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真實存在的九大武術高手之一——董海川

琅琊閣一閣主 發佈 2020-01-03T10:07:49+00:00

董海川董海川(1797年—1882年),原名董明魁,生於清代嘉慶年間,河北省廊坊市文安縣朱家務村人,武術家,一般被認為是八卦掌拳術的創始人和主要傳播者。


董海川

董海川(1797年—1882年),原名董明魁,生於清代嘉慶年間,河北省廊坊市文安縣朱家務村人,武術家,一般被認為是八卦掌拳術的創始人和主要傳播者。

中文名

董海川

別名

董明魁

國籍

大清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河北省廊坊市文安縣朱家務村

人物關係

程廷華

學生


外貌特徵

一般認為是八卦掌拳術的創始人和主要傳播者。董海川身材魁梧,臂長手大,膂力過人,擅長技擊。相傳在安徽九華山得遇「雲盤老祖」傳授其技,創立了八卦掌。青年時認求真諦,行走江湖,雲遊四方為不給家鄉族人招惹麻煩改名「海川」容納江海百川之意。清嘉慶二年農曆十月十三日,董海川出生在直隸文安縣朱家務村的一個農民家庭。


早年經歷

董海川(明魁)祖父董博軒為董家十三代遷居河北廊坊市文安朱家塢村,有二子:董守興,董守業。

董海川祖居紀念館建成董海川金箔泥

塑像

其父董守業有三子:長子德魁,次子明魁,三子武魁。董海川幼時與堂兄董憲關係甚密,董憲喜文善武,必盡其術。受其影響,董海川嗜武成癖,與董憲形影不離,常往來雄縣與文安以武會友。

早年便在河朔地區響有威名。聽長者講,明魁幼時聰明過人,嗜武成癖,終日研文武二途,家傳武藝一點既通,並秉性剛直,疾惡如仇,時為貧弱者打不平。

青年時認求真諦,行走江湖,雲遊四方為不給家鄉族人招惹麻煩改名「海川」容納江海百川之意。清嘉慶二年農曆十月十三日,董海川出生在直隸文安縣朱家務村的一個農民家庭。董氏家族於明朝初年由山西洪洞遷至河北藁城,後分化出很多支系,其中一支遷至河北雄縣開口村,到了董繼德這一輩,董氏家族再度遷居文安縣富管營村,後因屢遭水災,移居朱家務,從此安定下來,繁衍生息。

董繼德有兩個兒子,其中之一便是董海川的父親董守業。董守業務農為生,也有人說他擔任鄉間的私塾先生,還有傳言說他潛心研習少林武術。如今,各種傳聞已經無法考證,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父親在武術上的造詣絕沒有兒子董海川高。董守業有三個兒子,老大德魁;老二明魁,也就是董海川;老小武魁。


武術生涯

生於清代清嘉慶三年,原名董明魁,清朝河北省文安縣朱家務村人。一般認為是八卦掌拳術的創始人和主要傳播者。年輕時求功名未成,立志博學眾家之長。於清道光五年(約1824年),時年26歲遠遊吳越巴蜀,以武訪友,歷險搜奇,一去十三載。於道光十八年,年近四十餘回歸故鄉,已改青年時之剛烈。朝夕習練揣摩,傳授族人。時常外出數日,家人不知何為,問言訪友。

董海川身材魁梧,臂長手大,臂力過人,擅長技擊。少時家貧,自幼嗜武,年輕時因誤傷人命,奔走他鄉。相傳在安徽九華山得遇「雲盤老祖」傳授其技,創立了八卦掌。


董海川畫像

清朝咸豐年間,董海川流落京師,有傳為隱姓埋名成為太監到王府當差。(其實系太平天國所派臥底探子,與慈禧太后身邊近身侍衛交厚[該侍衛功力極深,後被追殺潛逃],宮內消息由該侍衛傳遞給董海川)

董海川在王府當差時,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才為人所知,一日,太極拳名師楊露蟬奉召在肅王府與府中拳師比武,連戰連勝,最後竟將一拳師擲於園網之上。是時董海川手托菜盤由此經過,立即飛身上網救起拳師。董海川遂與楊露蟬相鬥,雙雄對峙,勝負難分。從此太極拳與八卦掌各立門戶,桃李盈門,流傳後世。董海川壽享高齡,臨歿昏惘,仰臥床上,兩手仍作換掌式,直至氣絕。八卦掌流傳國內外,迄今不衰。董氏傳人層出不窮,其墓已遷至北京西郊,重修一新。

董海川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冬季逝世,原葬於北京東直門外小牛房村旁,1980年遷葬京西萬安公墓,有碑銘數幢環墓前後,後世編有多種崇尚董海川武功的傳奇故事,其中以武俠小說《雍正劍俠圖》,影響最廣。該書中以童林(字海川)影射董海川,給董海川生平和八卦掌淵源染上了一層神奇色彩。

文安縣(河北),2016年1月29日 (體育)董海川祖居紀念館建成董海川金箔泥塑像 1月29日,在河北省文安縣董村管區朱家務村,董海川第六代後人為來訪者介紹董海川事跡。為紀念八卦掌創始人董海川(1797——1882年)、傳承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八卦掌,文安縣以董海川祖居為基礎,恢復祖居舊貌,並修建寬1米、高1.2米的董海川金箔泥塑坐像。


武術經歷

名手出冀中

董海川少時家貧,少年時在鄉間曾習武術,後離開家鄉,小時候,董明魁跟「威名震河朔」的堂兄董憲朝夕相處,形影不離,他向堂兄學習武技,二人常往來雄縣與文安以武會友。董明魁身體健壯,力量驚人,兩隻胳膊長得也比一般人長,很多古書記載他的雙臂「下垂過膝」。到十六七歲的時候,因為家境貧寒,明魁無法繼續深造學業,他於是把全副精力都集中在對武功的鑽研上,功夫不負苦心人,明魁打下了深厚堅實的功底。


董海川畫像


龍形游天下

26歲的董海川游吳越,過江皖,走巴蜀,足跡遍及大江南北。所走之地包括河北、河南、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地的名山大川,拜訪各地高人隱士及武林高手。他到一處,訪一處,學一處,常與人比手,驗證所學。走過寒暑秋冬,氣候在變,身邊的景致也在變。北方的山粗獷,南方的山靈秀,北方的河奔放,南方的河蜿蜒……就像武術一樣,北方的武術大開大合,南方的武術注重細節。董海川覺得,人的生命原本就是一段看不到終點也無法有歸途的長路。


後來在盤山道長的傳授下,董海川學會了八易寒暑掌法、步法、單練及徒手器械。練完功,董海川便在山洞裡打坐,即使閉著雙眼,他依然可以感覺到穿梭在身邊的午後的光線,聽到清涼的風聲,還有樹葉落地的刷刷聲。董海川接觸到了《易經》,以陽爻和陰爻相配合而成八個符號,分別是乾、坤、坎、離、震、艮、巽、兌,代表天、地、水、火、雷、山、風、澤,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來象徵各種自然現象和人事現象,八易寒暑法則是把八卦中的八個符號,作為八個方位用於武術技擊。

八年後,董海川藝成下山。從雄縣開口的翻子門拳到南方道教的轉天尊、八易寒暑掌法,這些都成了董海川之後創編八卦掌的基礎。他在遊歷大山名川,遍訪各派隱士高手過程中,通過學習、切磋,所吸收的一些技藝、招法,都成為之後八卦掌的生動素材。


大隱隱於宮

據記載,清朝當太監的大多出自兩個原因,一是自幼家境貧寒,以太監作為謀生之路。二因犯有重罪,凈身當差可免於一死。打抱不平殺害朝廷命官後董玉托在清廷總管內務府當差的朋友保舉,董海川到王府當太監,一是可以把之前的命案勾銷,同時也是因為,董海川始終沒有忘記義軍派他混入京城的重託。 正在此時,董海川一個提氣騰空,輕靈躍起數尺之高,如旋風旋轉而下,落地無聲。肅王當下賜他七品首領太監,取代沙回回任護院總管。



著名傳人

據萬安公墓董海川墓志銘所載有六十九人,著名的有尹福、程廷華、馬維祺、史計棟、宋長榮、宋永祥、魏吉祥、樊志涌、谷步雲、劉寶珍、梁振蒲、劉鳯春、司元功等。

未列入碑文的弟子有:全凱亭、阮古珍、梁世珍、賈岐山、張懷山、種香林、吳茂亭、李雲貴、梁樂等人。


八卦掌由於歷代名人輩出,且風格各異,引起世人矚目。尹福、程廷華、史計棟、馬維祺、梁振普、劉鳳春、張占魁、劉德寬、宋長榮、宋永祥、樊志勇等八卦掌第二代傳人,是八卦門中公認的成就較大、建樹較高的佼佼者。這些人都是董海川的入室弟子,不過董祖師都是因材施教,因人授法,善於啟發弟子從實際出發,以《易》理悟拳理,因此第二代以走為母、以變為法,流派紛呈,不拘一格,後來有五大流派,分別是尹派、程派、梁派、史派、張派。其中,尹福和程廷華最為有名,程廷華還是一位民族英雄。


開枝散葉


1920年 第四人為周恩來

長期以來,周恩來在人們心中的形象是溫文爾雅的文官。其實早在遵義會議前,周恩來就長期擔任中共中央軍委書記、軍事部部長等高級軍事職務。他的軍事理論和武裝鬥爭的才能,與他從小就鑽研革命理論、學習掌握中國功夫是分不開的。特別是在天津南開學校學習期間,遇到了一代宗師韓慕俠,在向韓大師學武的過程中,師徒結下了不解之緣。

1976年,周恩來總理逝世後,他的警衛員孫吉樹常到韓慕俠的女兒韓小俠家談論周恩來練功的事,在談到周恩來與警衛班練功時,孫吉樹告訴韓小俠說,周總理的形意八卦功夫直到建國後仍很深,警衛班練擒拿時,周總理常給他們矯正動作,高興時還會打一趟八卦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