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年味中必不可少的這道點心,竟然是外來物

中華人吃南北 發佈 2020-01-25T04:18:48+00:00

過去,老北京的年夜飯講究「四四見底」,寓意四平八穩。現在,雖然年夜飯的形式和菜品有所變化,但其中涼菜中的炸咯吱,則是老北京少不了的年味之一。炸咯吱,又叫咯吱盒,餎餷盒等,是老北京的一道頗具傳統特色的小吃。咯吱盒筆者每次到北京城,都要去護國寺小吃店,點幾道具有北京特色的小吃嘗嘗。

過去,老北京的年夜飯講究「四四見底」,寓意四平八穩。現在,雖然年夜飯的形式和菜品有所變化,但其中涼菜中的炸咯吱,則是老北京少不了的年味之一。

炸咯吱,又叫咯吱盒,餎餷盒等,是老北京的一道頗具傳統特色的小吃。

筆者每次到北京城,都要去護國寺小吃店,點幾道具有北京特色的小吃嘗嘗。去年五一假期,去護國寺就點了一份咯吱盒。初見這名時,以為是一種類似於韭菜盒子的食品,誰知,服務員給我遞來一盤油炸小卷卷,我一臉疑惑地問:「您好!麻煩問一下,這個叫?」

我還沒說完,服務員就告我「咯吱盒」。

好吧,原來這就是咯吱盒,左看右看,它哪長的像盒了?怎麼起了個這名呢?

據傳說,咯吱盒的名稱與慈禧太后有關。說是慈禧太后有一天到香山遊玩,在山腳下一個小餐館歇腳,在這吃到了小館廚師自製的小茶點。按照規矩,慈禧太后吃了兩口後,太監就要把其端走。這時,太后卻一反常規,說道:「擱著」。由於此食品剛創製出來,還沒有起名字,廚師聽到太后說話,立馬下跪感激太后賜名。於是,這道小吃被命名為咯吱,在民間流傳開來。

如果你對咯吱盒有些許了解,你就會發現,這個傳說是不真實的。真正的咯吱盒,其前身是山東大餅。據說,早在北京還不是北京之前,咯吱盒就存在了。咯吱盒之所以能在北京如此走俏,這不得不感謝京杭大運河的開通。

據一些介紹老北京文化的資料中記載,京杭大運河的出現,使得沿線一帶多了很多靠水運為生的勞力。有一批從山東來的跑水運的船夫,他們每出去一趟,就得很久才能回來。每次出發前,家裡就會準備一些乾糧帶上,其中,少不了那張用綠豆面兒加鹽、調料粉製作的是山東大煎餅。但是,一路上路途遙遠,耗時久,放久了的煎餅就容易壞掉。後來,有人將煎餅捲起來,切成一小圈一小圈的,用油一炸,既方便攜帶,還酥脆可口。

就這樣,咯吱盒被船夫帶著在京杭大運河的一來一往中,流傳了下來。而最有意思的是,那會兒的北京還不叫北京城。而如今,這款其貌不揚的小吃,卻在北京越來越受歡迎,甚至成了北京小吃的名片之一。

逢年過節,都得買點擺在盤中,即可當下酒小菜,也可以當做點心招待客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