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老字號丨山東宏濟堂:做藥不怕價高 300道小工序熬制精品阿膠

閃電新聞 發佈 2020-01-03T08:49:42+00:00

這裡有第一個走向世界的中醫藥製品,有9個國家獨家品種,是國家首批「中華老字號」,這就是山東宏濟堂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07年,是在山東官藥局的基礎上成立的,創始人為北京同仁堂十二世樂鏡宇。

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3日訊 中華老字號是怎麼製作藥的?這裡有第一個走向世界的中醫藥製品,有9個國家獨家品種,是國家首批「中華老字號」,這就是山東宏濟堂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宏濟堂),成立於1907年,是在山東官藥局的基礎上成立的,創始人為北京同仁堂十二世樂鏡宇。

據悉,「宏濟堂中醫藥文化」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公司員工武祥倫是「九提九炙」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1915年,宏濟堂阿膠獲得巴拿馬國際商品博覽會優等金牌獎,成為第一個走向世界的中醫藥製品;「人工麝香研製及其產業化項目」獲得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填補該領域空白,並為中藥現代化提供了一條可資借鑑的重要路徑。2017年「宏濟堂」入圍亞洲品牌500強,品牌價值160億元。截止到2019年9月,宏濟堂共有151個文號、11大劑型。

不怕價高!選用藥材「五不要」

《濟南中醫藥志》(1985年12月版)載,「宏濟堂很重視地道藥材的選用,所謂地道就是講究產地、季節、貨色真實。宏濟堂的傳統選料是不怕價高,但求貨好。比如對產地的要求是,人參必須用東北吉林的野山人參,當歸用甘肅岷縣的,陳皮用廣東新會縣的,大黃用青海西寧的,生地用河南懷慶的,白芍用浙江東陽的,蛋皮用安徽蕪湖的等。」

據介紹,宏濟堂在原料採購中堅持「五不要」原則,即「不是一等貨不要,陳貨不要,有雜質的不要,非藥用部分不要,產地不是最佳者不要」,使藥材批發商不敢以假充真,以次頂好。對於產地真偽,能立行鑑別,真正做到採用上等地道藥材。1940年,在宏濟堂做學徒的王維楨在2015年接受記者採訪時回憶說,「宏濟堂的草藥熬出來的湯都是清湯清水的,別人家抓的那藥渾得不乾淨,這個咱有十幾個人專門挑貨,金銀花連個葉子都沒有,全挑得非常乾淨。」

九提九炙:300道小工藝熬制精品阿膠

據悉,中國阿膠生產有兩千餘年歷史,20世紀50年代以前均為手工製作,每年製作時間為第一年的白露節氣至第二年清明節前,主要考慮是這段時間天氣較涼、氣溫較低,便於膠液凝固及切膠、晾膠等。

記者了解到,20世紀之前,各地制膠基本工藝相似,尤其是熬膠工序多為三晝夜。因為熬制時間不足、熬制過程攪拌不均、水質較輕等原因,膠液中的水份無法及時蒸發,雜質無法全部上浮撇凈,使得阿膠透度度低、純度差、品質劣。所以,阿膠雖被譽為補血聖藥,但腥臭重、雜質多、難下咽的情況一直沒有得到根本轉變。

宏濟堂創始人樂鏡宇為提升阿膠品質,1909年在濟南東流水街54號創辦宏濟阿膠廠。通過參考古籍、文獻,根據泉水「清而重」的特質,結合德州黑驢皮的特點,重點對熬膠工序進行了根本性改善。

在時間上,將傳統三晝夜熬制延長為九晝夜熬制,使驢皮得到充分融化,使水分得到充分蒸發,使雜質得到充分上浮。這個過程因為增加了3至4天的膠汁冷置沉澱時間,膠汁熱涼變化使得腥穢氣味蒸發散逸,利於撇凈膠沫中雜質,更有利於提清提純。

在流程上,將以膠工個人為經驗的操作工序進行標準化分解,並增加66道工序,細化成為99道工序,再被細化成300道小工序。膠工據此進行標準化操作,精確控制熬膠、提煉、晾膠等環節的時間、溫度、濕度。從整個流程上講,每一塊阿膠都要經歷切皮—浸泡—洗皮—熬膠—過濾—濃縮—凝膠—切膠—涼膠—擦膠—包裝等工序,一個完整流程大約需要80天。

在工藝上,加入當歸等滋補性材料,以及陳皮、甘草等調味材料,使阿膠不再具有腥臭之味,口感上佳。在外形上達到了「色如琥珀,墨如瑩漆」,在口感上「甜脆適口、療效顯著」,真正成為上佳藥品補品。

這種工藝因系樂鏡宇精心創製,被稱為「九提九炙」或「九晝夜精提精鍊法」。由於該工藝操作程序十分繁細複雜,為便於膠工記憶傳播,被編成了口訣:「冬至剝毛,驚蟄起灶,銅鍋銀鏟,桑柴火燒,九提九灸,九晝取膏,工序九九,繁而不少,春分陰曝,立夏成膠。」

閃電新聞記者 王樹偉 報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