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上位記:打雜的美工費盡心機成大佬,終敵不過離別二字

浮世人物誌 發佈 2020-01-23T13:03:52+00:00

在文工團解散那一段里,有一場哭戲,所有人都在哭,但只有導演馮小剛是真的動情,因為那段日子,真的再也回不來了。

「娘在家就在,娘沒了我就成孤兒了。」

2019年12月15日深夜,61歲的馮小剛一連發數條微博談離別,言語悽愴,字字揪心。

微博中,馮小剛提到了自己患腦血栓癱瘓16年的母親,即使在他最艱難的時候,依然全力支持著自己的事業。

母愛的力量是偉大的。可以說,沒有母親的支持,馮小剛走不到今天。

馮小剛更是自嘲自己是個野路子導演,一個打雜出身的文工團少年,做夢也沒想到會成為導演:

導過電視,導過電影,甚至導過春晚,他自己受過追捧,也遭過質疑,但自始至終,最想得到的他人認可,卻遲遲不能到來。

的確,和中國其他導演相比,馮小剛確實是個異類。

一、初現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馮小剛參演了一部軍旅題材電視劇《凱旋在子夜》。講述的是南疆十年烽火;而馮小剛的崢嶸初顯,便是由此開始的。

這部劇集籌劃時,馮小剛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無名小卒;僅僅是做一些場記和美工的活兒。說白了,就是拍攝現場打雜的。

可作為戰爭片,自然少不了敵我雙方的殊死搏鬥;那時的電視劇還沒有出現現在「雷劇遍地走」的局面,講究一個真實性。

拍到一半時,劇組發現在劇本里少一個被擊斃的越軍形象。這可怎麼辦?

由於缺少經費,無法再花大價錢請演員,沒辦法只能讓劇組裡的人去頂替。選誰合適呢?大傢伙一合計,把目光盯上了馮小剛。

為什麼是馮小剛?因為大家都覺得馮小剛長得特別像越南人。枯乾瘦小,獐頭鼠目,尤其是前面兩顆大門牙,不演反派簡直對不起他的形象。

馮小剛二話沒說,直接接受了這個安排。要知道,在那個較為保守的年代,飾演反派是需要強大心理素質和擔當的。

就連在拍《西遊記》的時候,都出現過演員不願意演妖精而拒絕拍攝的情況。

這雖然是當時不經意間的一個決定,可放眼馮小剛數十年的影視生涯來看,卻是一個重要節點——他第一次展現出了自己的特質:

不放手任何一個可能的機會,哪怕這個機會再艱難和刻薄,也一定會伸手去夠一夠。

說好聽點,這種本事叫做善於逢迎,說難聽點,叫做會「溜須拍馬」。

而這天底下的事情沒有無緣無故的因,更沒有無緣無故的果,馮小剛的這項本領,是打小起的生活環境養成的。

二、機遇

1958年,馮小剛出生於北京的一個機關大院,那是一個全中國紅紅火火的年代。父親馮飛,是北京高校的高級知識分子;母親則是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中國傳統女性。

在出生沒多久,馮小剛的父母就因為一些原因離了婚。為了遠離旋渦,馮母帶著姐姐馮小軍和馮小剛二人搬離了大院;搬到了車公莊大街北里,因為馮小剛母親工作的印刷廠就在這裡。

離婚後的馮母獨自一人拉扯著兩個孩子;又因為自己體弱多病,不能幹重體力活兒,所以馮小剛一家子過得很清苦。

在馮小剛的回憶里,小時候最喜歡的日子就是夏天,母親總會把自己喜歡吃的西紅柿製成醬存起來。因為對馮小剛來說,那一壇壇的西紅柿醬,便是一份份沉甸甸的母愛。

吃苦長大的孩子懂事又早熟,上中學時,馮小剛就立志要當大官,甚至給自己提出了三個條件:

第一條便是一年四季天天能吃到西紅柿;第二是巧克力能隨便吃,第三是紅薯干管夠。

放在今天,這看似不值一提的願望,卻是當時身處社會底層的馮小剛最真實的憧憬。

高中畢業後,馮小剛進入了部隊的文工團,在裡面擔任舞蹈美術設計,這段時間是馮小剛一生中最為金色的青春時光;也成為了馮小剛和張藝謀、陳凱歌、王家衛之間最大的不同點——

馮小剛沒上過正經大學,不是電影行業科班出身。

曹雪芹在《紅樓夢》里寫道「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馮小剛之後的成長曆程,可以說把這句話運用到了極致。

退伍後,馮小剛被分配到了北京城建開發公司擔任公會問題幹事;也是在這裡,馮小剛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個貴人——鄭曉龍。

沒錯,這個鄭曉龍,就是熱播劇《甄嬛傳》的導演。

鄭曉龍是誰?和著名導演姜文一樣,是正兒八經的大院出身。豈是馮小剛這種野路子出走之人能比的。

在老北京城,機關大院裡出身的子弟和胡同巷子裡出身的百姓,壓根就是兩個不同階層。

但是,馮小剛之所以能成為馮小剛,就在於他能抓住一切機會。

三、發跡

當時的馮小剛在公司主要負責宣傳工作,恰巧和在北京電視藝術中心工作的鄭曉龍有業務往來。在馮小剛眼裡,鄭曉龍可是妥妥的上流社會人物。

為了能保持這根線不斷,馮小剛每次見到鄭曉龍都畢恭畢敬的;在鄭曉龍的面前跑前跑後,經常弄得鄭曉龍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

有付出自然有回報,馮小剛被鄭曉龍安排到了電視劇中心當美工。雖然僅僅是一個美工,但好歹進了影視這個行業里來了。

由於地位不高,除了美工之外,馮小剛還負責其他各類雜務。上文提到的《凱旋在子夜》便是在這個時候拍的。

在蟄伏了一段時間之後,馮小剛很快迎來了他人生中的第二位貴人——王朔。

王朔是鄭曉龍一個大院裡長大的髮小,更是同一個圈子裡的人。馮小剛在鄭曉龍手下做事,自然少不了和圈內人士的接觸。

於是,在鄭曉龍的牽線下,馮小剛認識了王朔。沒過多久,馮小剛便被王朔的才華折服了。甚至有傳言,馮小剛能把王朔的小說一字不差的背下來。

曾有人讓馮小剛評價王朔,馮小剛更是毫不猶豫地稱讚道「抬頭望見北斗星」。話傳到王朔耳朵里,著實聽著非常舒服。

可光會說話成不了事兒,你馮小剛再會說,在別人眼裡也只是個賣糖的嘴,甚至會遭到鄙夷。

由於身份地位差距懸殊,馮小剛每次和這些京圈大佬們吃飯時,都是處於末席的位置。接菜倒水這些事兒,更是馮小剛一手包攬。

最過分的是,在葉京改編自王朔的小說《與青春有關的日子》電視劇中,有一個滑稽丑角「馮褲子」,便是以馮小剛為原型。

這一切,馮小剛心知肚明。

為了能夠向上爬,馮小剛忍下了這些事兒;因為自己一無所有,所以不會在意失去些什麼。

相反,馮小剛在等一個機會:能夠施展自己才能的機會。而這個機會,很快就來臨了。

1991年,鄭曉龍和王朔合拍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劇本由王朔來寫。當準備就緒,要開始拍攝的時候,劇本卻弄丟了。

這可是件大事,沒劇本怎麼拍攝?這個時候馮小剛站了出來。他自告奮勇地說:我記得劇本內容,我可以把劇本復原出來。

此時已經到了火燒眉毛的境地了。沒辦法,姑且死馬當活馬醫吧。鄭曉龍半信半疑地把任務交給了馮小剛。

經過一番通宵,馮小剛居然硬生生地把劇本重新寫了出來。這可讓鄭曉龍和王朔刮目相看;自然職位從美工提到了編劇,不僅如此,還繼續模仿王朔的語氣又寫了幾集劇本。

此後馮小剛便和鄭曉龍一起進行聯合編劇,創作出了電影《大撒把》、《遭遇激情》。在1993年,更是成為導演,一起執導了《北京人在紐約》。

1994年,馮小剛和王朔成立了一家名為「好夢公司」的影視公司,進行電影電視創作。在跑業務期間,馮小剛認識了王中磊,劉震雲等大佬。

但公司出師未捷身先死,一連拍了三部戲,都沒能過審。王朔夠義氣,為了不拖累公司,自己前往了美國呆了一段時間。

可接下來馮小剛做的事兒,可就不那麼地道了。馮小剛一看王朔走了,便一下踢開了王朔的影響,開始單獨拍片。

眾所周知,馮小剛指導的首部新年賀歲片《甲方乙方》是改編自王朔同名小說《你不是一個俗人》。

但在影片上映時,馮小剛卻將王朔的名字給去掉了。氣得王朔直罵馮小剛白眼狼。在影片大火之時,也就是王朔和馮小剛徹底斷絕關係之日。

自此,馮小剛在借鑑了王朔的寫作風格後,開始了自己作為「賀歲片之父」的創作生涯。並以每年一部電影的速度,迅速打開市場。

1998年的《不見不散》,1999年的《沒完沒了》無一沒有王朔的影子;也成就了「馮氏喜劇」的名號。

事業上的成功給馮小剛帶來了人生中更多的機遇。在拍攝《大撒把》時,馮小剛迎來了婚姻上的第二春。

1991年,馮小剛在劇組認識了徐帆,二人迅速墜入愛河。此舉動搖了與原配夫人張娣的婚姻。

張娣得知後,卻不吵不鬧,聽之任之,這讓徐帆和馮小剛非常難受,直到八年後,張娣徹底對馮小剛死了心,二人才協議離婚。

離婚後,徐帆和馮小剛迅速結婚。當時多少人認為馮小剛是走了狗屎運,根本配不上徐帆。甚至有人戲稱「好端端的一個姑娘,咋嫁給了一個越南人」。

四、登頂

十年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不過卻足以讓馮小剛躋身中國頂尖商業片導演行列。

從2000年開始,到2010年,馮小剛拍的所有電影,沒有一部是虧錢的。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成就。放眼中國,沒有哪個導演敢打包票說自己的作品穩賺不賠;而馮小剛就是那塊金字招牌。

因為馮小剛的逢迎,不止在現實中,也在作品裡。沒有人喜歡晦澀難懂的影片,然而曲高和寡,卻是那時中國導演界的一個通病。

在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紀初,中國的導演們面對大開的國門,迫切需要得到外界的認可。拍了一大堆展現中國內涵和民族深度的作品,例如陳凱歌的《邊走邊唱》。

誠然,這些作品具有極強的藝術性和文學性,在電影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但是,這些影片的價值往往都是專業人士深度挖掘的成果,在上映之初並沒有得到人們的認可,換言之,就是基本沒有票房。

馮小剛出身市井,對自己身處的環境有著清醒的認知。於是他在創作一開始,便定下了很清晰的思路:通俗易懂,貼近生活的喜劇商業片。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現實的原因:馮小剛缺錢;玩不起文藝片。

細數馮導那十年來的作品,從《大腕》到《手機》,從《天下無賊》到《夜宴》,無一不是緊貼老百姓日常生活。

網絡新詞、新事兒,給普通百姓的生活帶來了怎樣的改變;在時代的洪流之下,小人物的掙扎奮鬥,有歡笑、有落寞、有得意,也有苦悶;眾生百態、世態炎涼,於馮小剛的作品裡盡顯無餘。

而恰恰老百姓就喜歡看這種能產生共鳴的作品。陽春白雪的故事,能欣賞者畢竟是少數。高山流水是精英們的精神寄託,但無法惠及大眾,更無法產生群眾效應。

所有馮小剛成功了,僅從受大眾歡迎程度來看,馮小剛可以當之無愧地躋身中國頂尖導演行列。

然而光拍商業片,雖然能掙到錢,但是依舊被中國主流導演界所排斥。缺乏思想深度和精神內涵,一直是被人詬病的地方,更是不少人認為馮小剛沒拍過好片的根本原因。

姜文曾經對馮小剛說:你的作品就像是把葡萄榨成汁,嘗起來非常美味,但大家更喜歡你把葡萄釀成酒。

劇情與內涵之間的矛盾,在整個第五代導演群體中,已經由來已久。而中國缺乏好的編劇,更是行業內不爭的事實。

不似張藝謀陳凱歌,他們是正規影視科班出身,在藝術上力求完美,甚至超越了他們的前輩——俄羅斯電影美學。但在敘事功底上,卻完全低了一個層次。

馮小剛作為編劇出身的野路子導演,如果一直堅持他的導演風格,完全能夠彌補中國電影界的這個短板。

但是,因為出身,他太想獲得成功,太想得到認可了。

五、落寞

2011年,馮小剛一改自己拍喜劇片的風格,拍了一部爭議頗多的正劇電影《1942》。以真實的歷史事件為背景,講述了抗戰時期在河南那場不為人知的大饑荒。影片基調嚴肅冷峻,發人深思。

當觀眾們歡聲笑語地走進電影院後,走出來時,卻是心情久久不能平復。似乎,大眾對這部片並不買帳。因為它太不「馮小剛」了。

檔期結束後,《1942》的票房沒有預期中那麼高,僅僅只能維持不虧本的境地。

多年來敏銳的嗅覺告訴馮小剛,自己不適合拍正劇,轉型的計劃淺嘗輒止。還是老老實實拍喜劇片吧。

收拾好了自己的狀態,將全身心的經歷投入到了新作的籌划上。2013年,馮小剛新一檔賀歲片《私人訂製》問世,殊不知,這成為了他人生當中最重要的一場滑鐵盧。

這是一部很割裂的片子。影片中,既有馮小剛拿手的「馮氏幽默」,對大眾的討好,暗藏著針砭時弊的台詞;也有上部影片中馮小剛對大眾的不滿,認為大眾中存在著「壞人」,「刁民」。

二者結合在一起,便顯得很矛盾,讓人摸不著頭腦。更於2014年,被評選為「金掃帚獎——最令人失望的影片」,這一「殊榮」。

事後,馮小剛曾自述道:我隨便拍的東西,火的不行;我認真拍的片子,沒人買帳。

這樣一種憤懣之情在他心中徘徊著;並一度在媒體上抱怨,說出了這屆觀眾不行的雷人之言。

在數年的沉寂與不溫不火之中,馮小剛又進行了一次嘗試《我不是潘金蓮》,卻依舊換不來觀眾的認可。

還是那個毛病,太假,太作了;片中的范冰冰除了顏值,並沒有什麼讓人記憶深刻的東西,很快便被人遺忘。

六、重來

作為商業片導演,馮小剛在經歷了自己事業上的瓶頸期後,並沒有一味地死磕,而是打起了另一樁精明的算盤:

「既然拍電影不行,我就導演點別的。」

2013年年末,離新年春節還有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國內各大媒體紛紛報導了馮小剛擔任2014年馬年春晚導演的消息。

馮小剛作春晚導演,他有經驗麼?他會導麼?一時間,質疑聲、不解聲如潮水般湧向各大輿論平台,眾說紛紜,沒有一個確切的答覆。

事實上,春晚導演的產生方式是以競聘選拔的方式產生。馮小剛的成功上任,是經過他本人一番積極準備的。

這屆春晚馮小剛大膽啟用了張國立來當主持人,按馮小剛的話說,「溫暖人心接地氣」!給春晚的舞台增添了一份熱鬧。

春晚整體的氛圍熱烈,現場更是增加了與觀眾更多的互動,還請來了李敏鎬,當他上台的時候,觀眾一片歡呼,坐在電視機前都能感受到這股熱鬧。

眾所周知,春晚作為全國最大的娛樂舞台,捧紅了一代又一代的明星。

而這屆春晚有一個最大的亮點,就是連續自傳四個多小時的「小彩旗」。她代表著時間的使者,連續不斷的轉圈象徵著四季的輪換、時光的流轉,意義非凡。

眼前一亮,可以說就是對馮小剛在馬年春晚上表現的評價。

七、釋然

2017年,年近花甲的馮小剛釋然了。他忽然想明白了一個道理:我為什麼要一味地迎合?活了大半輩子,在不斷地討好與鑽營中,坐到了現在這個位置。

缺錢嗎?不缺,缺地位嗎?也不缺。那缺什麼?缺的是一個真實的自己。

對馮小剛來說,最為懷念的日子,是高中畢業後在文工團的那段時光。青春、單純、熱血,滿腔的少年之志。那既然如此,說干就干吧。

打破了以往的百般顧慮,只為還原自己年輕時的那個夢想,這便是《芳華》。

在《芳華》這部影片中,我們沒有看到熟悉的馮氏喜劇,沒有看到言語的肆意汪洋;卻看到了一個最真實的馮小剛。

他卸下了長久以來所帶著的那副笑臉面具,不同於往日的細膩與克制,只有對文工團最純粹的痴迷與懷念。

在封閉保守的七十年代,文工團作為大眾唯一的娛樂渠道,身處其中的幸福感,現代人可能很難體會到。

但作為親歷者的馮小剛,絕對不會忘記,文工團給他帶來的一切感動。「拍的很過癮,很開心」馮小剛在拍片結束後說道。

在文工團解散那一段里,有一場哭戲,所有人都在哭,但只有導演馮小剛是真的動情,因為那段日子,真的再也回不來了。

終究還是時代造就了個人。

時至今日,馮小剛已到了耳順之年;發跡於底層,勞苦半生,以善於鑽營和才華獲得了今天的一切。

從電視到春晚,無一不試,無一不成;但在耀眼的星光之下,卻是一個空虛寂寞的靈魂。雖有名利無數,卻換不回一絲快樂。

因為此時的他發現,自己走出半生,歸來時,早已不是曾經的那個少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