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里的中國|兩代海島舞者的「快」「慢」舞步

新京報 發佈 2020-01-23T11:59:13+00:00

最前方是一個手持紅色旗幟的男生,另一名男生緊隨其後,一條「蛇」在他手中翻轉旋繞。後面其他男生兩人一排,左右手各拿著一隻短小的木棍,隨著後排的鑼鼓,上下舞動,發出清脆的撞擊聲:「吼!哈!」每年春節,廣東省南澳縣後宅鎮各村都會派出隊伍參加「游神賽會」,新鄉村元德社英歌隊則會表演英歌舞

最前方是一個手持紅色旗幟的男生,另一名男生緊隨其後,一條「蛇」在他手中翻轉旋繞。後面其他男生兩人一排,左右手各拿著一隻短小的木棍,隨著後排的鑼鼓,上下舞動,發出清脆的撞擊聲:「吼!哈!」

每年春節,廣東省南澳縣後宅鎮各村都會派出隊伍參加「游神賽會」,新鄉村元德社英歌隊則會表演英歌舞。

四十年前,柯祥麟將英歌舞這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南澳島。十年前,孫子柯思明接替了柯祥麟的英歌隊教練工作。而柯祥麟則在為振興南澳島上獨特的車鼓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努力。

今天(1月23日),柯思明向新京報記者表示,由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2020年春節的英歌舞表演被取消。他會繼續完善英歌舞,把當地的英歌舞表演得更好。

祖父整理瀕臨失傳的車鼓舞

南澳島地處廣東東南沿海,形狀像一個葫蘆,北回歸線自此穿過,一條11千米的跨海大橋把島嶼與大陸相連。島上漁民眾多,島民崇拜關公,愛看《水滸》。

南澳島距離陸地11公里,有跨海大橋相連。

已有百餘年歷史的車鼓舞,取材於《水滸傳》智取大名府的故事:梁山泊英雄喬裝打扮混進大名府,以拖車鼓表演為掩護,營救盧俊義。

80歲的柯祥麟介紹,整場車鼓舞長達2小時,包括一個半小時的「唱詞」和半小時的「雜耍」。

說到興起,柯祥麟張口就演唱了一段:「正月來看燈,哪哎呦,成群結對往南行,哎呦……」每次動作都聚精會神。他雙腿微屈,眼睛緊跟著手掌的運動軌跡。快速來回數十次後,他呼吸加重,有時稍失平衡碰到一旁的木桌,發出「吱呀」一響, 但仍然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車鼓舞的演唱和雜耍都要配合道具來完成,柯祥麟拿出斧頭、鑼、紅綾等數件道具,分別扮演李逵、時遷、扈三娘等角色,邊唱邊跳,向新京報記者一一演示。

相傳,車鼓舞在清末民初傳入南澳島。《南澳縣誌》記載,一百多年前,南澳民間游神賽會時,已有車鼓舞表演。

上世紀50年代,南澳島車鼓舞表演者穿著戲服。 受訪者供圖

但現在,車鼓舞瀕臨失傳。會跳的人慢慢去世,島上剩下的老藝人屈指可數。而年輕人又對此知之甚少。當新京報記者談起這個詞,許多當地居民只是茫然地搖頭。

在距南澳縣城10多公里的澳前村,82歲的老藝人周庭豪曾在2007年讓車鼓舞曇花一現,但他告訴新京報記者,因為缺少資金支持和傳承者學習,這一舞蹈已難以重現。

面對這種情況,柯祥麟深感擔憂,覺得「100多年的歷史不能被辜負」,於是開始整理車鼓舞的材料。

每天清晨6點,柯祥麟起床後,會出門鍛鍊一個半小時,然後回到15平方米左右的工作室。與鄰居泡杯功夫茶,拉幾句家常後,他便伏坐在了書桌前。平時,他會根據記憶在屋裡自己「比劃」,力求還原車鼓舞最原本的動作。

現在,柯祥麟已經積累了一沓一沓有關車鼓舞的圖書和資料。柯祥麟案頭,巴掌大的日記本上,記載著一些曲譜,還排列著密密麻麻的紅、黑各色的文字,那是車鼓舞的唱詞。

柯祥麟告訴新京報記者,他憑藉記憶將車鼓舞的老調記錄了下來,但有些傳統唱詞格調不高,因此他還自己填寫了許多以南澳自然風光、南澳發展變化為主題的新唱詞。

但由於表演規模大,需要的人手多,車鼓舞表演一直沒有恢復。

柯祥麟說,他的腦子裡有「全套車鼓舞」,他希望有朝一日,這些東西能持續流傳下去。「這樣才能對得起老祖宗」。他希望爭取南澳縣對車鼓舞的支持,還提出了一些解決資金問題的方案,比如通過商業化巡演,獲得贊助,用以維繫舞蹈隊的持續發展。

孫輩弘揚快版英歌舞

投入車鼓舞的整理之前,柯祥麟是英歌舞隊的教練。他也是把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南澳的人。

1951年,年僅11歲的柯祥麟隨同全家,被迫移居廣東省普寧縣塗坑村務農。英歌舞在普寧很流行,柯祥麟年年參加表現,直到上世紀80年代回到南澳,開始在南澳傳播英歌舞。

柯祥麟70歲那年,他的孫子柯思明接棒,成為英歌舞的教練,當時柯思明只有15歲。由於柯思明正在讀書,英歌舞隊一度陷入停頓。直到兩年前,23歲的柯思明才真正擔負起教練的職責。

柯思明告訴新京報記者,爺爺年輕健壯時,舞蹈跳得精彩絕倫,特別是「須功」,眼神中總透著「震撼人心」的力量:「我現在還是趕不上他」。

1月22日凌晨,80歲的柯祥麟在一間活動室向25歲的孫子柯思明展示當地舞蹈中的「須功」,他說,這需要做到眼力、手力和腳力的統一。 新京報記者 張熙廷 攝

受到柯祥麟的影響,柯思明從小就對英歌舞很感興趣。他多次向新京報記者表示,英歌舞讓他精神狀態越來越好,英歌舞中大量的有氧運動,讓隊員們身材都很精瘦,外形因此大多俊俏。

1月21日晚上7點半,後宅鎮文化服務中心大院門口響起鞭炮聲,柯思明帶著穿著黑色衣服的二十個年輕小伙子,在嘹亮而規律的鑼鼓聲中,兩人一排,走出大門。

隊伍最前方,是一個手持紅色旗幟的男生,旗幟上寫著:「元德英歌」幾個大字。另一名男生緊隨其後,一條「蛇」在他手中翻轉旋繞。後面其他男生兩人一排,前排都在左右手各拿著一隻短小的木棍,隨著後排的鑼鼓,上下舞動,發出清脆的撞擊聲。

「吼!哈!」小伙子們走上馬路,一邊跳一邊喊著。小伙子們大多是附近的初高中學生,利用放假時間參加一年一度的慶祝活動。

這是英歌舞的彩排。原計劃第一場在正月初一。由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原定的正式演出被取消了。

彩排時,柯思明在一旁,不時指揮著。2020年的英歌舞動作是經他多次改編後定下來的,速度更快,在柯思明看來,快節奏的舞步和節奏,更加適合年輕人的氣質。

但最初,他將一些動作簡單組合,編排出來的英歌舞受到了許多老一輩人的批評。「跳得不像樣」。

柯思明便翻看普寧英歌的不同視頻,試圖從裡面挑出精髓,並尋求爺爺的指點。之後,他一有空就對照視頻比劃,通常一個喜歡的動作,他「起碼要翻看和練習50遍」。考慮到循環表演的動作讓人疲倦,他還改變編排,將4套不重複的動作,穿插在隊形變換中,以「一開始就牢牢吸引住眼球」。

隊伍吸引了不少目光,周邊的商鋪里,不少人跑到門口,伸長了脖子往馬路上探看,經過的市民都停下來拿起手機拍攝,臉上都洋溢著笑意。幾個十幾歲的姑娘追著跑到路邊隊伍較前的位置,停下來看著隊里的男孩偷笑,等隊伍與她們拉開了距離,又再次追上去。

1月21日晚,南澳後宅鎮新鄉村元德英歌隊正表演柯思明編排的英歌舞,吸引了許多路人駐足圍觀。 新京報記者 張熙廷 攝

同題問答

新京報:用一個詞來總結2019年?

柯思明:往事清零,愛恨隨意。

新京報:過去一年家鄉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柯思明:我感受最大的變化是我周圍的人的言行舉止,比如說我們英歌隊隊員的綜合素質,大大提高了,他們相處得更加融洽,變得更加有愛心。

新京報:新的一年有什麼願望和規劃?

柯思明:希望我們英歌隊的正能量,更夠持續地傳承下去,我也能做一個永遠有正能量的人。

新京報:你最關心的社會問題是什麼,希望怎麼改變?

柯思明:希望這隻隊伍能夠受到當地政府的重視,我覺得當今社會需要這種精神。

新京報記者 張熙廷

編輯 郭琛

校對 郭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