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亂世也有和平沃土?這位掌權者憑什麼讓諸葛亮隆中對另眼相看

如斯精舍 發佈 2020-01-03T05:51:57+00:00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那就是有著「亂世下山救世,盛世閉關修行」之稱的道教。彼時有一群人以宣揚道德哲學神化論為主,旨在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


文丨舞雩

中國國教是什麼?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那就是有著「亂世下山救世,盛世閉關修行」之稱的道教。

而關於道教的起源一般認為是從三國時期張陵的五斗米道教開始。



那麼,作為正一教,龍虎山天師道的前身,五斗米教又是如何誕生的呢?


/道的最初


其實,真要論及道教之初,還要追溯到春秋戰國的先秦時期。

彼時有一群人以宣揚道德哲學神化論為主,旨在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

他們被稱為鍊氣士。

這個被稱為鍊氣士的群體,尊黃帝廣成子等上古聖賢,又結合老莊的神秘主義和養生思想所形成的信論。

在西漢前期漸漸形成了修持清靜無為、見素抱樸、坐忘守一等修道方法的黃老學,又稱黃老道。



不過在與儒家的國教競爭中,黃老道和其他學派一樣全都敗下陣來,無為而治的理念在政治上失勢,最終更加朝著隱修的方向發展。

由此,到了東漢時期,一個刀兵四起,狼煙遍地的年代,道的理念開始因為環境產生了更多的解釋。


/張陵的道

首先,黃巾軍首領張角,藉《太平經》,托南華老仙之名創立了「太平道」。

他以行醫為由,四處遊說,到處宣傳「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號召起義,終於爆發了轟轟烈烈的東漢末年「黃巾大起義」。

不過,黃巾起義最終以失敗而告終,「太平道」也就漸漸消失。

而另一個幾乎與「太平道」同時產生於益州(今四川)的天師道,則是「漢初三傑」張良後人張陵依據老子所著《道德經》而創立的。

關於張陵生平,正史記載非常少。


根據晉葛洪《神仙傳》和晚出的《漢天師世家》及其他相關史料,可知張陵生平大致情況。

張陵(約34?—156),字輔漢,沛國豐人,傳為漢留侯張良之後(八世孫)。

其少時即精研《道德經》,旁及天文地理、河洛圖緯之書,曾入太學,通達五經。

明帝時,出任巴郡江州(今四川重慶)令,後隱居北邙山,學長生之道。

到了順帝年間,此人修道於蜀中,有鶴鳴出。

隨即便自稱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為三天法師正一真人」,並造作道書二十四篇,開始傳播五斗米道。

其道尊老子為教主,奉《老子五千字文》(即《道德經》)為基本經典,以道教早期經典《太平經》中的社會平等思想吸引民眾。


據傳,張陵還著有《老子想爾注》,稱人君按「道意」治國,國則太平;循「道意」愛民,民即壽考;人法「道意」,可得長久。

至於張陵為何又稱張道陵?

因為在晉代五斗米道信徒中,常於人名中加「道」字,故被後人稱為張道陵。

而其教為什麼叫五斗米教?這倒是和現在一些洗腦的銷售理念有點關聯。


/五斗米教之名


根據《後漢書》和《三國志》的記載,想要入五斗米教的人都須納五斗米,遂因此而得名。

加上此後道教徒稱張陵為天師,並奉為其道教的創始人,而天師這個稱號又是子孫世襲的,因此,五斗米道又叫作天師道、正一道。

漢代的五斗米大約合今天六七十斤大米,信徒通過向教會繳納大米,獲得入會資格。



剛入會者被稱為「鬼卒」,也是最低等級的會員。

當「鬼卒」入會後能夠宣揚教義,發展下線的,就會被提升為「祭酒」,「祭酒」統領其發展的部眾。

「祭酒」發展的下線越多,統領的「鬼卒」也就越多,收取的錢糧也就越多。

當部眾到達一定規模後,就會再次升級為「治頭大祭酒」,開始統領一定的行政區域。

《後漢書·劉焉傳》:「受其道者,輒出米五斗,故謂之米賊。」

《華陽國志·漢中志》說:「漢末,沛國張陵學道於蜀鶴鳴山,造作道書,自稱太清玄元,以惑百姓……其供道限出五斗米,故世謂之米道。」

當然,也有相關記載又說,五斗米教既不要求入道者都出五斗米,也不要求看病之家都出五斗米。

後來龍虎山的天師道乃是張道陵之後,也沒有這種規定。


可見,雖同屬五斗米教,教派內部也並未一律都要求入道者或病家交五斗米。

因為具體的經濟措施是可以根據不同地方的不同情況而改變的,只要教義相同,雖不收取五斗米,也並不影響他們仍然是五斗米教。

/五斗米教與巫

其實,張道陵的五斗米道創立於巫覡盛行的巴蜀地區,實際上乃是黃老道與巫道相融合的宗教。

《正統道藏》所收張道陵著述皆近巫覡就是明證。

而當時,巴蜀地區是漢族與少數民族雜居之地,五斗米道不僅在漢民族中傳播,在少數民族中也傳播甚廣,受到了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的歡迎與擁護。

東漢後期,宦官外戚專橫,朝政非常黑暗,人民遭受深重的災難,少數民族也受到殘酷的欺壓,反抗到處發生,社會階級矛盾空前激化。


五斗米道就是這種空前激化的階級矛盾的產物。

張道陵弟子有三百餘人,並在蜀漢一帶和東都洛陽立二十四治,二十四治既是二十四個教區,為其後五斗米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後其與弟子王長、趙升等同時升天而去。

此中雖有後人加上的神話,但是張陵確實於蜀中創立五斗米道和設立二十四治,卻為大多數資料肯定。

張道陵的五斗米道,其術主要是禱祝和刻鬼,假借鬼神符籙以聚徒惑眾,以符水為人治病,與以煉丹求長生為目的的丹鼎派道教不同,屬於符篆派。

其子張衡則在此基礎上設立「靜室」(一作「凈室」),「使病人處其中思過」。

其道徒有祭酒和鬼吏,祭酒主傳授老子《道德經》,鬼吏主為病者請禱。

請禱的辦法是將病人的姓名和服罪的意思寫成文書,一式三份,一份「上之天,著山上」,一份「埋之地」,一份「沉之水」,叫作「三官手書」,祈禱於「三官」。


所謂「三官」,即來源於古代神話的天官(天帝)、地官(地祇)、水官(水神)三神。

古代有的神話認為,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五斗米道承襲,以此為人治病。


/張魯的奪權之路

公元178年張陵卒,一年後,其子張衡亦卒。

本來「五斗米道」理應由孫子張魯接班,但此時的張魯還不滿十歲,年幼稚嫩,上不得台面,所以,教權便落在了張陵的另一個徒弟張修手中。

二者的矛盾從一開始便是權力的爭奪,自然互為對立,且無法化解。

張魯的母親喜歡養生美容,頗有姿色,又通「鬼道」,是個神秘而美艷的女人。

自丈夫張衡死後,魯母便「往來焉家」,張魯母子與劉焉家的關係逐漸升溫,成為了劉焉割據益州的堅定支持者。

張魯母子見信於劉焉,大致有兩個目的:一是,尋求庇護;二是,借劉焉的勢力,靜候時機,奪回教權。


第一目的非常現實,只有找到靠山才足以與張修抗衡。而第二個目的則需要漫長的等待,這一等便是十餘年。

公元190年,關東聯軍聲討董卓,關東與關西軍閥混戰廝殺,亂成了一鍋粥。

如此,地處西北與西南之間、「財富土沃」的漢中便成了割據自雄的佳境,而張魯就在此時登上了歷史舞台。

191年,劉焉為了牢牢控制益州的北方門戶——漢中,以屏障益州,任命張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修合兵同擊漢中太守蘇固。

在張修殺了蘇固後,張魯一招黃雀在後又殺了張修,奪其兵眾,在漢中站住了腳。

就這樣,教權又回到了正宗傳人的手中,在五斗米教眾看來,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

不過,歷史上但凡牽涉到政治的教派,都有無法抽身的隱患。五斗米教也就不再純粹。

彼時,天下大亂,劉焉雖然表面以漢宗室自居,心裡卻巴不得早日脫離東漢政權的束縛,坐穩益州皇帝的寶座。



不願當「漢賊」之名,卻又想得割據之實,於是拿不上檯面的事自然都得由小弟張魯來做。

截斷斜谷道,殺害漢朝使者,擁有兩副面孔的劉焉把鍋甩給了張魯,擺出一副「五斗米道」又在漢中「造反」了,我是逼不得已才脫離漢朝的嘴臉。

不過沒想到的是,張魯卻也利用劉焉割據益州的企圖,一步一步的實現著自己的願望。


/理想者的理想國度


張魯進入漢中以後,和劉焉父子保持了十年親密無間的關係,直到劉焉去世,劉璋成為益州的第二代統治者。

此時,張魯在漢中羽翼漸豐,劉璋又「暗弱」,二人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終於,劉璋頭腦發熱,以張魯不服調遣為由殺掉了張魯的母親和弟弟,成功打破了尷尬。

十年之後,二人再也沒有了擁抱的理由,張魯切斷了與劉璋的一切聯繫,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獨立的政治力量。

對於教眾來說,張魯的確沒有令他們失望。



張魯政權是漢末三國之初西部地區最具魅力的政權,是軍閥混戰中的一塊樂土。

其治下政通人和,「民夷便樂之,雄居巴、漢垂三十年」,這塊西部最富庶、最安寧的地區在大國和強權的夾縫中,展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

首先,張魯改「漢中郡」為「漢寧郡」,封閉谷道,閉關自守,不再按漢代的官吏制度來設置官員,而是以各級「祭酒」作為官吏,採取「政教合一」手段來管理轄區的一切事務。

此後,他又利用巴、漢地區「財富土沃」的優勢,以宗教為紐帶,把流民、饑民團結在一起,過起了平均消費的生活。

這種帶著「公社」色彩的經濟共同體巧妙的緩和了當時最嚴重的流民問題。

而對於犯小過的人,張魯讓他們從事公益勞動來自覺洗刷錯誤。犯法三次以後才進行懲罰,犯小錯誤的罰修道路百步。


這種以教育為主、刑罰為輔的精神,讓百姓從兩漢冤獄遍地的慘境中得以脫身。

此外,轄區內到處「設立驛舍」,為過路人和流民在不帶糧食的情況下提供食宿方便。

為了防止貪得無厭和私心膨脹之人破壞驛舍管理秩序,他還「以鬼神威惡禁貪」告誡路人和流民,宣稱「食者量腹取足,過多則鬼神病之。」

如果你貪婪食用得過多,或者拿走驛舍的東西,將會因此得罪鬼神受到懲罰而患病等。

張魯的這些做法,合情合理,很得人心。

雖然入教時收了老百姓「五斗米」作為入道會費,但是,他又無條件地用在了老百姓身上,真正體現了「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為民思想。

因此,當時的「五斗米」道深受老百姓擁戴。

漢中百姓安居樂業,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民夷便樂之」,甚至「朝廷不能討」。


/最後的結局

但這其中卻並非沒有弊端。



「五斗米道」登上權力的寶座後,開始逐漸向封建化的方向扭曲,藉助權力的淫威強迫人們信奉宗教,導致「流移寄居其地者不敢不奉」。

於是,屠殺惡龍的男孩終於變成了惡龍,這一曾閃爍過大同理想光輝的政權,不可遏制的走向了人民的背面。

公元211年,曹操派鍾繇、夏侯淵合力進攻漢中,張魯為了自守,不惜損害勞動者階級的利益,招降納叛,還封馬超為「都講祭酒」。

這個以流民為基礎的政權變成了自相矛盾的笑話。

公元215年,平定馬超後的曹操親率十萬大軍進攻漢中。

無法與曹操抗衡的張魯在陽平關戰敗後舉眾投降,被拜為鎮南將軍,「封同中侯,邑萬戶」。

張魯終於走上了將巴、漢地區勞動者辛勤創造的財富變為向東漢朝廷邀功資本的道路,曾經的理想國,就在這樣的蛻化和收買下,走到了盡頭。


至於五斗米教,雖然被人尊為道教之始,但對於那時候的民眾來說,張家的道,他們的道,都已經結束了。

以上就是本期內容,我是如斯精舍你的文化手冊,我們下期再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