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學家、營養師、高級烹飪師齊聚,嘮嘮團圓中國年、健康年夜飯

吉報調查 發佈 2020-01-25T11:54:14+00:00

人生百味,美食千種,傳於萬家。說起吃飯,中國人的餐桌上,食材選用之廣泛,烹飪技法之多元,飲食文化之悠久,無出其右者。新春佳節里,千家萬戶最缺少不了的,就是這一頓熱鬧的年夜飯,吃出的是血濃於水的親情,是亘古不變的團圓聚首,更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傳統習俗。


人生百味,美食千種,傳於萬家。說起吃飯,中國人的餐桌上,食材選用之廣泛,烹飪技法之多元,飲食文化之悠久,無出其右者。

新春佳節里,千家萬戶最缺少不了的,就是這一頓熱鬧的年夜飯,吃出的是血濃於水的親情,是亘古不變的團圓聚首,更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傳統習俗。

本期專家

施立學:省民俗學會理事長、編審,中國民俗學會理事,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協會會員,省政府文史館員,省作家協會會員,滿族文化研究生導師、長春大學薩滿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郝孟忠:國家高級公共營養師、省健康協會第二屆常務理事、中國營養學會會員、《健康時報》《家庭醫生報》撰稿人,擅長糖尿病等慢性病飲食調理及中醫食療養生

韓密輝:中國高級烹飪師、法國藍帶中國形象大使、中國素食養生堂主編、第一屆長春美食節金牌得主

張德輝:中國高級烹飪師、北方烹飪名廚、長春凱悅酒店品悅中餐廳廚師長,曾獲北方首屆廚藝大賽特金獎

一、廚師長的傳承與創新

臘月二十三,小年,傳統中國年大幕開啟。

天剛放亮,張德輝比往日早了一個小時走進後廚。

年夜飯工作安排、食材調料儲備、顧客訂餐需求……即便是日復一日的重複,今天依舊不敢怠慢。這是多年的職業習慣,更是對傳統年俗的重視與尊敬。

每個細節反覆確認的同時,一桌桌營養健康、賞心悅目的年夜大餐,也在張德輝腦海中逐漸勾勒成型。

從17歲學徒到37歲成為國際品牌酒店的中餐廳廚師長,20年間,張德輝與美食結下了不解之緣。

01改良:東北名菜鍋包肉

從小在瀋陽長大的張德輝在名廚大師的言傳身教中,傳承著東北菜的正宗味道,也留下了對傳統年俗的滿滿記憶。吉林有吉菜、遼寧有遼菜、黑龍江有龍江菜,雖有區別,但東北菜依舊有著統一而明顯的特點。

鍋包肉原名鍋爆肉,光緒年間始創自哈爾濱道台府府尹杜學贏廚師鄭興文之手。鍋包肉是為適應外賓口味,把咸鮮口味的「焦燒肉條」改成了一道酸甜口味的菜餚。通常將豬裡脊肉切片醃入味,裹上炸漿,下鍋炸至金黃色撈起,再下鍋拌炒即成,成菜色澤金黃,口味酸甜。對這道傳統美食的繼承發展、改良創新,讓顧客吃到健康營養、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張德輝在製作鍋包肉的過程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鍋包肉要選擇豬的外脊,切薄厚均勻大片,用適量鹽抓勻、入味,玉米澱粉加水泡透,再加上一點油,吃起來更酥脆。」張德輝說,油溫很重要,第一遍油溫控制在五六成,炸至定型撈出,第二遍油溫控制在七八成,炸至金黃撈出。調汁有兩種,番茄醬汁和糖醋汁。在製作過程中,張德輝強調兩點,一是裹汁時鍋里不放油,二是無論炸還是熬汁,油溫一定要控制好。

02記憶:兒時的味道

紅紅火火中國年,最濃的年味兒到底是啥味兒?

昔日裡,年關里誰家殺頭豬,是很了不起的,殺豬菜也自然成了年夜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把親戚四鄰全部請來,人來的越多,請客的主人就越有面子。每年家裡都要做汆白肉,房前屋後飄出過年的味道,塞滿張德輝兒時的記憶。

在多年的實踐中,張德輝琢磨出一套獨特的做法:肉選四線五花肉,肥瘦均勻相間,先同八角、蔥姜一起蒸熟,營養不流失。鍋燒熱,放適量油,蔥、姜、花椒爆香,放入洗凈攥好的酸菜翻炒,放高湯,煮約15分鐘後放肉,再過5分鐘放泡好的水晶粉,最後放少量胡椒粉和鹽調味。其中,張德輝分享了一個小竅門:高湯是由大棒骨或脊骨熬制而成,骨頭先焯水,焯水時放少量花雕酒或黃酒、白酒,熬制2-3個小時即可。蒸煮肉類可放鹽,湯類要放後鹽。

一道正宗的汆白肉做法,讓正在琢磨年夜飯怎麼做的人有了點眉目的話,另一道年夜飯桌上的主角--小雞燉蘑菇怎麼做能更好吃呢?聽聽張德輝怎麼說。

「選雞不能超過兩年,一年零八個月的雞肉口感滑嫩。」張德輝說,「如今人們更加重視健康養生,去除了脖子、翅尖、屁股等部位。」雞肉均勻切塊兒後,鍋放少量油,蔥、姜、花椒爆香,雞肉不焯水,直接放鍋里炒,同時放生抽和老抽,炒出醬香味,放酒,加大骨湯,再放蘑菇,加鹽,最後放泡好的寬粉,菜品味美鮮香。

這是張德輝奉獻給大家的美味佳肴,更是他20年來工作與興趣的全部。從簡單地將食物做熟,到健康營養地享受美食帶來的愉悅,張德輝親歷著這些中國人過年習俗與餐飲文化的深刻變化。

二、新舊年俗的匯聚與融合

從過年才能吃上頓細糧,到雞鴨魚肉唱主角、海鮮美味齊上桌,再到講究葷素搭配、健康營養的年夜飯。年夜飯的悄然變化,書寫著國人生活水平的變遷和對健康生活追求的不斷升級。

改變:魚肉遇冷 粗糧受寵

「一年到頭,大酒大肉,天天日子像過年」。大魚大肉逐漸走下了年夜飯的餐桌,即便存在也是備受冷落,除夕餐桌上的七葷八素也在發生改變。過去平日裡常吃的粘豆包、土豆、山野菜、蘸醬菜,年節都擺不上餐桌,如今成了年夜飯餐桌上的新寵。

習俗:期盼團圓 寓意美好

作為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頓飯,年夜飯又稱「團年」或「合家歡」,源於古代年終祭祀儀禮,因為這頓飯以後就要告別舊歲迎來新歲了,所以又稱「分歲」。正因年夜飯如此重要,所以才有「說一千,道一萬,三十晚上吃頓飯」的說法。

按照傳統習俗,年夜飯要做滿十二道菜,象徵一年十二個月。要有芹菜,象徵勤快,蔥象徵聰明,青白菜象徵做官做人清白,青白韭粉合煮,為長命菜,象徵長長久久。千香百美,必須有魚,「魚」「余」同音,取「年年有餘」「吉慶有餘」之意。

餃子:起源即為守護健康

俗話說,舒服不如倒著,好吃不如餃子;窮過年,富過年,不吃餃子沒過年;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吃了餃子湯,勝似開藥方。足可見,餃子在國人飲食中占有著舉足輕重、不可替代的位置。餃子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名稱。三國時期稱作「月牙餛飩」,南北朝時期稱「餛飩」,唐代稱餃子為「偃月形餛飩」,宋代稱為「角子」,元代稱為「扁食」;清朝則稱為「餃子」。

有一種說法:餃子起源於東漢時期,為東漢南陽人醫聖張仲景首創。當時餃子是藥用,張仲景用麵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藥材用來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凍瘡。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如今的餃子幾乎一樣。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元、明、清及民國仍可見到。

東北人崇尚春節吃餃子,從餃子的選料、 製作、蒸煮到食用,創造了一整套東北餃子的文化習俗,演繹出素餡類、水產類、野菜類、保健類、海鮮類等各式吃法,餐飲文化也逐步走向多元化。

三、年夜飯如何吃更健康

過去年夜飯有啥吃啥,後來想吃啥就吃啥,現在許多人無所謂吃啥。年夜飯也在經歷著「吃飽」——「吃好」——「吃健康」。

菜品:遵循二八定律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建議,每餐蔬菜總量要占這餐食物總量的一半以上,才能達到菜、肉、飯等食物的均衡膳食。所以,最好蔬菜比肉類的菜餚多,如10個菜,蔬菜最好占6-8個,肉類2-3個即可,菜為主、肉為輔,這樣腸胃輕鬆,大年夜過得也輕鬆。

蔬菜:五色俱全來搭配

從營養角度,每天要保證5-8種蔬菜,而且要多以深色蔬菜為主。所以,年夜飯的蔬菜最好能色彩斑斕,選西蘭花、紫洋蔥、西紅柿、木耳、胡蘿蔔、白菜等,紅黃綠白黑多色菜餚,既營養喜慶,又增進食慾。

肉類:「海陸空」全方位

過年難免魚肉吃得多,血脂容易升高,尤其「三高」人群應注意。因此,點肉菜的同時,也要點1-2道降脂菜,如木耳、香菇、洋蔥、西蘭花、芹菜、捲心菜等,這樣便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脂升高的風險。

此外,肉類最好「海陸空」搭配。紅肉如豬肉、羊肉、牛肉等,這些脂肪含量高,容易增加血脂風險。最好搭配1-2道白肉,脂肪含量低,如魚肉。魚肉有很好的降脂作用,清蒸或燉都可以,還可起到抑制紅肉升高血脂的風險,相互制約。但魚不要煎炸,那樣就失去其保健作用了。

當然,一餐中可以再點一個禽肉,如雞肉或鴨肉等,這樣「海、陸、空」肉類就都有了,營養均衡,脂肪搭配合理,也達到了一餐中的蛋白質補充標準。

喝酒:主食墊底避免刺激

喝酒大忌,空腹暢飲。這樣不僅傷肝,而且酒精吸收快,更容易醉。所以,喝酒前最好先吃些小點心、玉米餅、小饅頭等主食,可以延緩酒精的吸收,也能避免酒精直接刺激腸胃。先吃蔬菜後吃肉。年夜飯面對美味佳肴,難免食慾大增,容易吃多。

但如果先吃些蔬菜再吃肉,這樣胃裡有了一定飽腹感,肉想吃都吃不多了。而且這麼先吃蔬菜後吃肉,還可抑制肉類脂肪的吸收,降低血脂升高的風險。

不管今後年夜飯的形式如何千變萬化,傳承的中華民族優良傳統,都會在這張團圓、美滿、幸福的餐桌上持久延續、健康發展!


吉林日報社出品

策劃:姜忠孝

作者: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於寧 張添怡

編輯:於悅

關鍵字: