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決明、石決明 清肝平肝眼目明

光明網 發佈 2020-01-03T05:48:51+00:00

中藥取名,往往與之功效相關,有不少是一見藥名便可知一二的。結合她口乾、便秘、睡眠差、苔薄膩、舌干紅、脈弦細數等情況,我診斷為陰虛不足,內有鬱火,治法養陰清火,重用石決明45克,加用羌活6克,決明子12克,青葙子10克,生白芍15克,生梔子9克,菊花9克,麥冬9克,蟬蛻6克,青皮9

中藥取名,往往與之功效相關,有不少是一見藥名便可知一二的。決明,亦有此意。「決」為開決疏通,「明」為明亮,寓意「衝破黑暗,重見光明」。明目的中藥自然是有很多,但其中只有草決明、石決明這兩味以「決明」命名:一個長於原野,一個生在海底,在醫家的手中,發揮出了異曲同工之妙用。更重要的是,這兩味藥材除了「決明」之外,還有不少舉足輕重的作用,也是日常處方中十分常用的中藥。

清肝明目草決明

草決明,是豆科植物決明的種子,它有個廣為人知的名字「決明子」。不少人因其通便之功效而對它非常熟悉,甚至將其奉為「減肥聖藥」。其實很多植物的子實都有潤腸通便的功效,而決明子對於熱性便秘尤其適合,現代研究認為它對於降低膽固醇和血壓都有效。

決明子對於目疾的治療,是通過清瀉肝經之熱來實現的。正如《本草中國》紀錄片中提到的這個病案。患者患有麥粒腫,也就是民間俗稱的「針眼」,表現為眼部的「紅、腫、熱、痛」,這在中醫辨證屬於「熱證」。

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根據十二經脈的循行路線,肝經末端上頭頂、連於目,所以肝經有熱,就有可能造成眼部的熱象,表現為眼乾、眼痛或是麥粒腫等。在《本草中國》中,中醫眼科學專家邱禮新為一位麥粒腫患者開出了一款決明茶,配方為:決明子、薄荷葉、金銀花和綠茶,功效清涼去火,正是針對肝經之火熱而用藥。

決明子用於眼部疾病的治療自古有之,唐朝時期有一本《僧深集方》就記載了一種「決明散」,專治失明,僅用決明子一味藥材搗研成細粉,用米飲湯送服即可。

決明子還可以外敷。將決明子炒過後研粉,用茶水調好,敷在兩側太陽穴處。這個辦法不僅可以治療目赤腫痛,也可用於治療風熱頭痛。

決明子還可以拿來做枕頭,類似於蕎麥枕、菊花枕,用決明子做成的枕頭可以防治頭腦耳目等熱性病證。睡覺時,枕著決明子製成的枕頭,略帶青草香味的刺激,讓人猶如睡在青草叢中,睡得平靜。堅硬的決明子能對頭部和頸部進行機械按摩,對頸椎起到保健作用。決明子枕的做法很簡單,可在中藥房購買決明子6~8斤,用清水洗乾淨,再曬乾,倒鍋中炒一下,炒至決明子顏色發黃即可。炒好後攤涼,裝入枕芯中,用針線縫好,再用棉質枕套套上就可以了。

平肝潛陽石決明

石決明這個名字,大家可能會相對陌生,但如果說到鮑魚殼,那就一下子明白了。

鮑魚之貴,主要是因為採集之難,只有經驗豐富的漁民才能準確地找到鮑魚藏身的位置。由於水下的能見度非常低,採集基本上只能靠手摸,一旦摸到了,還得出其不意地使用工具有技巧地鏟下,如果沒有掌握這個技巧,即便摸到了,也很難將其取下。

鮑魚的營養價值非常高,被譽為海洋「軟黃金」,是山珍海味的代名詞;在還沒有人工養殖的年代,它更是餐桌上的尤物。記得女兒小時,曾跟著我去飯店,看到鮑魚倒沒啥興奮的,但是見著那五彩斑斕的鮑魚殼卻很是喜歡。這鮑魚殼,正是中藥石決明。

根據中醫藥學取類比象的法則,石決明生於深海,便能平肝潛陽、鎮靜安神;當然,決定因素還在於它性味甘、咸,而有鎮潛之功。石決明對於目疾的治療同樣是通過清瀉肝經之火來實現的,這就和決明子有異曲同工之妙了。石決明平肝瀉火,治療目疾,《本草經疏》說是其性咸寒,入血除熱,所以能主治各種眼目疾病。石決明的另一妙用,在於它可以平息潛陽,從而治療眩暈、中風、腦梗死等疾病。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曾經發布《古代經典名方目錄》100首,選自漢代至清代的醫學典籍,其中收錄明代《普濟方》中的石決明散一方。該方就是以石決明為主藥,配用羌活、決明子、菊花、炙甘草,用來治療陰虛肝熱之眼目昏暗、頭目不利。現代多用於眼病、高血壓病、頭痛的治療。

我治療過一位59歲的徐女士,右眼異物感六七天,視物模糊,有乾澀感,伴瘙癢,西醫診斷為角膜炎。結合她口乾、便秘、睡眠差、苔薄膩、舌干紅、脈弦細數等情況,我診斷為陰虛不足,內有鬱火,治法養陰清火,重用石決明45克,加用羌活6克,決明子12克,青葙子10克,生白芍15克,生梔子9克,菊花9克,麥冬9克,蟬蛻6克,青皮9克,炙甘草6克。三劑即見明顯效果。

石決明味咸性寒,歸肝經,功能平肝清熱,《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說它是「涼肝鎮肝之要藥」,能涼肝,兼能鎮肝,善治腦中充血作疼作眩暈。清代名醫王旭高治療肝風痰火醫案中,多用到石決明。其中施氏久遺下虛,腎水不足,徐氏悲哀太過,鬱火內生,兩案都以石決明作主藥,用來熄風陽、降火氣。現在臨床中也常將其用於中風、類中風、頭痛病、眩暈病等病症的治療。有了石決明平肝潛陽,就多了幾分療效保證。(施仁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