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是如何選房子的?看房屋審美與風水文化

奔跑的馬大叔呀 發佈 2020-01-03T05:29:24+00:00

風水,信與不信兩類人,不太可能相互說服。風水與房子有什麼關係呢?看古人如何解讀?中國人明確的講「風水」的文獻,可以追溯到郭璞著的《葬經》。首次描述了「氣」的概念,說氣「遇風則散」,「界水則止」。也就是說「氣」遇到風會被吹散,遇到水則停止向前運行。


風水,信與不信兩類人,不太可能相互說服。風水與房子有什麼關係呢?看古人如何解讀?

中國人明確的講「風水」的文獻,可以追溯到郭璞著的《葬經》。首次描述了「氣」的概念,說氣「遇風則散」,「界水則止」。

也就是說「氣」遇到風會被吹散,遇到水則停止向前運行。所謂風水,也就是對於居住環境的考察,其核心評價標準就是這個環境能否「聚氣」。


01 上古時代宮室

上古先民居住的處所叫作宮室。《爾雅·釋宮》說:「宮謂之室,室謂之宮。」宮、室一事,均為上古先民居住之所。建築的本身不是目的,建築的目的是獲得建築所形成的「空間」。古人進行室內設置的時候,考慮到了祭祀、養生、光線和衛生等問題。

古人非常重視祭祀,廚房的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中國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丘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的話。

灶神是每家都有的,一般供在廚房,古時廚房又稱灶房,灶神即灶王爺,管吃飯的神,還管每個人的起心動念。小時候從臘月二十三小年開始就算過年,一直到初三。老話講:臘八、祭灶,年下來到;閨女要花,小子要炮。

人們為了讓灶君說好話,在二十三這天吃麻糖、粘糖瓜,要用塘把灶王爺的嘴粘住,為的是讓他「上天言好事,下地報吉祥」。

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為門、井、戶、灶、欣)。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

古人注重房間布局,更重視天時地利人和。室內生活區域的設置包括生活區域的劃分和空間方位講究。再比如,皇侃疏:「奧,內也。謂室西南角。室向東南開戶,西南安牖。牖內隱奧無事,恆尊者所居之處也。」


在偏東南的方向設置大門房屋的以西南隅很難被光線照射,這使整個室內顯得最為幽深隱蔽。所謂「尊者」,不是指的一般的在家庭中地位高的人,而是指「祭祀」,即祖先牌位或者祭祀所用之物。

這個角落和其他生活區域相比,對光線的要求最弱,這樣的安排充分利用了室內空間,對「祭祀」的注重又暗含了古人對「禮」的重視和對先人的敬重追遠。

據《墨子·辭過》記載:「子墨子曰:古之民未知為宮室時,就陵阜而居,穴而處,下潤濕傷民,故聖王作為宮室」;韓非在《五蠹》中說過這樣一段話:「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有巢氏。」

這兩處記載分別從不同的側面敘述了居室的功能。前者是對人類生理需要的滿足;後者則提供安全需要,並且衍化為各種心理需要。這樣,一間居室既是適應生理需求的棲息所,同時又成為心理上的寄託。


02 房屋與風水的演變

中國的風水信仰源遠流長。早在先秦時期風水術就已經萌芽了,起初它與預測吉凶禍福的迷信思想並沒有什麼必然聯繫,甚至可以說其中還存在一定的科學成分。

古人在選擇定居點時,根據以往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逐漸意識到了什麼樣的地方才最適合自己部族今後的生存與發展,於是就有了所謂的「相地術」。如《詩經·大雅·公劉》記載:「篤公劉,既溥既長,既景乃岡,相其陰陽,觀其流泉。」


詩經所描述的,就是周人祖先公劉率領民眾到達目的地後,通過觀察山形地貌以及水源流向等,最終決定在此建立城郭的情景。先民在定居生活中總結出的這種簡單的相地術,便是最初的風水術。

先民們在漫長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深受傳統農耕文明的影響,逐步認識到天時、地利等自然環境條件與人的生產、生活乃至社會發展有著極為密切的制約關係。


在「萬物皆有靈」的社會意識的導引下,天地、日月、山川、流水等都成了人們崇拜的對象,人們逐漸認識到人與自然關係融洽的重要性,也逐步確立了牢固的環境文化意識。


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宅居基址的選擇。《宅經》如此說:「人之居處宜以大地山河為主,其來龍氣勢最大,關係人們禍福最為緊要。」由此形成了「藏風聚氣」的共同心理需求。


古人風水強調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和諧、中庸、平衡,要實現此目的,唯一的方法是保持氣的充盈與平衡。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特有的概念。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氣是存在於宇宙中的運行不息且無形可見的極細微物質,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本源或本體,氣的運動變化推動著宇宙萬物發生、發展、變化。

風水理論認為,天地間有一股不可遏止的生氣潛藏在大自然間。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把自然界的「穴」與針灸學上的人體的「穴」視為同類。風水理論中最佳的風水寶地位於山丘與流水環抱之處,因為其不但可以凝聚氣,也可以避免氣的流失。


03 風水是一面虛擬的「鏡子」

到了明代以來,江南士人更加重視房屋的居室設計,不是僅僅為了風水,而是將日常生活空間變為展現才情與趣味的處所。

明末清初士人非常重視居室設計的和諧。以李漁為例說明,《閒情偶寄》中有專門談及居室設計的篇章。首先,居室應與人體相稱,「不則堂愈高而人愈覺其矮,地愈寬而體愈形其瘠;其次,居室的建設應因地制宜,房舍一般而言應該前卑後高,忌似平原。」

明末清初士人不以物之珍貴為尚,而以物之巧設為尚。這種觀念體現出明末清初士人把常生活視為身份和修養的一種表征。李漁的家居美學的核心便是儘可能的挖掘出生活中每一件事物的審美內蘊,提升日常生活的審美意義。即便是一幅書畫,李漁也要費一番思量,考慮它的位置是否適宜,能否有一種意想不到的審美效果。


風水有沒有現實意義呢?在清朝,徐潤生於廣東香山縣北嶺村,少年時即隨叔父徐榮村到上海,進入英商寶順洋行當學徒,成為上海有名的「買辦」,也是香山買辦之一。

「風水」在他的潛在觀念中有著不可磨滅的印記。《徐愚齋自敘年譜》記載了他在不同人生階段對「風水」的不同看法。為了維護和鞏固買辦的經濟利益,他必須維持和加強鄉土社會的家族關係和鄉土觀念。

社會關係的強化不僅取決於經濟物質的支持,而且需要通過象徵體系建立起家族和鄉土的認同感。象徵體系包括祭祖儀式、修建族譜、建立祠堂和宗廟等象徵物,還包括一系列的民間信仰。


而「風水」屬於其中的民間信仰之一,它是鄉土社會的集體觀念,通過「共享觀念」的方式,成為凝聚團體成員情感的紐帶。

「風水」無形中強化了家族和鄉族的社會關係,這些社會資本又進一步推動買辦經濟資本的積累。「風水」信仰、社會關係、經濟利益組成一個互相促進,互相循環的系統。

「風水」是一面社會的「虛擬鏡子」。站在國家民族的層面,在這面鏡子中看到「風水」的荒謬和迷信,卻恰好從反面證實「風水」觀的盛行。徐潤在鏡中看到一個熱愛家庭、熱衷於公益事業的「自我」形象。其他人也在其中看到他「善長仁翁」的映象。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然後有風水。我國古代風水文化,有精華亦有糟粕,根本原因在於:當某種信仰被教條地固定下來的時候,失去變通的文化同時也就失去了活力,從而演成迷信。

從本質上說,風水文化的全部內容都是一定歷史階段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闡釋,這些闡釋雖然帶有某些神秘色彩,但卻是古人探索人與自然的關係的重要記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