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史聖司馬遷,祠墓為何落韓城?

秉筆人 發佈 2020-01-23T22:05:08+00:00

司馬遷祠東臨黃河,西枕梁山,芝水縈迴墓前,開勢之雄,景物之勝,為韓城諸名勝之冠。司馬遷祠  司馬遷是西漢時韓城人,是我國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

司馬遷祠東臨黃河,西枕梁山,芝水縈迴墓前,開勢之雄,景物之勝,為韓城諸名勝之冠。然而司馬遷完成《史記》後,就從歷史中徹底消失了。他的死亡時間和原因一直是謎團,那麼,為什麼現在在韓城會有他的祠墓呢?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司馬遷是西漢時韓城人,是我國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司馬遷生前歷遭磨難,卻因《史記》一書傳世,被人們尊為「史聖」。司馬遷完成《史記》後,就從歷史中徹底消失,給後世留下了重重謎團,但他的功德卻一直被後世銘記。幾百年後的西晉永嘉四年(310),漢陽太守殷濟為司馬遷修廟立祠,有了如今位於韓城市芝水河畔高崗之上的司馬遷祠墓。說起來,距今也有1700多年的歷史了。


  至於祠後的司馬遷墓,想必殷濟認為有祠無墓,終歸是個遺憾,所以便封起了一個衣冠冢,以供後人祭掃。到了金元時期,因為先進的民族大融合觀點也符合了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政治需要,傳說元世祖忽必烈下令修建了這所蒙古包形式的墓冢。這也是如今我們看到的墓冢模樣。司馬遷祠墓修起後如何祭祀,歷史並沒有詳細記載。韓城是司馬遷的故鄉,歷史上一直都有祭祀司馬遷的傳統,這些從韓城地方志和司馬遷祠墓的碑文中都有記載。


  明朝隆慶五年(1571)三月,時任河南道監察御史的芝川人張士佩聯合29人祭掃司馬遷祠墓,成為第一次有記載的民祭司馬活動。到了明萬曆六年(1578),因為當時的韓城知縣劉從古的積極推動,司馬遷的祭祀規格明顯提高,不僅由縣政府支付祭品銀兩,還由掌印官主祭。到了清康熙七年至十三年(1668~1674),時任韓城知縣翟世琪倡導了司馬遷祠墓歷史上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次重修工程,並進一步提升了祭品規格。康熙八年,韓城芝川鎮人擬為太史公立廟會,由於「不能得太史公生辰」,於是按照傳說「會期暫用二月九日」並延續至今。歷經三百多年的廟會仍舊香客如雲,商貿繁盛,成為韓城地區最古老的廟會之一。


  一直以來,不僅韓城人沒有忘記他們的「老鄉」,國人也沒有忘記「史聖」。從2005年開始,祭祀司馬遷成為每年清明時節的一項傳統祭祀大典。司馬遷的祭祀為民間祭祀,遵循漢代祭祀的儀軌,本著一切從儉從儉的原則,更加莊嚴厚重。民祭司馬遷既是文祭,又是心祭,是對一個偉大人格的緬懷。風追司馬,品格永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