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詢師須知:你所堅信的,就是你能帶給來訪者的

中國心理學家大會 發佈 2020-01-03T10:02:47+00:00

02 課程內容回顧 一、人格心理學:從宿命論到自我實現 弗洛依德認為童年早期經驗對人有決定性的影響,這也是精神分析理論最重要的觀點。

內容來自1879計劃七期班首門課程《人格與發展心理學》。


01

開篇


2019年10月1-4日,在第7期1879計劃開學典禮結束後,來自台灣的余祥雲博士帶領同學完成了人格與發展心理學的學習。


余老師美麗、自信和優雅,不僅經過了嚴謹的專業心理學訓練,更有著二十幾年的諮詢實務經驗,能將人格與發展心理學知識和諮詢實務有機結合。


余老師的課程講求互動,每講完一個部分都會留有現場答疑,老師的回答往往旁徵博引,更能結合到學員實際的生活經驗和實際中的諮詢場景,同學的踴躍提問加深了大家對這兩門學科的理解,連余老師本身都感慨到,這是她上過的最為過癮的人格與發展心理學。



02

課程內容回顧


一、人格心理學:從宿命論到自我實現

弗洛依德認為童年早期經驗對人有決定性的影響,這也是精神分析理論最重要的觀點。以榮格、阿德勒、霍妮為代表的新精神分析取向並沒有完全否認早年經驗、潛意識對人格的影響,不過卻更加強調自身努力、社會文化對人格影響的重要性。


榮格認為只要條件適當,人格可以在中年期再發展。阿德勒認為人類與生俱來的自卑感可以引導其不斷努力。為了克服自卑,人需要去行動、發現社會興趣、發展出自己的生活風格,最終超越自卑、完善人格。霍妮作為一位女性心理學家,更加認同社會文化因素、家庭的教養對人格影響有著決定性作用。


終身發展取向的埃里克森認為,人是終身發展的生物,他把人生分為8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會有相應的發展任務,都十分重要。每個階段的發展任務沒完成的話,就會被帶到下一個階段,導致發展任務的疊加和複雜化。


從精神分析到新精神分析取向,再到終身發展取向,能看到的是人的主觀努力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於人性本身,我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以及美好的部分。


如果說精神分析與新精神分析取向主要研究潛意識與焦慮,基因取向則認為對於人格發展而言,基因與遺傳占到了至少三分之二的影響。基因取向主要研究情緒健康、正常的人,並且認為,可以用人格特質推測行為,還可以通過行為反推人格特質。這點常用於犯罪心理學研究以及對特定人才的選拔中。


基因取向的研究被諮詢師所熟知更多是在各種類型的人格測驗中,如卡特爾的【16PF人格測驗】等,通過這些測驗,我們能夠相對精準的了解個體的人格特質,為心理諮詢提供助益。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深入學習這些人格特質理論,可以使諮詢師更為全面的了解一個人。


心理學家將人格細分為不同的維度,無論是3個、5個還是16個,人格特質的細分讓諮詢師對來訪者的了解更為細緻和精準,從而制定出更適合他的諮詢方案。


認知、行為與社會學習取向並不否認童年經驗對於人的重要性,但更強調個人的努力、模仿學習對人格發展的重要影響。比如說班杜拉提出模仿學習是行為的最關鍵基礎,相應的研究結果也表明,行為克制的兒童父母行為也較為克制,而攻擊性的兒童父母也呈現出較大的攻擊性。


耳熟能詳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源自人本取向,傑出代表為馬斯洛與羅傑斯。人本主義強調人類的自我意志和潛能的實現。人類本質上是主動、有創造力的生物,有積極向上的動力,完全可以自我實現。


如果說埃里克森告訴我們人類終身發展的可能性,那馬斯洛和羅傑斯就讓我們更加相信人的主觀能動性,更能夠自我實現以及創造。


人格心理學的研究史,不失為一部人性解放的發展史。


二、發展心理學:一幅個體發展的完整地圖


人的發展的8個向度,余老師在2天的時間,為我們完整呈現了一幅個體發展的地圖。


8個向度分別為:生理、性心理、認知、語言與溝通、智力、情緒、自我概念與道德、成就動機與學業自我概念


學習發展心理學的意義在於,觀察與反思自己發展至今的學習歷程,加深對自己的理解。同時具備生命各階段發展的重要指征,並在諮詢中有效的運用。


具體來說:


嬰幼兒期的生理髮展為諮詢師做個體評估提供了有效依據,如果說一個媽媽因為嬰兒的持續哭鬧來求助,諮詢師至少要從身體、語言、肌肉及心理等方面作整體評估,因為任何發展機能性的滯後,都會影響嬰兒其他方面的發展,並最終表現在行為、情緒上。


兒童的智力認知發展會直接影響到他的學習成績,一個學業成績差的孩子,諮詢師需要去評估這個年齡段的個體認知、智力發展處於哪個水平,來決定如何激發孩子的成就動機,從而確定具體的干預方案。


語言和溝通發展直接影響到兒童的人際能力,人際交往不良的兒童,諮詢師了解了語言學習的形成機制,才可以有效訓練兒童的語言溝通技巧,這點在自閉症兒童的訓練中同樣會產生比較好的效果。


心理學家安斯沃斯通過陌生情境實驗測量出嬰兒的4種依附關係類型,分別為安全型依附、逃避型依附、抗拒型依附和混亂型依附


研究表明,依附關係會對成年後的人際、戀愛產生重要影響,戀愛甚至會被認為是修復依附關係的第二次機會(第一次是在嬰兒階段),所以熟練掌握依附關係理論的諮詢師,可以準確分析判斷出來訪者的依附關係類型,並在諮詢過程中進行調整和干預。


自我概念發展好的個體,能夠是回答「我是誰」、「我如何評價我自己」、「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等諸如此類的問題,了解了自我概念發展的諮詢師,才能有有依據的協助來訪者去處理有關自我認同的相關問題。


總結說來,個體發展的任一維度,都會牽扯到其它維度的發展,諮詢師要學會從多角度、多維度對來訪者的發展進行多維度評估,才可以整合出最利於來訪者的諮詢方案。


三、案例教學:將人格與發展心理學融入到諮詢過程中


在教學過程中,余老師不吝惜的拿出自己在諮詢過程中的實務案例,來說明人格、發展心理學知識在諮詢過程中的重要性:


成績下滑的17歲少女


一位17歲的少女因為學習成績下滑來做諮詢,如果只懂得心理諮詢的技術,諮詢師大概要從提升學習成績出發,輔導這位少女關於學習的方法。而余祥雲博士作為一名受過人格與發展心理學訓練的諮詢師,做法是這樣的: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位少女正處於青春期的階段,對比埃里克森的終身發展理論,這個時期的個體主要的發展任務是自我認同。余老師通過分析得知,這位少女在台灣屬於少數民族,因為自小一些不好的經驗,導致她並不喜歡自己的民族,發展到青春期就變成並不認同自己的民族,並且會因為自己屬於少數民族而自卑。在人際交往中,她覺得同學都看不起她,於是她主動疏遠別人,離群索居。人際交往上的障礙導致她情緒的起伏,並最終影響到學習成績。


以上提到的這些,任何一點都可以作為諮詢的切入點,無論是學習成績提升、人際交往技巧還是情緒管理辦法,而如果諮詢師在這個層面工作,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以上所有問題的發生都源於一個根本原因,這位少女並不認同自己的民族。


於是,余老師首先和少女處理了她的身份認同障礙,當她對自己的民族有足夠的自信時,會開始正常的人際交往,從而維持了情緒的穩定,最終成績提升,並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區間內。


生存永遠是第一要務


一位媽媽坐在諮詢師面前,喃喃道:我還不知道我孩子下頓飯在哪裡,我不懂為何要坐在這裡與你討論情緒問題。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有提到,生理需求是人的最底層需求,這個需求沒有滿足的話,無法是實現安全、歸屬與愛等需求,這也就是告訴我們,如果她與孩子的基本生活沒有得到保障,任何的諮詢都會是沒有效果的。


於是諮詢師停止了諮詢需求,請來社工先解決這位媽媽的生存需求後,再重新開始諮詢。


諮詢師的楷模作用


班杜拉的模仿理論提到了行為是由學習而來,所以諮詢情境中,諮詢師的衣著打扮、言談舉止會對來訪者有強烈的示範作用。所以諮詢師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在穿著上,也要選擇與來訪者社會地位相匹配的裝束,讓來訪者感覺到放鬆和舒適。


在這裡余老師特別提到若是到農村做諮詢的話,一定要脫掉高跟鞋,換上牛仔褲、T恤和長襯衫,摘掉耳環。因為太過於正式、精緻的裝束雖然會使老鄉對諮詢師產生尊敬之情,但同樣也會因為裝束的嚴重不匹配使他們產生疏離感,無法講出自己的心裡話。


看,這就是人格與發展心理學知識帶來的諮詢智慧。


四、你永遠只能是你自己


在4天的學習過程中,每提到一個理論,余老師都會問,你相信這個理論嗎?因為只有你相信了,才可以真正帶給來訪者。


在課程中安排了很多討論與分享環節,講到精神分析,會讓大家思考,你的哪些生活經驗可以與弗洛依德的主張相一致。講到基因取向,會讓每個人總結自己的人格特質並分享。講到發展心理學的部分,也都會讓同學結合自己的成長經驗,或者帶孩子的經驗來談自己的看法。


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式,與自身經驗結合,可以對知識的理解更為深入。無論是人格心理學還是發展心理學,都是個體認識自己的一面鏡子,諮詢師對自己的理解越透徹,就越能提高自己的人格穩定度,也就更能提高心理諮詢的效能


這一生,你不可能是弗洛依德,不可能是馬斯洛,也不能是皮亞傑,你只能是你自己。所以你相信什麼就顯得尤為重要。4天的人格與發展心理學的學習,認識了眾多的人格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家以及他們的主張、人性觀,對於學習者最重要的則是,整合出自己人格與發展心理學的脈絡,並在諮詢中靈活運用


03

結語


終其一生,我們都在不斷認識自己。

4天的學習結束,有位學員提到了自己的收穫:


原本我以為很了解我自己,但是在學習中,這種感覺逐漸被模糊,原來人格發展可以有這麼多維度,原來發展心理學有如此多的面向。說是模糊,其實是我對自己的理解從粗線條到精細化,即使人到中年,也可以繼續思考如何去拓展自己人格的延展性與多元性。


是的,心理學的學習,不僅可以使我們夯實諮詢基礎,更重要的是,它能讓我們幫助來訪者去認識自己,同時更能加深、增進人對自己的理解。


刻在德爾菲神廟中的「人吶,認識你自己」終究是人一生都逃不掉的議題。

番外篇:


課程中有人問余老師:您到底帶了多少件衣服,多少雙鞋子,為什麼每天都是新衣服,為何每天都如此優雅美麗?


余老師哈哈一笑回答說,美麗優雅的形象能夠讓大家賞心悅目,把注意力集中到我這裡不輕易走神。同時也說明我對這堂課十分重視,對你們大家十分重視,這也是我作為老師的重要操守。


這樣的老師,這樣的課程,誰能不喜歡?


文/泉銘

編/如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