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GDP和軍事實力都高於日本,甲午海戰為什麼還會輸的那麼徹底

向東向南看 發佈 2020-01-23T11:22:03+00:00

19世紀末發生的中日甲午戰爭以中國慘敗為結局,中日簽訂《馬關條約》,中國也徹底淪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會。

19世紀末發生的中日甲午戰爭以中國慘敗為結局,中日簽訂《馬關條約》,中國也徹底淪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會。

但查閱史料發現當時中國的GDP,也就是國民生產總值是高於日本的,中國的軍事實力也強於日本,北洋艦隊所採購的鎮遠、定遠艦總噸位使日本望塵莫及的,但是就是這樣一場看似實力懸殊的戰爭卻以日本勝利為結局,很多日本和中國的網友對此都不理解,這值得思考。

這裡要強調一個概念,一個國家的GDP形容的是經濟規模,GDP高低並不能代表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以往的農業、服務業主導的國家GDP也能高於工業國。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評判依據不僅僅是GDP,還包括其工業體系、政治體系、教育體系等的發展程度。當年日本雖然GDP低於清政府,但是進過明治維新,系統性地向西方國家學習後,日本的現代化程度已經遠遠高於中國,擁有自己的工業體系、軍工供給系統,並且能夠動員全國進行戰爭準備。

而清政府進行的洋務運動僅僅是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軍工技術,但在國家自身體系建設上遠遠落後於日本。軍隊管理方面清政府也遠不及日本,中國人當時甚至沒有國家的理念,天高皇帝遠,這些被強征的士兵自然也無法展現強大的戰鬥力,這是再好的裝備也無法彌補的。

還有一方面,之前的鴉片戰爭中國也敗得很慘,根本原因就是沒有強大的軍隊調動能力,往往看到幾千英國軍隊就能輕鬆打敗數萬中國軍隊,軍隊調動能力是關鍵。以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軍隊有著海洋運輸能力,能在中國沿海任意一點登陸作戰,幾天就可以打到北京。而清軍就算人數再多,裝備再好也無法守住漫長海岸線,只能被各個擊破。


同樣日本在甲午戰爭發達的軍事調動能力起到了決勝關鍵,如黃海海戰日軍能集中全部兵力與北洋水師展開決戰,而北洋水師則分為了兩部,最後在黃海和威海衛被各個擊破。日本國土狹小,資源相對集中,再加上島國海洋運輸發達,而中國國土遼闊且交通運輸系統不發達導致強大的軍事能力只能如添油瓶般投入戰場,兵家大忌也,這也是失敗的關鍵因素。

綜合對比,當時中國對於日本的落後不在於經濟,不在於科技水平,而是系統方面,根基層面。這也是《馬關條約》後中國開展戊戌變法、維新變法的原因,只有政治上的改革,國民思想的改變方能真正的使國家協調健康地發展進步。這也是後來中國出現了那麼多積極學習西方民主制的的英雄們,孫中山、李大釗、陳獨秀等在為中國的未來拋灑熱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