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練好太極拳的「柔勁」?

太極療 發佈 2020-01-25T09:38:37+00:00

在放鬆的表現定式時,上肢虛靈頂勁,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松腰落胯,氣沉丹田,就像平時直立坐凳休息一樣,放鬆有一定程度:首先思想放鬆,心靜用意。

太極拳的鍛鍊步驟是:由松入柔,積柔成剛,剛復歸柔,柔剛相濟。《太極拳論》的「柔過勁,剛落點」和「忽隱忽現」,正是表現太極拳運動的時間與地點的適當運用和變化靈活。太極拳的剛是從鬆柔中鍛鍊出來的。武禹襄說:「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強調了柔是剛的基礎,要求達柔勁,必須在量變過程中,逐漸突破度、求達剛勁質來。

怎樣練習柔勁呢?

「由松入柔」,松是柔的前提條件。太極拳的放鬆,不限於肌肉、皮膚和骨節,它還要求中樞神經系統,內臟器官各機能等全身都要同時放鬆。在放鬆的表現定式時,上肢虛靈頂勁,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松腰落胯,氣沉丹田,就像平時直立坐凳休息一樣,放鬆有一定程度:首先思想放鬆,心靜用意。意導外形從上到下放鬆,意導呼氣內臟放鬆。先氣沉丹田,後練氣宜鼓盪。四肢要劃圓纏絲,肌膚骨節,處處開張,使筋骨拉長,同時能筋與骨合。

拳論曰「運動如百鍊鈉,何堅不摧",求柔不易,練拳者要反覆練習,積柔成剛。

可以通過以下來練習柔勁:

1.外形練法

劃圓纏絲是練太極拳的特點,太極拳每一動作的開合虛實,起落旋轉,都是由一個圓圈構成。所謂「妙手一著一太極」指的是有動作就打一個圓圈。這一個圓圈當中,應該含有陰陽兩種力量,有柔有剛,有虛有實,剛柔相濟虛實滲透,才是太極拳的「妙手」。練太極拳妙手少也,正如拳歌曰:「太極陰陽少人修。」劃圓纏絲的動作不易求達,練拳者應循序漸進,不能急於求戲。劃圓圈應先劃大後劃小,最終轉入形視無圈,實有圈的功夫,也就是「先求開展,後求緊湊」的鍛鍊步驟。劃圓圈的速度應先慢後快,然後再轉慢,開始學拳應用意在慢速中劃圓求形之感,不論平圓圈,還是立圓圈,是順纏絲,還是逆纏絲,有規律反覆絞轉,能在大螺旋式和無數小螺旋式的發展路線上,進退屈伸,形成劃圓圈的形象思維,好像夜間點香纏統留下的軌跡一樣。要在此基礎上逐漸加快劃圓圈的速度增強發勁的加速線。劃圓纏絲的標準:慢而不僵,快而不浮,處處以腰脊為主宰。劃圓圈時還應注意變圓時的相接處,勁力不能丟、丟勁在推手時易被對方所拿,切記用內勁貫穿變圈之中。

2.內部練法

拳論曰:「氣沉丹田」,「氣宜鼓盪」,「內氣潛轉」,「運動須無微不到」。

內勁發源於腹部丹田。「氣沉丹田」強調了氣的歸宿,丹田部位是內氣的老營盤,無氣所在。「氣宜鼓盪」說明內氣不能一味下沉,而應鼓盪把內氣送到四檔。不論是「氣沉丹舊",還是「氣宜鼓盪」,求達關鍵是呼吸。呼吸是促進內勁潛轉送到四梢的動力,所以要注意研究呼吸。內家拳大都要求腹式逆呼吸,都強調「練意、練氣、練身」三者密切結合。

練拳時,在意識的指導下,呼吸配合外形動作,要做到「裡邊不動,外邊不發。「外形的「合」、「虛」是吸。「合」的動作,如做屈、退、仰、起等動作時,應當吸氣,隨著吸氣膈肌上移,小腹微向內收,而內部胸肌上移,胸控舒張,相反的檔勁要向下松沉,肛門括約肌自然微緊,這是「蓄勢"。「開」與「實」是呼。「開」的動作,如:伸、進、俯、落等動作時,應當呼氣。隨著呼氣,膈肌下降,重心下沉,小腹微外突,肛門括約肌自然放鬆,內部胸肌弧形地向下松沉,外往前合,形成氣沉丹田,而幼往前發,這是「發勁」。

呼與吸的交替間要有稍微的停頓,呼吸隨著練拳的慢速,逐漸做到:深、長、細、緩、勻、柔。隨著練拳套路熟練後,可以按照拳勢配合呼吸:「起吸落呼」、"合吸開呼」,以及「起吸開呼合吸落呼"的原則,使動作自然與呼吸配合。

內外合一功夫練成後,「外似棉花內似鋼」,內勁潛轉,氣流像水銀在體內那樣,沉甸甸的又像行雲跑霧一樣極為快速。

怎樣求到「外似棉花內似鋼」的功夫呢?拳論曰:「以心行氣、務令沉著。」在各種劃圓纏絲運動中,用意指導進行。外形鬆柔,肌膚鬆弛、增強敏感,同時意導內氣潛轉,用的勁力像打硬拳的勁力一樣。若不打發勁,不能讓別人看出勁力表現。即無斷勁(丟勁)、顯於外的剛勁,久練才能所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