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紅紅火火過大年!春節的這些習俗,你get了嗎?

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 發佈 2020-01-23T22:02:33+00:00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符號,是延續數千年的傳統節日,傳統的節日習俗活動承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讓我們一起探尋春節習俗,尋覓那讓人眷戀的年味吧~春節是個團圓節,對中國人來說,承載著太多的東西。

來源:長城網

「穿新衣,貼春聯,吃團圓飯,逛廟會,拿著壓歲錢買爆竹。」春節是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符號,是延續數千年的傳統節日,傳統的節日習俗活動承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讓我們一起探尋春節習俗,尋覓那讓人眷戀的年味吧~

春節是個團圓節,對中國人來說,承載著太多的東西。綿延至今,年俗早就成了一種無須解釋的文化,融入人們的血脈。即便背井離鄉多年,亦是魂牽夢縈。

▶▶除夕守歲年夜飯

嚴格來說,「過年」其實是個時間段。從小年開始,一首「過年謠」就把到除夕要做的事情安排好了:掃房、沐浴、準備食物……忙忙碌碌迎接新年。

迎接新年的第一個重頭戲,大概要數除夕,又叫「年三十兒」「年三十夜」。《說文解字》里講,「夕,太陽下山」,字意可以引申為夜晚,除則是易和交替的意思,連起來就有了「舊歲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的寓意。這一天,人們要張貼年畫、春聯和福字,有的還要貼上窗花。圖案一般都很喜慶,有吉祥如意的福祿壽喜,有花開富貴的牡丹。

年夜飯是除夕夜最熱鬧愉快的時刻。各種美味佳肴在年前早已備好,北方還必須得吃一頓排場隆重的餃子,配上臘八醋和臘八蒜,色味雙絕;南方要吃年糕或米飯……水餃外形像「元寶」,年糕諧音「年高」,都是團圓如意的好兆頭。吃罷年夜飯,照例需要守歲。大人圍桌閒坐,孩子們提著燈籠跑出屋外,把鋪在院裡或路邊的芝麻秸踩得聲聲作響,這叫「踩歲」,借著「芝麻開花節節高」的寓意,期待一年更比一年好。

老話說,「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守歲到零點,爆竹聲中一歲除,舊的一年就算熱熱鬧鬧地被送走了,又一年的歲月凝固為生命中的記憶。

▶▶春節大年初一到十六,每天都有講究

春節在中國傳統一般指除夕到十六。那麼,正月初一到十六的習俗有哪些?

●正月初一習俗

大年初一還有許多禁忌,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裡邊。到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除夕前掃除乾淨,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準備一大桶盛廢水,當日不外潑。新年裡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產的預兆,得趕快說聲「歲(碎)歲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不能動刀剪等鋒利之物是怕傷到人,如有人受傷、流血,就是不祥;而不取井水是因為井中有井神,初一如取井水,會惹怒井神,帶來災害。

●正月初二習俗

大年正月初二,這天是「女婿日」,出嫁的女兒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有句俗諺:「有父有母初二三,無父無母斗擔擔」,意思是說:娘家父母還健在的媳婦,初二、初三一定會有人前來接回去「做客」,娘家沒有父母的媳婦,只好繼續留在婆家做活,幫親友中回家做客的人抬擔子。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

●正月初三習俗

大年正月初三,又稱赤狗日,與「赤口」同音,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傳說這天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不過這個習俗早已過時,因為現在人們難得春節團聚,對此已經淡化許多。

●正月初四習俗

大年正月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過去,老闆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還有傳說說,灶王爺這天要來查戶口,因此也不宜遠出。

●正月初五習俗

大年正月初五,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里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天津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吃餃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

●正月初六習俗

大年正月初六,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於除夕的境況。傳說這一天最受歡迎的是當年滿12歲的男孩,因為12是6的二倍,這叫六六大順。這一天,每家每戶要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這叫送窮鬼。

●正月初七習俗

大年正月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俗稱「眾人生」,也叫「人日節」、「人勝節」、「人慶節」等。根據《占書》記載,由初一開始,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這天,香港市民喜歡吃及第粥,所謂及第,是希望科考狀元高中。人日要尊敬每一個人,連官府也不能在這一天處決罪犯,家長也不能在這一天教訓孩子。

●正月初八習俗

大年正月初八,是穀日,傳說是穀子的生日,也叫順星節,傳說是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這天天氣晴朗,則預示這一年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

●正月初九習俗

大年正月初九,「天公生」民間習俗是玉皇大帝的誕辰,要舉行盛大的祭天活動。這一天,人們一般都早早起床,要掛上燈籠,稱為「點天公燈」,在廳里擺上一張八仙桌,桌上靠後擺上一道紙糊的高大「天公座」。桌上擺上「三牲」(大豬頭、大豬腳、雞或魚等)及其他食品、果品。

●正月初十習俗

大年正月初十,是石頭的生日,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要祭祀石頭。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的說法。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早晨,用繩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個小伙子輪流抬著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正月十一習俗

大年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請女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

●正月十二到十六習俗

過了正月十一,人們開始準備慶祝元宵佳節,從正月十二開始選購燈籠,搭蓋燈棚。童謠是這麼唱的:「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正月十五習俗

大年正月十五,就是「元宵節」了,它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稱為「上元節」。到了元宵,閩南人的春節喜慶氣氛又到了一個小高潮。這一天,家家戶戶張燈結彩,吃湯圓、鬧花燈、猜燈謎。在晉江,元宵節最有特色的就是賞花燈和吃元宵圓。元宵圓也叫做湯圓,關於它的傳說和典故非常多,但都是取其團團圓圓和吉利的意思。

▶▶過年,回家團聚才是不變的習俗

無論年俗如何變化,春節,是中國人最看重的團圓節。老舍在《北京的春節》里強調,除夕這天,「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很能代表老百姓的想法。

父母的笑臉,地面、屋檐、樹枝上的白雪,映襯著門口的紅對聯和大福字,一串串糖葫蘆和彩繪小風車,鞭炮一響,那是春節獨有的景致。如今,很多舊日年俗早已不再流行,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一些新年俗也在出現。但回家「團圓」的觀念依然根植於每個中國人的內心深處。

最後,小編給您拜年了!祝您鼠年大吉!諸事順遂!平安喜樂!

(據新華網、中國新聞網、長城網等綜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