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病毒所發展蛋白質-AIE納米點光學探針製備方法

小材科研 發佈 2020-01-03T09:58:38+00:00

2001年,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唐本忠團隊發現了一種與傳統聚集淬滅相反的現象,稱為聚集誘導發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現象,其主要原理是由於分子內運動受到限制,導致非輻射衰減渠道被抑制,輻射衰變增強而發光。

2001年,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唐本忠團隊發現了一種與傳統聚集淬滅相反的現象,稱為聚集誘導發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現象,其主要原理是由於分子內運動受到限制,導致非輻射衰減渠道被抑制,輻射衰變增強而發光。與傳統的有機染料相比,AIE螢光材料具有抗光漂白能力強、螢光效率高、斯托克斯位移長等優點。AIE螢光材料在許多交叉學科領域都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例如生物成像(細胞器、細胞、微生物和組織等)、生物-化學傳感(離子、爆炸物、指紋和酶等)、生物治療、新型智能材料、光電系統等。尤其在生物成像領域,AIE納米顆粒顯示出獨特的優勢。儘管人們利用化學手段發展了很多AIE納米顆粒的製備方法,但仍面臨一些難題,如粒徑分布寬(每個顆粒中所含AIE分子數目不同)、粒徑過大、生理環境穩定性和生物相容性較差等,亟需發展新的AIE納米顆粒製備方法,推進AIE材料在生物成像和治療中的應用。

蛋白質是生物兩性分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和多種功能化位點,在AIE納米顆粒的製備中作為支架或模板具有很大的潛力。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峰課題組長期從事蛋白質與納米材料交叉研究。

蛋白質-AIE納米點(Dps-RAIE nanodots)光學探針製備及細胞成像

近期該團隊以帶強負電荷的迷你鐵蛋白(Dps)為支架,發展了一種新型的AIE納米點(Dps-RAIE nanodots)製備方法,並用於腫瘤細胞成像。其所製備的AIE納米點具有尺寸均勻(平均粒徑26 nm)、發射波長長(峰值約670 nm)、量子產率高、穩定性好和暗細胞毒性低等特點。此外,該探針還可在白光照射下產生單線氧,可作為一種新型的螢光成像和光動力治療雙模式探針。

這一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Nanoscale博士後閔雪紅為論文第一作者,李峰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等的資助。

來源:武漢病毒研究所

論文連結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0/nr/c9nr09788k/unauth#!divAbstract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