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柱石戚繼光之死

文儒風 發佈 2020-01-24T17:44:07+00:00

簡單來說,如果一個人在明初是軍人,那麼整個大明一朝,他家世代都要做軍人,父死子繼,兄死弟繼,兄弟都死了,家族內的其他人來承繼。

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有兩支被人以主帥姓氏命名的王牌之師,一支是岳飛的「岳家軍」,一支是戚繼光的「戚家軍」。

岳家軍多數是融合其他的將領的精銳而來,其規模最高時達到十萬人,最少也能維持在兩萬人左右。而戚家軍的主力只有四千人,最初只有三千人,是戚繼光自己精挑細選,從無到有,親自訓練打造出來的。

明朝的軍事制度是衛所制,軍民分籍。衛所內的軍戶,父子兄弟相繼,世代為軍,非皇帝特赦,不得免除軍籍。簡單來說,如果一個人在明初是軍人,那麼整個大明一朝,他家世代都要做軍人,父死子繼,兄死弟繼,兄弟都死了,家族內的其他人來承繼。這麼做可以保證軍人數量,但是很難保證質量,很多軍人也非自願當兵,自然也缺乏凝聚力。

明朝中晚期,朝政日益腐敗,軍事由強盛退為衰弱,加上藩王不停的兼并土地,軍隊屯田遭到侵吞,衛所軍丁被豪強勢家占役,很多軍士不堪虐待紛紛逃亡。導致紙面上軍隊人數眾多,但是真打起仗來,實力遠遠不行。

有史料記載,嘉靖三十四年,曾有一支70人的倭寇從浙江登陸,一路燒殺搶掠,直逼南京。當時的南京是副都,有常駐軍12萬人。但是12萬對70,竟然費了好大的勁才取勝。倭寇雖然被打跑了,但大明軍民傷亡竟然有4000人之多。

就是在這樣一種局面下,時任登州指揮僉事的戚繼光,被調往浙江任指揮使,負責東南沿海的抗倭事宜。

戚繼光,山東蓬萊人,其祖先戚祥在明初立有戰功,被蔭封將軍,世襲罔替;其父戚景通為人忠厚耿直,官至神機營副總兵。

戚繼光小時候,一次穿了雙做工精美的繡花鞋,被父親看到了。父親大聲說:「童子何如!綦履必錦衣,錦衣必肉食。爾父清白,必不爾饜。爾他日將饕卒伍以自封!」

翻譯過來,就是:小孩子怎麼可以這樣呢!穿精緻的鞋子,必定要配以綢緞衣服;穿綢緞衣服,必定要經常吃肉。我為官清廉,滿足不了你。難道你以後要剋扣軍餉滿足自己嗎!

戚家的房子住了近二百年才重新修整,工匠建議在門房廊柱間開十二扇窗戶,戚景通堅持只開四扇,並說:我因謹遵先人的教誨,才能帶領家人住在這裡,四扇窗戶足矣,否則,這樣的房子也保不住。

正是在這種嚴苛的教育之下,戚繼光自小養成了吃苦耐勞、簡樸克制的習慣。

戚繼光,從小能文能武,連玩遊戲都是用泥巴壘長城,然後搖旗吶喊假裝打仗。那時候倭寇在山東一帶活動頻繁,戚繼光19歲就寫下了「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志向,並由此,拉開了他半生抗倭的序幕。

被調任浙江之後,戚繼光深感明軍和倭寇的戰鬥力懸殊太大,決心對軍隊進行改革,可是連續兩次提出建議之後,都被否決。

一直在廣東抗倭的另一名將俞大猷,也曾提出過「大治戰艦,賊來則擊,賊去則追」的方案,但當時的嘉靖皇帝又懶又保守,根本不想發展海軍力量,更不會改變祖宗制度,所以明軍的抗倭還是以陸地戰為主。

無奈之下,戚繼光只好第三次上疏要求重新招募一支專門的抗倭軍隊,這次得到了批准。募兵過程中,戚繼光發現義烏、金華等地民風彪悍,人們愛打架,遇事不退縮,做事認真,就從當地的平民和礦工中徵召了一支部隊,通過嚴格的訓練和考核,剔除那些兵痞和不聽話者,留下的人認真操練、嚴肅軍紀,並制定了遠高於一般部隊的獎賞政策。

在物質刺激、思想教育和嚴格的訓練之後,最後的三千人,就成了後來著名的戚家軍。這支部隊在台州九戰九捷,取得了難以置信的成績:

白水洋戰,戚家軍犧牲3人,斬2000倭寇;

蔡坡嶺戰,戚家軍犧牲31人,殺死倭寇1000多;

仙遊之戰,戚家軍犧牲24人,殺死倭寇1000餘,擊潰倭寇主力10000餘……

這樣的戰績,在整個人類的戰爭史上都是很少見的。

浙江之後,倭寇為了避免遇見戚家軍,改成去南邊的福建打劫。戚繼光又帶領軍隊去福建抗倭,其中在著名的橫嶼之戰中,戚繼光不僅一舉摧毀了倭寇的大本營,他改良的可以在泥地上前進的木橇,到現在還在被當地的漁民使用。

東南的倭寇被掃滅之後,戚繼光被調往北方,任薊州總兵,負責訓練新兵,並鎮守大明的北大門。

當時的薊州軍,軍紀渙散,人心不齊。有次在操場訓練正遇大雨,很多薊州兵都跑走避雨,導致隊伍不能成形,只有戚繼光從浙江帶來的三千人,身著重甲,持劍而立,整整一夜,絲毫不亂,震驚了整個大明軍。

此後到萬曆初年,戚繼光鎮守的薊州一直都固若金湯,北部的韃靼多次進犯,卻總是被打的落花流水。

然而,這樣堪稱戰神的戚繼光,晚景卻異常悽慘。

萬曆十年,張居正死後,戚繼光被調往廣東,三年後遭到罷免,回鄉不久,先是弟弟一家次第病死,緊接著妻子也離開了他,戰功顯赫的一代抗倭英雄,不久便在貧病交加中去世了。

後人說起此事,一般都會認為是他當初站錯隊,受到張居正的牽連,導致晚景淒涼。很多人更是拿出他給曾張居正送美女,派兵護送張居正回家奔喪等事情,暗示他操行有污。

這些事個人覺得,若說起來,雖不無可能,但卻不能因此就說戚繼光德行有虧。

嘉靖後期,嚴嵩倒台以後,清流領袖徐階、高拱等人相繼被迫下台,張居正獨攬朝政多年。

當時戚繼光要徵召新軍,獎勵士兵,製造兵器,排練陣型,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但當時大明財政緊張,很多事,朝中沒人支持,他根本辦不到。

要知道,在浙江時,他的上司胡宗憲雖也忠正能幹,卻也不得不和當時掌權的嚴黨周旋,以取得支持。這樣的大環境,戚繼光要帶兵打仗,要實現自己的抱負,要完成驅逐倭寇,保衛邊疆的重任,就無法獨善其身。他自己招募軍隊之所以能被批准,正是得到了胡宗憲和張居正的幫助。

張居正雖貪財好色,卻也是真正想做事的人,做了多年帝師和首輔。他和戚繼光有共同的好友譚倫,所以,當時取得大明第一權臣張居正的支持,幾乎成了戚繼光的唯一選擇。

毫無疑問,戚繼光確有逢迎張居正的嫌疑,但是,他都是為公而為,從未有趁此貪污一毫一厘進於自己的口袋。

戚家世代廉潔簡樸,戚繼光的父親死後,史書形容是「家徒四壁,惟遺川扇一柄,臥內一榻猶不能存。這種樸素的家風,一直被戚繼光秉承,他一生治軍嚴明,恪守軍紀,以身作則,從不鋪張浪費,軍隊也才能勤儉吃苦,服從指揮。

戚繼光被罷官歸鄉之後的境況是「野無成田,囊無宿金,惟集書數千卷而已。」以至於他生病之後,連抓藥的錢都沒有。

更淒涼的是,「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的一代大將,死後連棺材都是朋友湊錢買的。

仔細翻歷史,就會發現,戚繼光晚景淒涼,除了被張居正牽連,還有另外的重要原因。其中一條,可能就是他被教育的太好了,或者說他太忠誠、太大公無私了。

同樣是被用個人姓氏命名,岳飛的岳家軍帶有很強的個人色彩,很多將領都是岳飛的親信,軍隊頗有點「只知岳帥,不知朝廷」的味道,所以才被宋高宗趙構忌憚。岳飛又一心要迎回徽欽二帝,高宗覺得自己被輕視了,因此動了殺心。

而戚家軍,雖是戚繼光一手打造,卻並非私軍,無論當朝者給出多少難題,戚家軍一直都是服從,從未有過和朝堂不同的想法。

戚繼光被罷免以後,他從南到北帶出來的精銳一直戰鬥在邊疆第一線,直到天啟末年,戚家軍的餘威還在。

萬曆二十年,日本攻打朝鮮,占領了平壤,戚家軍還作為主力被派出援助朝鮮迎擊日兵。這已經是戚繼光死後好幾年的事了。

有好多軍隊之所以打勝仗,都是依靠主帥的激勵和帶領,一旦主帥被抓或者陣亡,部隊就會群龍無首,變成烏合之眾。

而戚繼光的隊伍雖叫戚家軍,卻並沒有在戚繼光離開後失去戰鬥力。皆因,他一開始訓練的時候,給士兵和將領灌輸的思想就是忠於朝堂,而不是忠於自己,上了戰場就是服從指揮殺敵,不摻雜任何個人因素。他的隊伍訓練出來之後,不管誰帶,只要善於指揮,都能攻堅克難,戰無不勝。

這正是萬曆皇帝放心罷免他的原因之一。

還有一個因素,就是他打仗總是全力以赴,對敵人往往形成毀滅性的打擊。他抗倭,一直從浙江打到福建,聯合廣東的俞大猷,把倭寇消滅乾淨了才算。打蒙古,也是窮追不捨,一直打到韃靼部落不敢來犯為止。

敵人都打完了,部隊也訓練出來了,還留著你幹嘛,所謂兔死狗烹也。

和戚繼光差不多同時期的李成梁,就和他完全不同。

李成梁比戚繼光大兩歲,屬於同時代人物,出名卻比戚繼光晚。北方蠻子打薊州一直打不下來,才繞道遼東去攻打別的地方。而李成梁正是遼東總兵。

李成梁打仗和戚繼光大不同,他經營遼東多年,打勝仗無數,卻沒有消滅哪個部落,反而養大了努爾哈赤部。

古代軍隊都是論功行賞,這本沒什麼錯,卻有個極大的弊端,就是要想加官進爵,必須有軍功,要想有軍功,就必須有仗打,要想有仗打,就必須有敵人。戚繼光把敵人打的幾十年不敢來,自然無仗可打,也就沒用了。

李成梁卻從不肯把哪個部落徹底消滅,他從來都是打一仗,養一陣,把敵人打跑拉倒,甚至養賊邀功。雖然曾因為奢侈無度而被罷免,但過幾年,依然要被啟用。

因為遼東一直離不開他。李成梁和他的兒子們,手握重兵,有自己的嫡系部隊,對遼東地理形勢和各部落情況也極為熟悉,有別人難以取代的優勢,萬曆皇帝雖明知他貪腐成性,卻也沒辦法。

試想,如果戚繼光像李成梁一樣,讓他的王牌之師離不開他,或者讓某一地區離不開他,皇帝還會任性的冷落他嗎?又或者,如果當時鎮守遼東的是戚繼光,努爾哈赤部還能不能興起,後金人還能不能入關呢?歷史會不會被改寫呢?

同是一代名將,戚繼光戰功顯赫,威震四海,卻五十多歲即遭罷免,晚景淒涼,貧病而死;李成梁奢侈無度,養賊邀功,卻七十多歲還被倚重,位極人臣,縱然多次被彈劾,也能得到皇帝的「恤典」。

忠魂之悲耶?大明之悲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