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古代中國十四次發兵朝鮮,僅有兩次是主動侵略

朕言朕語 發佈 2020-01-24T15:51:15+00:00

自漢武帝平定衛氏朝鮮,到清朝甲午援朝抗日,中國總共出兵朝鮮半島十四次,這其中戰爭的起因有很多,但總體來看,主要有以下幾點:一、中央王朝處理內政事務郡縣制度是古代中國歷經春秋戰國的分裂動盪後做出的歷史抉擇,符合當時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發展要求。

文/朕言朕語

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擁有超過三千年的交往史。雖然兩國外交以和平交往為主,但彼此間也發生過多次戰爭。自漢武帝平定衛氏朝鮮,到清朝甲午援朝抗日,中國總共出兵朝鮮半島十四次,這其中戰爭的起因有很多,但總體來看,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中央王朝處理內政事務

郡縣制度是古代中國歷經春秋戰國的分裂動盪後做出的歷史抉擇,符合當時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發展要求。秦朝完成大一統後,堅決地選擇了「去封建化」的郡縣制度。漢朝在武帝時期繼續延用郡縣制度來穩定邊疆。此後,為了維護朝鮮半島的郡縣制度,東漢光武帝又決然平定王調叛亂。簡而言之,古代中國在朝鮮半島設置和維護郡縣制度,屬於處理朝鮮半島的內政事務,而不屬於對朝鮮半島的侵略。

西漢漢武帝平定衛氏朝鮮

衛氏朝鮮是燕人衛滿推翻箕子朝鮮後建立的王國,其主要控制區域位於朝鮮半島北部,與西漢的燕地相鄰。

據《史記》記載,因為西漢正值天下初定,遼東太守經朝廷批准後,與衛滿進行了「外臣」之約,即「保塞外蠻夷,無使盜邊,諸蠻夷君長欲入見天子,勿得禁止」。此處的外臣是指漢天子直轄統治區以外的臣子,也就是說衛氏朝鮮是漢天子的封國。

在得到漢朝的外臣政治身份背書後,衛氏朝鮮征服四鄰,勢力範圍不斷壯大。至衛滿之孫衛右渠時,衛氏朝鮮「所誘漢亡人滋多,又未嘗入見;真番、辰國欲上書見天子,又雍阻弗通。漢使涉何譙諭右渠,終不肯奉詔」。由此可見,背棄約定並且自行其是的衛氏朝鮮已徹底「心不在漢」。

由於邊境安全和政治威信都遭受嚴重挑戰,漢朝轉變對朝方略已在所難免。衛右渠襲殺涉何事件發生後,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出兵衛氏朝鮮。

公元前 107 年,漢武帝平定衛氏朝鮮,設置真番、臨屯、樂浪、玄菟四郡,史稱漢四郡,將朝鮮半島北部收歸中央直接管轄。衛氏朝鮮背棄「外臣」約定,威脅漢朝的邊境安全和國家利益,最終難免身死國滅。

可見,漢武帝平定衛氏朝鮮後設置漢四郡,屬於中央王朝處理朝鮮半島的內政事務。而漢四郡的設立實際加強了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文化交流,高度發達的「樂浪文化」即是歷史證明。同時兩者間進行的廣泛貿易,使漢朝先進的農業和手工業技術傳入朝鮮半島,促進了朝鮮半島社會經濟的發展。

東漢光武帝平定王調叛亂

西漢末年政局混亂,「王莽新政」未使得局勢好轉,農民起義軍因而結束了王莽政權的統治。公元 25 年,光武帝劉秀開始了大一統的東漢王朝。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在古代中國中央王朝政局混亂期間,朝鮮半島的樂浪郡地方建置還是依然存在的。只是在農民起義推翻王莽政權的進程中,樂浪郡發生了王調謀反事件。

樂浪郡本地人王調是趁中央王朝混亂之際,私殺樂浪郡太守而自立的,並未得到中央王朝的認可。據《後漢書》記載,「初,樂浪人王調據郡不服」,顯然,王調不服中央政權管理,意圖擺脫郡縣制度。正是因為郡縣制度遭到破壞,光武帝才決意平定王調叛亂。

光武帝冊封王遵為樂浪郡太守,並派遣王遵率兵平亂,王遵在王閎等人的協助下,迅速平息了王調叛亂,將樂浪郡納入到中央王朝的有效統轄之下。

與漢武帝平定衛氏朝鮮一樣,光武帝平定王調叛亂,是中央王朝處理地方政權叛亂的內政事務。

就古代中國而言,此次平亂過後,樂浪郡長期成為古代中國中央王朝的核心領土。就朝鮮半島而言,其北部地區已然完全接受中國文化,其南部地區在中國文化的影響下,三韓民族意識開始覺醒。

簡而言之,東漢光武帝平定王調叛亂,維護了中央王朝在朝鮮半島設置的郡縣制,強化了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的郡縣關係,促進了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的經濟文化交流。

最後小編還是要再次重申,西漢漢武帝平定衛氏朝鮮、東漢光武帝平定王調叛亂,都屬於中央王朝處理朝鮮半島的內政事務,並非對朝鮮半島的侵略。

二、反應式出兵予以打擊和懲戒

在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的郡縣和屬國關係形態過渡期,古代中國分裂動盪,實力與威懾力都大為衰弱,朝鮮半島上的屬國尤其是高句麗,乘機鯨吞蠶食前者的邊疆領土。

東漢末年時,高句麗已多次進攻中央王朝的邊疆郡縣。至隋朝重新建立大一統中央王朝後,高句麗的對外擴張不但沒有停止,反而圖謀聯合突厥抗衡隋朝。面對高句麗肆無忌憚的對外擴張,古代中國中央王朝為維護其邊疆穩定和地區和平,反應式出兵對高句麗進行了打擊和懲戒。

曹魏毌丘儉二征高句麗

高句麗建國後,西漢政府承認了其王號,並命玄菟郡進行管理。此後,在短時間內,高句麗便統一了順奴、灌奴、桂婁、消奴、絕奴五部。隨著自身實力的增長,完成統一後的高句麗,便開始「後稍驕,不復詣郡」,成為割據一方的少數民族政權。

王莽篡漢後,推行包括土地改革、官名縣名改革在內的新政,高句麗因此被貶為下句麗。高句麗對此不滿,便率兵攻占了玄菟郡的高句麗縣。曹魏代漢後,出兵平定割據遼東的公孫氏。於是,高句麗陰謀趁局勢未穩之際進占遼東,正是在此形勢下,為守衛疆土和邊境安寧,毌丘儉兩次東征高句麗,均大勝而回。

中央王朝取得了反擴張的勝利,高句麗為其對外擴張行為付出了慘重代價,此後數十年不敢再侵寇遼東。曹魏毌丘儉二征高句麗,有力地打擊和懲戒了高句麗的對外擴張,維護了中央王朝的邊疆穩定。

隋煬帝三征高句麗

公元 6 世紀末,隋朝結束了近 300 年的分裂局面,古代中國又出現大一統的中央王朝。而高句麗趁魏晉南北朝的動盪分裂,經數百年對外擴張,已完全吞併了中央王朝在朝鮮半島的郡縣,成為朝鮮半島北部強國。

在隋朝完成大一統之前,高句麗表面接受隋朝的冊封,但實際卻在隋陳之間採取騎牆政策,並暗中治兵積穀以拒隋朝,此舉引起了隋朝的重視。

南下平陳後,隋朝的實力大增,北方的契丹部族因此歸附。但地緣局勢變化引起高句麗的不滿,高句麗於是進攻遼西試探隋朝,隋朝對高句麗更加戒備。

至隋煬帝北巡突厥時,發現高句麗竟暗中遣使,企圖聯合突厥對抗隋朝,這使得隋朝對高句麗更加疑慮。

此後,隋煬帝警告高句麗安守屬國本分,但是高句麗仍拒不服從。認識到單憑外交手段難以保障東北邊疆安寧,隋煬帝開始三征高句麗。

公元 612 年,第一次東征高句麗。因為隋煬帝告誡諸將,高麗若降即宜撫納,而不得縱兵,極大限制了隋軍將士的行動。加上高句麗常使詐降術,缺乏糧草的隋軍因不能久戰而撤退。

公元 613 年,第二次東征高句麗。但是因為國內楊玄感起兵叛亂,隋煬帝緊急率軍撤退回國平亂,第二次東征無果而終。

公元 614 年,第三次東征高句麗。國力疲憊的高句麗,主動遣使議和並遣還隋軍叛將斛斯政。隋煬帝因此下令退兵,以高句麗使者和斛斯政獻於太廟。

此後,隋煬帝詔高句麗王入朝覲見,後者卻仍拒不服從。顯然高句麗並不安於隋朝屬國的現狀。

可見,高句麗不守臣節、藩禮頗缺、對外擴張的同時企圖聯合突厥對抗隋朝,是隋煬帝三征高句麗的出發點。而隋煬帝的目標並不是滅亡高句麗,而是要對其對外擴張實施懲戒打擊,以保障中央王朝邊疆的安全。

曹魏毌丘儉二征高句麗、隋煬帝三征高句麗,都是中央王朝為反擊高句麗的對外擴張而出兵,都是為打擊和懲戒擴張國家而被動出兵,並非主動出兵侵略朝鮮半島。

三、履行宗主國義務

在吸收和效仿了古代中國的先進文化和政治制度後,朝鮮半島逐步進入國家時代。古代中國中央王朝則順應歷史發展趨勢,確定了與朝鮮半島政權的宗主國關係。

唐朝出兵保衛新羅

唐朝取代隋朝後,朝鮮半島屬國高句麗、百濟、新羅皆主動向唐朝稱臣納貢,同年,唐朝冊封三國國主為王,表達了對屬國一視同仁的態度,希望屬國能夠和平共處、共同維護朝鮮半島地區的穩定。

然而,冊封過後,朝鮮半島三國時常爭鬥,唐貞觀元年,高句麗、百濟聯合進攻新羅,新羅王上書求援。為此,唐朝專門遣使告諭高句麗和百濟,令其再勿聯兵攻打新羅,但高句麗卻公然拒絕了唐朝的調解。

為緩解新羅的軍事壓力,保衛新羅的國家安全,唐太宗因此出兵征討高句麗。但此時半島南部的百濟卻趁機攻伐新羅。在出兵高句麗,新羅危機仍未解除的情況下,唐羅聯軍認識到,只有採取先切斷高句麗的外援百濟,再集中力量對付高句麗的戰略方針,才能真正遏止高句麗和百濟對新羅的圍攻。

公元 660 年,唐朝派兵渡海聯合新羅發動對百濟的攻擊,戰後百濟王投降。唐羅聯軍隨即揮師進攻高句麗。

公元 666 年,高句麗發生內亂,兩年後被唐羅聯軍攻陷。新羅趁勢占領並統一了大同江以南地區,建立了朝鮮半島歷史上首個統一國家。

唐朝出兵保衛屬國新羅,征討高句麗和百濟,主要是為維護朝鮮半島的穩定。

高句麗和百濟置唐朝的告誡於不顧,再三聯兵攻打新羅,新羅的安全受到威脅,唐朝對朝鮮半島的既行政策受到破壞,是唐朝出兵的主要原因。此外,高句麗越過宗主國唐朝,通過百濟與日本私自建立同盟關係,也是唐朝出兵的重要原因。

明朝萬曆援朝抗日

在整個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的關係發展史中,中央王朝明朝與藩屬國朝鮮的關係是最為密切友好的。明太祖即位後就宣布了15個不征之國,並將朝鮮列為不征之國的首位,正式確認了由唐羅屬國關係發展而來的宗藩體系。

此外,應李氏政權更改國號的請求,明太祖賜李氏政權國號朝鮮。在此之後,明朝與朝鮮的宗藩關係始終處於和平友好的穩定狀態。

明萬曆二十年,豐臣秀吉挾統一日本之威悍然發動侵朝戰爭,企圖以朝鮮為跳板征服中國,打破了東北亞地區百餘年的和平穩定。

出於唇亡齒寒的考慮,萬曆皇帝決定出兵援助朝鮮抵禦日本的侵略,履行宗主國保衛藩屬國的義務,為此明軍不斷開赴戰場援助朝鮮軍反攻日本。萬曆二十六年,豐臣秀吉的死訊傳至朝鮮戰場,日軍士氣大挫隨即陸續敗退,萬曆援朝抗日戰爭結束。

然而,為履行宗主國出兵義務,援助朝鮮抵禦日本的侵略,明朝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明史》評論這場戰爭:「自倭亂朝鮮七載,喪師數十萬,糜餉數百萬,中朝與屬國迄無勝算,至關白死而禍始息」。

唐朝出兵保衛新羅、明朝出兵援助朝鮮,中央王朝都是在朝鮮半島生亂生戰的情況下,為履行宗主國義務而被動出兵的,並非主動出兵侵略朝鮮半島。

四、主動發動侵略戰爭

小編前面所述古代中國出兵朝鮮半島的起因,中央王朝都是在朝鮮半島地方政權首先生事、或朝鮮半島生亂生戰的情況下出兵的。歸根結底都屬於同一種類型的出兵,即被動出兵。

儘管如此,古代中國確實也主動出兵過朝鮮半島,這就是小編下面要講的少數民族政權的主動出兵,如蒙元和滿清等少數民族政權在入主中原之前和初期對朝鮮半島的侵略征服。

蒙元對高麗的侵略

受草原環境和遊牧文明影響的遊牧民族,與精耕細作、安土重遷的農耕民族截然不同。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簡約粗放,民族特性偏機動擴張。

就蒙古而言,其軍隊南征北戰甚至遠達歐洲。因此,蒙元主動出兵朝鮮半島,部分原因是民族特性使然。當然,除民族特性因素之外,蒙古歷次主動出兵朝鮮半島侵略高麗也包括其他具體原因。

蒙古首次出兵朝鮮半島,是為了追擊背棄蒙古的契丹叛軍,面對來勢洶洶的蒙古軍隊,高麗王「奉牛酒出迎王師」。在契丹叛軍投降後,蒙古與高麗約為兄弟之國。但是此後蒙古密集遣使往高麗索要貢物。

公元1225年,蒙古使臣由高麗返國途中被殺,蒙古認定高麗就是背後兇手,於是採取報復性措施出兵高麗,高麗被迫遣使求和。此後,蒙古在高麗設置京府縣「達魯花赤」官職監守高麗。

高麗對此不滿「盡殺朝廷所置達魯花赤」。為了防止蒙古再次出兵,高麗朝廷遷都江華島。蒙古得知高麗的政治不信任後,果然再度率軍來征,但由於主帥在戰鬥中斃命,蒙古軍被迫北撤。

公元 1235 年蒙古第三次出兵高麗,戰爭以高麗求和告終,但高麗王對蒙古令其朝覲的詔令依然拖延不動。於是蒙古第四次出兵高麗,希望迫使高麗真正臣服,但蒙古大汗貴由的突然去世,使征討無果而終。

蒙哥繼任大汗後決心徹底解決高麗問題,大規模發兵高麗。在蒙古鐵蹄壓力下,高麗朝廷發生政變,主張棄陸保島的權臣崔氏被推翻,高麗最終遷出江華島向蒙古投降,兩國戰爭狀態結束。

忽必烈繼任蒙古大汗後,完成了蒙古國向元朝的轉變,並成為元朝首任皇帝。忽必烈將高麗視為屬國,通過設官駐軍等方式操縱高麗的內政,強化了對高麗的控制。此外,元朝為借道朝鮮半島進攻日本,將高麗改置成為征東行省,名義上由元朝直接統治,朝鮮半島第二次被納入中國版圖,這成為元代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在整個雙方關係發展史上的獨特之處。

必須承認,蒙元主動出兵侵略高麗是錯誤的,將已成為屬國的高麗再次納入古代中國版圖是開歷史倒車的行為。就古代中國而言,這屬於遊牧民族在未受到農耕民族和合文化薰陶之前的非正義行為。

滿清對朝鮮的征服

滿清在入主中原前對朝鮮的征服,同樣屬於古代中國少數民族政權主動出兵朝鮮半島的範疇。

萬曆援朝抗日戰爭後,悄然崛起的建州女真成為了明朝與朝鮮的邊防大患。於是,明朝對後金髮動了大規模圍剿,朝鮮亦出兵協助圍剿。

面對此舉,皇太極將攻擊目標轉向朝鮮,希望藉此掠奪財物鞏固後方。朝鮮被迫求和,雙方簽訂江都之盟,約定朝鮮進貢後金以示和好。此即朝鮮史料記載的「丁卯虜亂」。

簽訂江都之盟後,朝鮮與後金的關係並不和諧。朝鮮自視為文明禮儀之邦,視後金為蠻夷之族,因此在與後金的交往中,朝鮮經常表現出厭惡的態度,雙方關係日益僵化。

皇太極正式稱帝,定國號大清後,朝鮮聞訊大嘩,仁祖拒不接見清朝使團,不受其來書,終於再次釀成戰爭。據《清史稿》記載,「帝以朝鮮敗盟,將統大軍親征」。清軍長驅直入王京城下,朝鮮於是請罪求和。此即朝鮮史料記載的「丙子虜亂」,它標誌著朝鮮由明朝的藩屬國正式轉變為清朝的藩屬國。

由上述兩次滿清主動出兵朝鮮可以看出,在滿清未入關前,漁獵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是其對外征服行為的部分原因。此外,就朝鮮而言,其對宗主國明朝的追隨事奉,對滿清屬於蠻夷之族的刻板認知,促使其站在了滿清的對立面,這也是滿清主動出兵朝鮮的重要原因。

結語:綜上我們可以看到,古代中國雖然多次出兵朝鮮半島,但除了特例即少數民族政權的主動出兵之外,古代中國都是在朝鮮半島和平穩定受到破壞的情況下而被動出兵的。這不但體現了中國作為宗主國對藩屬國朝鮮的道義援助,而且是中國儒家文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原則在國際關係中的具體體現,是中國傳統外交戰略思想的重要表達。

更多精彩請關注「朕言朕語」,如有不足之處還請批評指正,敬請留言,必定認真回復!謝謝!

文中圖片來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