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考古新發現!華夏發源地終於水落石出,華夏文化將譜寫新篇章

夏朝與詩經研究 發佈 2020-01-24T13:28:47+00:00

農曆也稱為夏曆,為我國夏代創立的曆法,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夏文化、華夏文化、華夏文明、中華文明等關於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本源的一些重大問題,將就此書寫新的篇章。


(作者:趙輝)2020年為我國農曆庚子年,為十二生肖鼠年。農曆也稱為夏曆,為我國夏代創立的曆法,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夏曆以春季一月為正月,夏代以正月為歲首(夏曆),殷商、周、秦曾經分別將十二月、十一月、十月定為歲首。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啟用太初曆,仍依夏代之規,恢復夏曆正月為一歲之首,沿用至今,稱為夏曆。1970年以後夏曆改稱為農曆。現在被稱為夏曆的中國傳統曆法,是辛亥革命使用西曆後,一些人以為中國傳統曆法行的是夏正,所以就叫夏曆。

夏曆來源於我國夏朝,夏曆的存在與沿用至今,就是證明夏朝存在的一個最好證明。但隨著西方考古學進入中國學界,夏曆來源的夏朝、華夏文化來源的夏朝、華夏民族來源的夏朝,也成為一個飽受質疑的朝代。通過西方考古學理論與方法,求證與還原夏朝歷史,本不是一個問題,但在黃河流域河洛地區的夏文化重點研究卻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此,夏朝的實證也成為我國學界必須要急需解決的一個根本問題。


今年夏曆的庚子年,是生肖的鼠年,也是我國五行中的水年。「子」為「水」,中華文五行文化中的水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國儒釋道文化的精髓。夏朝的建立,也是在大禹治水建立的豐功偉績基礎上,而得以形成我國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因此,要破解夏朝歷史,首先要研究大禹治水,只有研究清楚、研究明白大禹治水的根本的、豐富的內涵,才能徹底地解決夏朝歷史、華夏文化的起源,為我國歷史的延展、華夏文化的光大,建立厚實的基礎。

「大禹治水」作為華夏文明誕生的原始事件,得到了各界的共識。圍繞「大禹治水」進行的學術交流與探討,也成為各地、各學界長盛不衰的學術焦點。而這些以《禹貢》為基礎的「大禹治水」學術研究,卻是隔靴搔癢、不得要領,陷入一種為學術而學術的學術交流怪圈。

為了早日解決夏文化的根本問題,減少國家財力的浪費,減少國家學術資源的虛耗,筆者作為堯舜禹的使者,華夏文化的傳承者,日行萬里,穿越時空,為華夏文化的復興,再現堯舜禹時期真實的「大禹治水」情景。

「夏之興也以塗山」是華夏民族的歷史記憶,「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顯示了各氏族部落對大禹豐功偉績的崇敬,「水經云:淮水出荊之左,迂迴以入渦,麓高水匯為患,禹鑿荊塗二山之峽,使淮出於其間,水乃安流。所鑿處有遺蹟,冬月可見。」(水落石出)這是中國歷史文化對「大禹治水」的原因、地理、情景的真實再現。因此,淮河、塗山、荊山與夏朝、大禹的密切關係,才是我們破解夏朝歷史與大禹治水的根本所在。


我們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深不可測,是華夏文化雖歷經磨難,得以傳承的根本原因。「大禹治水」雖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模糊了歷史記憶,成為我們今天的歷史與文化的難解之謎,但真實存在過的事物總會在某個不經意間,顯現出其歷史真相。就如現代的一盒磁帶,可以再現豐富的交響樂;一段簡單數碼可以再現豐富的美麗動態畫面,而中華的每一個文字都可以成為我們破解遠古歷史的原始密碼。

「大禹治水」是客觀史實還來還是年代久遠的虛無神話傳說?是一個史學界完全沒有研究清楚的問題,目前學術研究還只是停留在史實還是傳說的「是」或「否」的初級階段。


「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堯求能治水者」「伯禹為司空,可成美堯之功。」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維是勉之。」這是《史記》對堯舜禹三位華夏民族先聖關於大禹治水事件的詳細記述。通過考古學破解這段歷史的難點在於,大禹治水究竟是在什麼具體位置?能否找到確證大禹治水的遺蹟?按《禹貢》所提供的文獻「禹治九州」,不僅不能證實大禹治水,反而讓西方學者更加懷疑否定大禹治水的現實性。「大禹治水」的關鍵問題就在於對「水」的內涵理解和「大禹治水」所包含的豐富意義

通過穿越時空與堯舜禹的神交,堯舜禹給筆者的啟示,堯舜禹對筆者的囑託,大禹治水中的「水」不僅是一個物質概念,而且是一個地理概念,「水」的來源與產生就是中國漢字在表形,表意,表征意義,對「大禹治水」的具體山水地理環境的形象刻畫,是對大禹治水具體地理位置的形象刻畫。

下圖為歷史記載大禹「鑿山導淮」「夏之興也以塗山」地區的衛星地圖以及「水」字的歷史演化過程:

通過圖形對比,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水」字的各種字形與塗山地區的山水地理環境高度吻合:塗山、荊山之間的淮河幹流為「水」字的主幹;淮河幹流西岸的芡河湖、泥河湖為「水」字的左邊兩點;淮河幹流東岸的天河湖、高塘湖為「水」字的右邊兩點;「水」字的左邊三點還有四方湖加以印證;即使「水」字在後來的演化過程中,轉變為筆畫,「水」的兩邊筆畫也是高度對應著芡河、泥河、天河、洛河,與四條河的走向高度吻合。



在歷史文字研究中,對「水」字的演化解讀如下:

水,象形字。在字形上,甲骨文中的「水」字(圖1、圖2、圖3)形態各異而基本形體像水蜿蜒流動之形;兩側的點像水滴,表示水流的曲筆或多曲折、或作複式、曲向或左或右,表示水滴之點數或多或寡,於義無別。發展到早期金文中的「水」字(圖4、圖A),「水」中的彎曲斜線表示河道主流,兩旁四點表示水花水珠。此後,「水」字的發展分兩條途徑:一條途徑是由戰國文字(圖5、圖6、圖7)發展向小篆中的「水」字(把水花水珠變成線條化,圖8、圖B),再發展向隸書中的「水」字(把整個字從線條化變成筆畫化,圖9、圖10、圖11、圖12、圖C)和楷書中的「水」字(圖D),成為為獨體字;另一條途徑是發展為晚周金文中的「水」字的另一種形式(把「水」字的形體橫放,圖A1),發展到古隸(即秦隸)中的「水」字(圖A2)則將水花水珠連成一橫,並將字的形體縮窄;發展為漢隸中的「水」字(圖A3)時則變成三點水旁(氵),成為在形聲字里表意的形旁(氵)。

在字義上,「水」字的本義是河流,引申泛指一切水域(江、河、湖、海的通稱);又以河流的象形字「水」表示無色無味的透明液體,引申泛指某些液態物質;又由水靜則平衍生出水準、用水測平的含義;還有游水、五行之一、生活在各類水體中的生物(水生動植物)等含義。

對傳統解釋「水」字中的四點為河流的水花水珠,筆者不敢苟同,也比較牽強;它的正確解讀應是代表了淮河周邊的四個湖泊和四條河流。即使「水」字作為漢字的偏旁部首來使用的「氵」,也是對夏水北淝河、芡河、泥河三條河流走向的寫實刻畫,否則你無法解釋兩點水斜向下、下面一點水斜向上的根本問題與含義。


因此,「水」字的產生與來源,就是對淮河塗山地區地理環境的刻畫;我們今天認識的「水」字,在堯舜禹時期,在文字誕生時期,實際上是描述大禹對淮河塗山地區的綜合治理,而不僅僅特指「治水」,大禹對四方湖地區的「禹勤溝渠」也是「大禹治水」所包含的重要內容。夏文化、華夏文化、華夏文明、中華文明等關於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本源的一些重大問題,將就此書寫新的篇章。(作者:趙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