度田』的目的,除了掌握確實的戶籍和墾田數目,增加賦稅收入外,更重要的是企圖通過戶口年紀的檢核,以控制和解散豪強武裝。但是各州郡官吏都害怕豪強,不敢對他們推行『度田制』,反而借『度田』之名,蹂躪貧苦農民。光武帝的這項新措施,它既侵占了地方豪強的權益,又加重了少數民族的負擔。於是,紛紛發起反抗東漢地方政權的武裝鬥爭。

建武十九年(43年),左中郎將藏宮曾擊敗過一次五溪蠻的「反叛」(擊武溪賊至江陵),這次「反叛」行為可能是其時勢力「特盛」的「五溪蠻」對漢族地區的一次武裝劫掠行為,由於劫掠已經遠到江陵(今湖北荊州),在朝廷引起了震動,東漢王朝四年後決定五溪地區進行「秋後算帳」。


其後就有劉尚征五溪、馬援裹屍還等等五溪蠻反叛的故事。 ���ZZwMA�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